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志堅
2016年6月28日教育部、司法部、全國普法辦共同印發(fā)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以下簡稱《大綱》)《大綱》指出:“小學階段,著重普及憲法常識,養(yǎng)成守法意識和行為習慣,讓學生感知生活中的法、身邊的法,培育學生的國家觀念、規(guī)則意識、誠信觀念和遵紀守法的行為習慣。”為此,學校以小學生規(guī)范養(yǎng)成教育為基礎,以體驗教育為基本途徑,以豐富多彩的活動為依托,使少先隊員在活動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法治教育,促進良好行為規(guī)范的養(yǎng)成。
一、在活動中體驗
《大綱》要求:“法治教育要遵循青少年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貼近青少年生活實際;要更多采取實踐式、體驗式、參與式等教學方式,注重學生的參與、互動、思辨,創(chuàng)新形式,切實提高法治教育的質量和實效?!睘榇?,學校長期堅持開展“道德長跑”活動,不僅重視學生行為習慣的訓練,更注重學生在實踐體驗中能充分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以“禮貌用語”主題為例,學校通過專題班會、系列活動、禮儀隊課三種形式,讓孩子們感受使用禮貌用語給自己和他人帶來的愉悅體驗,進而強化學生主動使用禮貌用語的良好習慣,并懂得不同場合使用何種禮貌用語。
1.專題班會。如在“禮貌用語我先行”主題班會上,老師通過創(chuàng)設情景和角色扮演,讓學生體會“當別人對你說‘謝謝時,你心里是什么感受?”“而當你向別人說‘謝謝時,你又是怎樣的感受?”孩子們在活動體驗后,紛紛表達自己的感受:“聽到別人對我說‘謝謝,我會很開心!”“我很快樂!”“在得到別人的贊美后,我很享受!”可以想見,這種美好的情感體驗一定會成為孩子們日后踐行文明禮儀的強大內驅力,這種真實的感受,也是孩子道德成長的最好養(yǎng)料。
2.系列活動。配合“文明用語我先行”活動,學校開展了系列活動來強化主題教育的效果。如針對當前大多數獨生子女習慣以自我為中心,但又渴望交朋友的心理,學校以班級為單位,請學生們開展“找朋友”活動,仔細觀察人緣好的同學,讓他們在觀察中發(fā)現交友的“秘訣”。通過觀察,孩子們發(fā)現,原來人緣好的同學都是有文明、懂禮貌的孩子,他們在與同學的交往中懂得使用文明用語,在同伴相處中表現出更多的友好與謙讓。通過這樣的觀察與發(fā)現,同學們開始找差距,樹目標,主動學習禮儀。
3.禮儀隊課。行為訓練是讓學生習得禮儀規(guī)范的重要形式,為此,學校每周開設一節(jié)禮儀隊課,并要求學校和家庭形成良好的信息溝通機制。根據這一要求,教師在禮儀課上布置相應的情景練習后,會要求家長監(jiān)督孩子們的完成情況。同時,學校每月開設一次禮儀情景體驗課,讓學生通過情景再現的方式習得禮儀;在有條件的情況下,還會讓教師帶領孩子們走出課堂,在社會生活中直接感受和體驗文明禮儀帶來的人際和諧,感受成長的美好。
二、在儀式中感悟
學生成長需要關鍵事件,怎樣才能讓孩子對生命中每一個重要的日子刻骨銘心?怎樣才能使普遍的事件成為學生不普通的經歷?朱永新教授指出:“儀式、節(jié)日和慶典……使有意義的事情或者偉大的事情能夠擁有一種偉大的時刻,獲得神圣、莊嚴與尊重?!币馑际钦f,儀式往往能啟迪孩子的心靈,使他們的生命與偉大事物交匯在一起,從而形成長久的動力。儀式教育作為一種重要的德育手段,是一種內外兼修的體驗方式。為此,學校非常重視儀式在學生行為規(guī)范養(yǎng)成中的作用。
例如,每年的10月13日“建隊日”,學校都會為新隊員舉行隆重的親子入隊儀式。在入隊儀式前,學校會提前將紅領巾分發(fā)給家長,讓家長在活動當天 “為新隊員獻上標志”的環(huán)節(jié)中幫助孩子佩戴。同時要求家長為自己的孩子準備一份小禮物,鄭重地寫上自己的寄語并署名。對于即將入隊的學生,學校也要求他們準備一張卡片,寫上對父母的祝福和自己的誓言,在家長為自己佩戴上紅領巾、獻上禮物后回贈給父母。
在這樣的入隊儀式上,新隊員不但收獲了全校師生的祝福,也收獲了家長的神秘禮物和激勵的話語,這不僅能讓新隊員感到激奮,也會讓父母在見證孩子成長的同時,分享孩子成長的喜悅。
如果說每年一次的親子入隊儀式帶給孩子們的是終身難忘的“情感大轟炸”,那么,“文明禮儀大講堂”則是最受孩子們歡迎的“文明大禮包”。因為在每期的“文明禮儀大講堂”上,有孩子們最喜歡的程春喜老師和李丹老師,有反映孩子們身邊故事的“三禮視頻”,而在“做禮儀”的環(huán)節(jié),更有孩子們喜歡的放松運動“文明泡泡操”和“文明禮儀手語操”。老師們設計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帶著一種濃厚的儀式感,讓孩子們在看禮儀、學禮儀、做禮儀的過程中,對文明禮儀油然而生一種崇敬和向往,進而將這種意識深深根植于心田。
三、在崗位中歷練
學生行為規(guī)范的養(yǎng)成不是一味地限制和控制,而是要賦予他們?yōu)樽约旱男袨樨撠煹哪芰?。為此,學校一方面規(guī)范行為標準,相繼制定了相關的一日常規(guī)要求和日常行為規(guī)范等;另一方面也深入思考如何才能讓規(guī)范成為孩子們自覺的行動。為此,校園小督察應運而生。校園小督察由五、六年級大隊委員組成,分成紀律監(jiān)督崗、衛(wèi)生監(jiān)督崗和安全文明監(jiān)督崗,由大隊干部領導,負責督促崗員的檢查工作。每周各項檢查結果及時公布在LED屏上,月底評出“文明班級”,由校領導頒發(fā)流動紅旗。
當學校賦予這些校園小督察權利的同時,也賦予了他們更多的責任,要求他們不僅要督促同學,更要以身示范,為同學們樹立良好的行為榜樣。這群校園小督察很快成為了學校里一道美麗的風景。他們通過自己的榜樣示范,不斷影響著身邊的同學,讓文明之花在校園里傳遞。
四、在共建中成長
學生文明行為的養(yǎng)成離不開家庭、社會的共同努力,為此,學校通過開展“在校學習禮儀、走向社會實踐禮儀、帶動百萬家庭傳播禮儀”,營造人人講文明、重禮儀的良好氛圍,從而全面提升學校法治教育水平,為瓊海市創(chuàng)建“全國文明城市”添磚加瓦。
《大綱》要求,在小學階段要初步建立對家庭關系的法律認知?!鞍偕菩橄取保⒕锤改甘侵腥A民族的傳統美德。學校通過開展“感悟親情、感悟責任”活動,讓學生體驗父母的辛勞,培養(yǎng)孝敬感恩的傳統美德。如在母親節(jié),為母親說一句甜蜜的話;倒一杯熱茶;獻一朵康乃馨;寫一封充滿感激的信;做一件讓媽媽高興的事,讓家長們感受到學校開展一系列“習禮儀”活動帶給孩子們的改變。這些活動不僅讓家校之間的溝通更加順暢,更促進了親子關系的改善和家庭的和睦,促進了良好家風的形成。
初步了解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為節(jié)約資源、保護環(huán)境做力所能及的事,也是小學法治教育的重要內容。為此,學校通過綜合實踐課程,讓孩子們走進社區(qū),開展“社區(qū)活動,人人參與”的主題活動。同學們分成調查組、信息組、宣傳組和巡查組四支小分隊,走進社區(qū),通過采訪、調查、聽講解、查閱資料等方式,了解社區(qū)居民的人數、類群、生活習慣和文明素養(yǎng)等情況。經過一個月的調查、采訪、搜集、閱報等活動,同學們收集了大量的素材,在同學、老師、家長的幫助下,他們精心整理,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在全班進行交流。在活動中,孩子們感觸良多:
“綜合實踐活動鍛煉了我的口頭表達能力,通過外出活動,采訪別人,我還學會了與人交談的藝術。”
“通過參與活動,我明白了社區(qū)是社會的一個細胞,只有維護好社區(qū)的環(huán)境,才有可能維護好整個社會的環(huán)境?!?/p>
“這次活動通過調查、訪問、統計,培養(yǎng)了我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這對我今后的學習會有很大的幫助?!?/p>
“通過每天的巡查評比,我體會到社區(qū)環(huán)境需要每一個人的關心和愛護,只要大家付出了努力,就會有收獲。”
……
不少家長在觀摩了孩子們的活動后紛紛表示,本次活動不但讓孩子增長了見識,養(yǎng)成了良好的習慣,而且培養(yǎng)了孩子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相信此類活動一定會對學生今后的成長發(fā)揮良好的促進作用。
實踐證明,規(guī)范的養(yǎng)成不是灌輸,更不是說教和控制,唯有親身感悟,深刻體驗,才能讓規(guī)范成為孩子們自覺的行動,在踐行規(guī)范中感受成長的美好。
(作者單位:瓊海市第一小學
海南瓊海 571400)
責任編輯 王清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