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2016年西南民族大學中央高校優(yōu)秀學生培養(yǎng)工程項目,項目編號:2016ZYXS84。
摘 要:達真的小說《康巴》通過描寫康巴地區(qū)的百年歷史和康巴人的生存狀態(tài),力圖還原真實的康巴,小說中的康巴作為多民族文化的交匯地,各族人民在此和諧相處,互相幫助,體現(xiàn)出一種多元共生的主題,本文主要試圖分析康巴地區(qū)之所以成為多民族交匯地的原因,以及這種多元共生對當今多民族和諧共同發(fā)展的啟示和思考。
關(guān)鍵詞:達真;《康巴》;多元共生;康巴文化
作者簡介:張亮(1992.3-),女,湖南慈利人,西南民族大學文新學院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yè)2014級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32-0-02
《康巴》是藏族作家達真的處女作長篇小說,2009年一經(jīng)發(fā)表便受到廣泛的關(guān)注,2012年榮獲第十屆全國少數(shù)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長篇小說“駿馬獎”。2015年英文版《康巴》也作為中譯出版社外譯的“青年藏族作家叢書”之一走向世界舞臺。小說主要描寫了以康定為主的康藏地區(qū)百年歷史和人們的生存狀態(tài)。作為一部46萬字的長篇小說,《康巴》具有史詩般的格局和氣魄。小說主要講述了三個相互聯(lián)系又可單獨成立的故事:“改土歸流”時期云登格龍土司一家的興衰史;大商人爾金呷與降央吐司家的世仇;回族青年鄭云龍為情殺人,逃到康巴藏區(qū)后,慢慢順應(yīng)和融入康巴的故事。達真生于康定,長于康定,他做過編輯、記者、制片人,為了寫這部小說花費了數(shù)十年心血,執(zhí)著于行萬里路,讀萬卷書,足跡遍及藏區(qū)及相鄰的西部地區(qū),走訪過眾多的高僧大德。在《康巴》的字里行間,我們都能看出他對這片土地的了解與熱愛。在其后記中,他說:“康巴,在外人眼中一直是無限神秘的,讓人在閱讀中領(lǐng)略雜居地多個民族的秘史,是我的終極目標。”就像阿來曾說過他寫作的目的是要還原真實的西藏,力圖從不同角度和層面向外界化解遮擋住西藏真面目的“霧障”。而達真的小說,就是要還原真實的康巴。從小說中我們可以讀出康巴的歷史、政治、經(jīng)濟、文化、宗教和民風民俗;我們能夠看到康藏地區(qū)獨特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也能感受到康藏地區(qū)藏、漢、回等各種文化交匯的多元的文化環(huán)境。本文聯(lián)系文本和實際,主要試圖分析小說中們所體現(xiàn)的多元共生主題,康巴地區(qū)之所以成為多民族交匯地的原因,以及對當今多民族和諧共同發(fā)展的意義和啟示。
一、《康巴》中所體現(xiàn)的多元共生主題
在小說中,康巴是一個多元文化交匯之地,不同的民族、宗教在這里交集并且和諧共處,像一個“什么菜都能裝下的大火鍋”。小說中的英國學者魯尼作為西方文化的代表與康巴文化互為他者,他以他者的眼光去觀察和了解康巴,康巴豐富的自然資源、康巴藏人的婚禮、解決草原邊界的“天斷”等風俗習慣一一呈現(xiàn),雖然康巴人也不理解他的一些行為,但還是禮貌的以客人待之。魯尼在看到朝圣者的虔誠之后對原本“所謂用文明去開化提升亞文明”這種白人的優(yōu)越感產(chǎn)生了懷疑,也認識到每個文明都有自己的獨特性,“一個人生在何處,生于何時是娘胎中就決定了的,是無法選擇和預演的,自己唯一要做的就是無悔地熱愛自己的降生地?!?云登土司就熱愛著康巴大地,他是一位具有開明思想意識的土司,他一直想要建一座“康巴宗教博物館”,像世人展示康巴的包容與大愛。雖然最后沒有完成這個愿望,但在去世前,他終于明白想象中的巴宮其實就是康定的縮影,保護好現(xiàn)存的康定也就實現(xiàn)了自己的愿望。他真正認識到康巴的多元性和包容性是在在康定遭到邊軍洗劫的時候,各個商會和幫派的人,清真寺、天主堂的代表,這些來自天南地北的人匯集在一起請求他帶領(lǐng)大家一起保衛(wèi)康定,他深刻的意識到,這些平日里與他素不來往的人們,也是屬于康定的一份子。這個時候,他真正放下對外來人的偏見和排斥,認識到在生存的底線面前“什么藏族、漢族、回族這抽象的賦予人的符號像是懸浮在半空,而人卻牢牢地站在大地上,共同組成了一道保衛(wèi)家園的生命之墻,各族人的空前團結(jié)令他感動不已?!痹诎菖c尊重之前,“康定的確是一片大愛之地。”與此相反,仇恨只會給這片大地帶來毀滅。爾金呷與降央土司之間的家仇沒有及時收手最后落得兩敗俱傷。降央土司是個極其殘暴狡詐的人,為了更多得到父親的權(quán)利和財產(chǎn),他不惜害死兩個弟弟,他是迂腐殘暴的舊封建統(tǒng)治者的代表,認為土司就是“擁有最多最廣最肥沃的土地,擁有數(shù)量龐大的畜群和科巴, 擁有更多更貴的珠寶和金銀,能吃最好最美的食物, 能睡更鮮更美的女人, 能吞并相鄰弱小土司……”兩家的世仇源于爾金呷小時候放養(yǎng)的牛不小心誤吃了降央家的草而遭到毒打,爾金呷的父親為此殺死了打手和降央妹妹的男人,也因此而喪了自己的命??嗟仁四甑臓柦疬瘸蔀楦簧讨蠡氐娇刀▽嵤┳约旱膹统鹩媱?。爾金呷有勇氣,有智謀,但是卻被仇恨蒙住了雙眼。雖然他們的后代開始明白仇恨不能再延續(xù)下去,但最終也沒來得及拯救雙方。爾金呷的兒子達瓦看到益珍阿媽為救幼獐面帶笑容走向死亡,被這種虔誠和善良所感動,頓悟到“雖然老天帶給生靈的災難時無法回避的,但人與人之間的屠殺是可以化解的,冤家可以各走各的路?!睜柦疬鹊拇笈畠号c降央家的兒子土登相愛,但最后也難逃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悲慘結(jié)局。從兩個故事的對比之中,我們可以看出,多元共生需要包容和尊重。信仰真主安拉的回族青年鄭云龍,也正是有一種包容和尊重的心態(tài),在保留自己信仰的基礎(chǔ)上用心學習藏文和佛經(jīng),,在真主和菩薩的保護下慢慢穩(wěn)固了自己在康巴的地位,融入康巴,扎根在這塊具有包容胸懷的大愛之地。
二、康巴成為交匯地的原因
小說中的康巴,各種民族、宗教、文化多元共生、和諧相處。現(xiàn)實中的康巴地區(qū)也是以藏族為主的多民族聚居區(qū),各民族長期在此共同生存,康巴文化具有以藏文化為主體兼容其他文化多元共生的特點。康巴一帶歷史上就曾出現(xiàn)過氏、羌、多彌、東女、黨項、白蘭等多個民族。除了藏族,彝族、羌族、納西族、回族等也是康巴地區(qū)的世居民族,他們的歷史長的歷史多達千年,短的也有一兩百年,雖然這些民族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藏文化的影響,但大多保留了自己個性,并在康巴文化體系中占有一席之地。從建筑上也可以看出康巴地區(qū)宗教的和諧共處,“人們在寬容的佛教香火地修建了伊斯蘭教圓形的清真寺,修建了歐洲拜占庭時期的尖形天主教,修建了漢人供奉的伏羲、神農(nóng)、軒轅的三圣寺,修建了關(guān)帝廟、娘娘廟、將軍廟、財神廟……終于,不甘寂寞的眾神在這里聚會?!笨蛋筒粌H集齊了藏傳佛教的五大教派,儒家、道教、基督教、伊斯蘭教與其他民間宗教匯集在一起,并行不悖,很難想象在一個民族地區(qū)內(nèi)包含著如此不同的文化類型,而且彼此尊重、互相包容,能夠和諧的共存。有很多因素促使康巴成為交匯地,地理上來看:康巴藏區(qū)位于青藏高原向成都平原過渡的橫斷山區(qū),加上江河縱橫, 低淺的河谷形成天然的通道,是“藏彝走廊”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上南北民族經(jīng)過這里遷徙和交流。這里有雪山、湖泊、森林、草原、溫泉,地理環(huán)境復雜,自然資源豐富。從古至今都在我國西南邊疆有著重要的戰(zhàn)略地位,同時也是漢藏的交界之地,所謂“治藏必先安康”。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康巴成為多種文化的交匯地?!耙粭l綿長的茶與馬握手的古道,貿(mào)易成為一個民族和另一個民族交融、溝通的黏合劑。” 茶馬互市的貿(mào)易一方面刺激了康巴地區(qū)的經(jīng)濟發(fā)展,加快了康定城鎮(zhèn)的繁榮,另一方面也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形成獨特的馬幫文化、鍋莊文化。茶馬古道川藏線由成都、雅安經(jīng)康定至拉薩,康定是內(nèi)地連接西藏的咽喉重鎮(zhèn)。小說中,鄭云龍和玉珍的一路逃亡從成都到康定,爾金呷之子達瓦經(jīng)商的馱隊一路走過康定到拉薩,這兩段路線的描寫都再現(xiàn)了茶馬古道的險峻和漫長,背夫的艱辛和坎坷。我們現(xiàn)在熟知的鍋莊是一種藏族民間舞蹈,而小說中所指的鍋莊是當時在康定的一種特有的歷史文化現(xiàn)象,它集商店、客棧、旅店、中介、擔保人為一體,在歷史時期作為漢藏貿(mào)易順利進行的重要平臺,“鍋莊是藏商、漢商和鍋莊主發(fā)出三種笑聲的四合院。”小說以白阿佳的鍋莊為縮影再現(xiàn)了康定商貿(mào)的繁盛和強大,鍋莊也加深了各民族之間的感情交流,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繁榮也是促使康巴成為交匯地的重要原因。也許是康巴山高水深的自然環(huán)境,或者是因為康巴是《格薩爾》的故鄉(xiāng),造就了康巴人不但體格高大,而且天性豪爽、張揚樂觀、敢愛敢恨,“康巴漢子”的豪爽和樂觀也是促成康巴地區(qū)形成包容開放的文化精神面貌,形成交匯地的一個重要因素。地理、經(jīng)濟和人文因素在歷史的長河之中相互作用,使康巴成為一個多元文化共存的交匯地。
三、多元共生主題的意義和啟示
通過《康巴》,我們認識和了解到康巴文化的多元共生和康巴大地的包容性??蛋臀幕谀撤N程度上還具有一種邊緣性?!翱怠痹诓卣Z中還有“邊地”的意思??蛋臀幕幵跐h藏的邊界,同時屬于藏文化和漢文化的“邊地”,除此之外,康巴文化還受到多種文化的影響,有人把它稱之為“雜居文化”或“混合文化”,是一種獨具特色的文化。正因為它處在邊地,不為很多人所了解,所以作者才要寫出真實的康巴來讓外界認識這片土地的歷史和在人的生存面貌。而今天包括康定情歌的流傳,康巴作家群的寫作等都讓康巴文化以一種自信的面貌走出邊地,面向世界。達真認為康巴文化的這種多元性與包容性向世界提供了和平與發(fā)展的藍本,新世紀的“一帶一路”向世界的延伸就是西南茶馬古道和西北絲綢之路的延伸。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和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對于多民族共處的我國而言,如何因地制宜地處理好民族關(guān)系,達真通過小說《康巴》的多元共生主題也給我們一些啟示:我們應(yīng)該從人性和愛的角度理解看待不同的種族和文化,對待宗教和信仰“熱而不狂;信仰與理性同在;宗教熱情與宗教寬容并重;尊重信仰但反對極端主義”。事實上,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文明的國度,不同類型的文明類型相互并存,“和而不同”一直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觀念之一,強調(diào)“和實生物,同則不繼”,認為差異是事物發(fā)展的根本,在強調(diào)多元文化和諧共處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差異,重視不同。費孝通先生在1988年提出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觀點,認為“中華民族是包括中國境內(nèi)56個民族的民族實體,并不是把56個民族加在一起的總稱,因為這些加在一起的56個民族已結(jié)合成相互依存的、統(tǒng)一而不能分割的整體,在這個民族實體里所有歸屬的成分都已具有高一層次的民族認同意識,即共休戚、共存亡、共榮辱、共命運的感情和道義?!辟M先生在后來的補充中也認為“和而不同”是多元一體理論的另一種說法,承認不同,但是要“和”,這是世界多元文化必走的一條道路。只強調(diào)“同”而不能“和”,帶來的結(jié)果只會是毀滅。
在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民族的團結(jié)和諧是眾望所歸,我們應(yīng)從人性和愛的角度來看待不同的種族和文化,發(fā)揚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尊重差異,“和而不同”才能做到多元共生,也才能“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參考文獻:
[1]達真.康巴[M].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14.
[2]格絨追美主編.康巴作家群評論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3.
[3]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M].北京: 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3.
[4]阿來、陳曉明.康巴二題[J].當代文壇,2010(6).
[5]焦虎三.山河是一種慢[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