唐純翼
摘 要: 文章在科學、客觀地評價土木工程材料試驗教學現狀的基礎上,以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為目標,將BIM技術應用到土木工程材料試驗教學中,構建了“實體試驗+BIM試驗”的土木工程材料試驗教學體系。
關鍵詞: BIM 土木工程材料試驗 教學體系
BIM即建筑信息模型,是用數字表達建設項目的物理和功能特性,貫穿建設工程項目的全生命周期,即項目的可研、立項、決策、建設準備、實施和運營等全過程所有階段,要求在不同階段由建設項目參與者提供相關數據,建立與實際情況一致的建設工程信息庫數字模型[1]。由于BIM在可視化、協(xié)調性、模擬性、優(yōu)化性等方面的卓越表現,BIM技術的應用在工程領域已如火如荼[2]。
將BIM技術應用于高校教育屬于全新領域,研究成果較少。本研究BIM技術植入土木工程材料試驗教學中,創(chuàng)新了試驗教學方法,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與創(chuàng)新能力。
1.土木工程材料試驗現狀與評價
1.1試驗現狀
吉首大學開設的土木工程材料實驗均為實體試驗,類型包括土木工程材料的基本物理性質試驗、水泥試驗、混凝土用骨料試驗、普通混凝土試驗、砂漿試驗、砌墻磚試驗、鋼筋試驗、石油瀝青試驗等(見下表)。
1.2試驗現狀評價
如上表顯示,吉首大學開設的土木工程材料實體試驗具備如下特點:
沿襲了傳統(tǒng)的土木工程材料試驗教學方法,即按教學順序與教學內容安排試驗教學,需要較長時間才能完成。
需要具備較多的試驗設備與較大的試驗場地,試驗前期投資較大,設備運行費用較高。
試驗消耗資源較多,若重復試驗需要的資源更多,試驗效率不高。
試驗多為驗證性類型,設計性與綜合性試驗類型缺乏,不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性教育。
2.基于MIB的土木工程材料試驗教學體系構建
2.1指導思想
依據“理論夠用,應用優(yōu)先”的原則,選擇恰當的教學內容,采用植入式的方式構建土木工程材料BIM實驗教學體系。以直觀、生動、形象、可視、交互的教學形式取代傳統(tǒng)的實訓、實驗,展示土木工程材料的結構、性能、應用及儀器設備的構造、操作流程等知識難點,實現學生由“被動接受”轉變?yōu)椤爸鲃犹骄俊钡膶嵺`教學目標。
2.2總體框架
采用傳統(tǒng)試驗與BIM試驗相結合的方式,將土木工程材料試驗教學內容分為實體試驗與BIM試驗兩部分。實體試驗以驗證性試驗為主,BIM試驗以設計性試驗、綜合性試驗與創(chuàng)新性試驗為主。實體試驗與BIM試驗自成體系又相互支撐,形成一個土木工程材料試驗的有機整體。在實際教學時,根據教學進度可平行或交叉進行(見下圖)。
2.3改革措施
2.3.1建設MIB教學隊伍
開展MIB試驗需要一批熟練掌握BIM技術的教師,因此加強BIM教學師資建設是首要任務。通過自身培訓與引進具有BIM實踐經驗的工程人員加入教師隊伍,是構建BIM技術教師團隊的有效方法。
2.3.2構建BIM試驗平臺
BIM試驗平臺是使BIM技術融入實踐教學的硬件基礎,因此學校應盡快下定決心構建。鑒于吉首大學BIM基礎較弱,為盡快形成BIM實踐教學能力,可先建設BIM模擬試驗室,以滿足相關急需課程如土木工程材料試驗教學的需求。
2.3.3創(chuàng)新BIM試驗教學方法
BIM試驗對于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強大作用毋庸置疑,但要處理好實體試驗與BIM試驗的正確關系。對于土木工程材料試驗來說,一定的實體試驗是必需的,因此BIM試驗只能是植入式的,不能用BIM試驗取代所有的試驗。
2.3.4制訂BIM激勵機制
BIM技術用于教學屬于新興領域,需要制訂相關激勵機制來推動BIM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成立BIM技術應用工作室、開設BIM技術教學應用課題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3.問題與討論
3.1吉首大學目前還沒有BIM基礎,如沒有BIM技術平臺、沒有熟練掌握BIM技術的教師等,因此項目實施的前期任務艱巨。
3.2 BIM技術對于土木工程專業(yè)至關重要,因而開設BIM課程,將BIM技術應用于課程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BIM技能及創(chuàng)新能力的有效途徑。
3.3在實際教學應用中,需要給學生強化的是BIM理念,即用工程化的數字信息描述現實世界的實體建筑,建立數字化的工程信息模型供工程全生命期使用。BIM理念與BIM軟件不是一回事,不能將BIM的作用與價值等同或歸功于BIM軟件。
3.4雖然BIM技術應用于土木工程專業(yè)教學之中還存在諸多難點,但假以時日,BIM之花一定會在土木工程專業(yè)教學苑中全面綻放。
參考文獻:
[1]楊勇,李友彬.國外BIM的發(fā)展及其對我國土木工程專業(yè)教學改革的啟示[J].高等建筑教育,2016(3):46-49.
[2]張憲江.BIM技術在鋼筋混凝土結構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6(3):216-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