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建華
楊絳老人在百歲感言中寫道:“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fā)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這讓我想到了“水”——這個至柔至剛,至純至美,而又寧靜綿遠的物質,想到了“真水無香”這個詞。
從“真水”的品質中,我們可以得到諸多啟迪。我們教育的初衷,我們培養(yǎng)兒童的目的,不就是像水的流動一樣,往它浸潤和攀援的方向,日夜不息地汩汩而往——我們的教育,也是向著兒童生長的方向,在返璞歸真中,在自然“流淌”中,收獲著每一個生命個體的日益豐盈和壯大。
愛因斯坦說:“當學生把學校教給他的所有東西都忘掉之后,剩下來的就是教育?!币虼?,辦向著兒童生長方向的教育,往小處說,就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習慣與品格。由此,學校把育人宗旨定位為“三養(yǎng)成”,即養(yǎng)成關心的品格,養(yǎng)成自立的本領,養(yǎng)成創(chuàng)造的志向。
我想,當我們的教育像水一樣,貼近自然,靠近心靈,真實而親切地發(fā)生時,它就會散發(fā)出美好而理性的光芒,并進而悄然培養(yǎng)孩子“關心的品質、自立的本領、創(chuàng)造的志向”。
潤物無聲:教育,是一種影響
雅斯貝爾斯的名言,詩意地道出了教育的本質是一種品質的影響和靈魂的對話:如“沾衣欲濕杏花雨”一般,生命與生命之間進行了互動;如“染盡花光不見痕”一般,心靈與心靈之間默契地融合。一切都是那樣自然無痕,讓人感覺不到教育其形其聲,卻能觸摸到她富有節(jié)奏和美感的有力心跳。
如何讓學生從小養(yǎng)成對身邊事物及時的關注,并擁有敏銳的感受,我想每天生活的校園就是一個值得挖掘、開發(fā)的寶藏。關心的品格,可以從關注學校的文化開始進行培養(yǎng)。為此,學校精心設計了一系列活動——
“我給花木寫介紹”,這是一場孩子和花木的美麗相遇。校園中,有品種繁多的花草樹木,孩子們經常流連在它們身邊,睜開好奇的雙眼去觀察、去研究。在這其中,自然也會有一些孩子因為喜愛,而忍不住伸手采摘。偶然地,當聽到一個孩子用稚嫩的聲音向別人介紹“我是美麗的山茶花,請別把我弄疼”時,我們發(fā)現,孩子與花草樹木之間,是可以進行心靈交流的。于是,我們靈機一動,發(fā)動學生去認識它們,并以花草樹木的口吻進行介紹,同時不忘提醒大家愛護它們。果不其然,孩子們像玩游戲一般,寫出了妙趣橫生的文字。
“我與泥土零距離”,這是一次孩子與植物間的親密接觸。學校練真樓前有幾塊空地,散發(fā)著泥土與青草的清香。孩子們經常在上面奔跑、嬉戲。有一次,導護老師發(fā)現有個五年級的孩子在泥地里種紅豆,說是等紅豆成熟了,給老師和同學煮紅豆粥喝。這位老師在感動之余,萌生了一個想法:何不順應童心,將這幾塊地開辟出來,作為孩子們的種植園呢?他向學校提出建議,并很快被學校采納了。于是,由孩子取名的“夢田園”種植基地誕生。他們興致勃勃地耕地除草、澆水施肥,精心呵護每一棵自己培育的植物。無需任何教育,他們在等待生命成長的過程中,就學會了如何關心和呵護。
“我讓爸媽露笑臉”,是一場將愛進行到底的美麗行動。我們抓住“父親節(jié)”“母親節(jié)”“婦女節(jié)”等契機,讓孩子擁有“感恩的心”。繪本《我爸爸》的教學,讓孩子對爸爸的愛與敬意油然而生;學生將自己培育的盆栽送爸爸,讓爸爸感受到“綠意融融 寸草春暉”的幸福;將“我和母親”的合照找出來,牽動了我們內心最柔軟的地方,讓“寵愛媽媽”再不只是一句甜蜜的空話。
“我與龍娃同成長”,是一個與吉祥物牽手的夢幻經歷。針對孩子心目中龍的卡通形象,結合龍的可貴精神,確定以龍娃“真真”為學校吉祥物。于是,在操場上,“運動龍娃”神采飛揚,與學生們一起活躍其間;電視臺中,“主持龍娃”嗓音甜美,落落大方,欲與現場播音員一比高下;航模室中,“飛翔龍娃”手拿模型,憧憬著飛天的夢想,目光中充滿了對藍天的渴望。
此外,還有“我?guī)Ю突丶摇薄拔艺埶尾徽{皮”“我讓墻壁會說話”等等一系列活動,這些從“我”出發(fā)的活動,都是發(fā)自學生內心、撥動學生心弦、引導學生感受的,能由己及人、推送關愛品質的活動。它讓學生體會到,只有把自己的愛和光散發(fā)出去,世界才會是溫暖和光亮的,因此而更加主動而積極、文明而熱情地參與活動,彼此關懷。
滴水穿石:教育,是一種毅力
要培養(yǎng)學生關心的品格,自然少不了引導他們關心自然、關注社會,因為孩子本來就是自然之子、社會一員。學校持之以恒地開展相關活動,讓孩子們將目光注視到“自然”“社會”上。我們發(fā)現,當教育擁有滴水穿石的毅力時,孩子便與自然、社會融為一體了。
“十歲成長禮,與自然相擁”,成為難忘的儀式。在孩子最神圣的成長禮活動中,我們舉行“親子環(huán)保行”活動,帶著孩子們走進開發(fā)區(qū)能達中央公園,與家長在綠蔭下鄭重宣誓:“珍視天空,關愛大地,遠離霧霾,為大自然盡責,為成長奠基。”他們在公園中撿拾垃圾,做環(huán)保小衛(wèi)士,充滿了神圣感與自豪感。
“游學小課程,最憶是秋天”,是一場忘情的約會。秋陽高照、金風送爽的時節(jié),是學生們游園賞秋的時候。孩子們來到城市綠谷、濱江公園、園博園開展秋季綜合實踐活動。漫步在金色的田野里,呼吸著清新的果香,孩子們歡暢無比,他們用眼看,動手做,去玩去瘋去鬧去摔,在實踐中體驗,在玩鬧中成長,哪怕弄臟了衣服,沾濕了頭發(fā)……如此美哉、樂哉!他們通過學校微信公眾號,與大家分享這份甜蜜,號召大家走出家門,走進自然的懷抱,感受生命的美好。
“我和夕陽有個約定”,是學校堅持開展的敬老活動。同學們有的就在自己家開展了“五個一”活動:為老人洗一次腳,捶一次背,梳一次頭,買一次菜,做一頓飯;有的去敬老院為老人表演精心準備的節(jié)目,如古箏彈奏、小提琴演奏、跆拳道、獨唱、詩歌朗誦等;有的走到老人中間,一對一地用當地語言給老人們講解身體保養(yǎng)常識;有的本身就是學?!罢嬲骐娨暸_”的學生,他們去采訪老人,然后將節(jié)目在全校播出,喚起所有人對老人的關心……
“同心圓”愛心團隊,是家委會家長們的活動組織。他們義務賣報紙、拍賣物品,將所得全部寄給新疆伊寧第十三小學;主動捐圖書、獻出舊衣服,與江海晚報聯系,將它們寄給貧困地區(qū)的學生;看望福利院的孩子,與他們共度節(jié)日;紅領巾義賣活動,籌得善款捐給紅十字會等。這些小活動都有著“大”內涵,讓學生體會到“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幸福。
陳鶴琴先生說:“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边@本“教材”的內容博大精深、豐富多彩,啟示著我們要引導學生去關注,去學習,去體驗,去思考。
順勢而為:教育,是一種變通
要辦向著兒童生長方向的教育,就應該真正走近兒童,了解兒童,尊重兒童,欣賞兒童甚至崇拜兒童。學校管理者必須有順勢而為的變通精神。嘗試放手,讓兒童成為學校文化建設的主人,如此,兒童如水的品格會讓我們刮目相看。
在“安全宣傳周”,宣傳欄旁常會圍著一群可愛的孩子,他們目不轉睛地看著,還津津有味地討論起來,表演起來。看來,學習對于他們而言真是快樂的事兒??墒强鞓返男那檫€沒持續(xù)太久,就聽到了一個令大家震驚的消息:四號樓幾個滅火器被四年級的幾個男生當作玩具,在大課間活動時玩得不亦樂乎。導護老師巡視時,看到他們正在樓道里追逐著,歡笑著,白色的干粉灑在了他們的頭上、臉上、身上,好似飛舞的雪花調皮地跟他們開著玩笑。
導護老師立刻制止了他們的行為,并嚴厲地批評了他們。也許是從未遇到過這樣的事,面對著幾雙無辜又驚慌失措的眼睛、滿地的白色泡沫以及狼狽地“躺”在地上的幾個滅火器,導護老師也不知該如何處理是好。于是,他將幾名學生帶到了校長室。自然地,我看到了他們困惑眼神中的那絲不安。但是,當傾聽了他們的心聲,了解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后,我沒有生氣,而是讓他們在同學們面前現場示范如何正確使用滅火器。這樣的“懲罰”讓他們吃驚,卻樂于接受。
朱永新教授說:“童年的秘密遠遠沒有被發(fā)現,童年的價值遠遠沒有被認識?!蔽疑钜詾槿?。要知道,孩子身上蘊藏著無限的潛能,擁有無數種“可能性”。他們有強烈的好奇心,可貴的探索欲。如果能發(fā)現并巧妙地點燃他們身上的創(chuàng)造火花,因勢利導,順勢而為,他們定能帶給我們驚喜,甚至“驚艷”我們的人生!
容清納濁:教育,是一種胸懷
有些學校管理者最聽不得教師發(fā)牢騷??墒牵處煘槭裁匆l(fā)牢騷?如果你去聆聽,便會發(fā)現:有怨言,一般與管理者有關。要么是制度不夠科學,不切合實際,不能深入人心,得到大家的認可;要么是執(zhí)行的方式走樣,人本管理變成了人情管理;要么是工作安排不合理,教師疲于應付,效率低下等。因此,我們達成一種共識:每一種表達,都有它存在的背景與理由;每一種聲音,都在傳遞著一種期盼與渴望;每一位表達者,都希望得到領導的傾聽和關注。所以,對待這些教育的“雜音”,我們需冷靜對待、理智化解。當然,容清納濁并非視“濁”于不見,視“濁”于不顧,而是坦然面對,并尋找契機去改變。
教育契機可能隨時隨地產生,只要我們擁有敏銳的捕捉能力,并加以巧妙利用,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學校的國旗下講話中曾提到,“輕輕撿拾瓜皮紙屑,那是校園中最美的身影”,學生聽了,自然會記在心頭。一次在放學路上,有個小女孩彎腰撿起了一張黃色的紙屑,卻被她的母親呵斥住了。這樣的事情引起了我們的深思:當學校教育與家庭、社會的教育產生正面沖突時,孩子們該何去何從?當孩子帶著來自于家庭的“污點”,我們該如何小心地為他擦拭干凈?
思考過后,學校充分利用家長會的契機,邀請教育學者來校舉辦《父母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好習慣》專題講座。通過講座,家長們了解了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長是孩子終身的老師這個角色不會改變,家長自身的言行舉止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所以必須“嚴于律己”等。而其中生動的事例更是讓到場的家長深受啟發(fā)。這次家長會很成功,我想對那位曾斥責孩子不該撿紙的家長也必然會帶來心靈的觸動。
當管理者將自己放低,他就會擁有更多。反之,如果學生也能擁有這樣的品質,他的人生必會更加生動、精彩。所以,學校不僅開展各種各樣展示學生才能的活動,同時也開展“爭當綠葉”“站在路邊為英雄鼓掌”等活動,讓學生胸懷寬廣,目光遠大。
剛柔相濟:教育,是一種力量
“剛”表現為一種外顯的能干形象。兒童天生喜歡玩游戲,通過游戲的方式,可以讓孩子體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成就感。遵循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我們分年級開展了不同的“自立闖關”游戲。如一年級的“我是自立的實小娃”學生自理能力大賽,內容包括系紅領巾,系鞋帶,整理書包等。在決賽之前,每班都舉行了初賽,選出了一批自立“精英”。二年級是“自立伴我,我能行”,由班級之間進行自立能力大比拼,內容包括掃地、擦窗戶、擦課桌等。三年級是“學會自立,我最美麗”,內容包括黑板報評比、包餃子比賽等。四年級是“擁有自立,便有魅力”,活動的內容延伸至家庭,要求學生學會煮飯、燒菜,并拍成照片。五年級是“懂得自立,微笑不離”,放手讓孩子自己制作PPT,設計班隊活動方案,自編自導自演,自己創(chuàng)造展示的舞臺,綻放獨特的生命精彩。六年級是“情牽自立,少年無敵”,讓孩子挑戰(zhàn)自我,自主參與愛老敬老活動,自己參加愛心賣報行動,自發(fā)設計環(huán)保公益活動……這些形式新穎、寓教于樂的活動讓學生變得陽光、活潑、自信,成為自己的“主人”。
“柔”表現為一種內隱的溫柔情懷。如“真水”般“順勢而為”,就是相信孩子們的潛能,探明孩子們的需求,發(fā)現孩子們的愛好,然后順其天性,為他們提供體驗成功的舞臺,任憑他們盡情揮灑,展示最好的自己,建設最美的校園文化。
在我們的校園里,櫥窗是展示孩子們才情的“窗口”。在這里,我們或展示孩子們的書畫、文學作品,或介紹校園小明星,或介紹科普知識、學科知識等。新建的大樓設置了技術樓層,除了為孩子們爭取更多一點的游戲空間外,還定期展覽孩子們的手工制作、科技小發(fā)明作品、3D打印作品,舉辦跳蚤市場等。童真園內的小木屋里,準備著許多書本造型的積木,學生們隨時可拿來搭建小舞臺,上演班級童話劇。而小觀眾們可以席地而坐,與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塑像相擁,組成一個現實版的美好童話世界。墻裙是孩子們的涂鴉墻,描繪著校園故事和童年夢想;校園廣播系統(tǒng)是留聲機,其中的提示音樂就是孩子們自己演奏的樂曲……
“真水”,是滋養(yǎng)生命根須的“源頭活水”。它純潔、澄澈、寧靜,而一旦悄然滋養(yǎng)了兒童的生命,它就能讓生命散發(fā)出馨香,讓人性閃耀溫暖的光芒,讓每一孩子都能感受到悠遠的幸福。辦向著兒童生長方向的教育,從“真水”中汲取精神養(yǎng)料,就能潤澤童年,豐實人生。
責任編輯 余志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