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積忠
當前,由于價值定位、目標追求、方式方法上的偏差,導致經(jīng)典誦讀教育形式主義嚴重,實效性不容樂觀。如何讓經(jīng)典誦讀成為學生自覺自愿的“呼吸”,需要教師的視域、勇氣和學識。因此,筆者以為,唯有整體把握、自主自悟和拓展延伸,才能在中華經(jīng)典的百花園中收獲更多的果實。
一、不是片斷背誦,而是整體把握
時下,在一些中小學開展的經(jīng)典誦讀中,讓孩子擇其某些經(jīng)典名句進行背誦的現(xiàn)象比比皆是。比如某小學要求孩子能背誦《論語》中的部分語句,于是校園里每天都能聽到背誦聲——“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某中學則讓學生針對經(jīng)典作品的某一章節(jié),進行涵蓋“詞語解釋、段落大意、標點符號、中心思想、寫作手法”的“全景式”誦讀……表面看,經(jīng)典誦讀的氛圍不可謂不濃厚,經(jīng)典誦讀的勁頭不可謂不足,孩子似乎都身處經(jīng)典文化的滋養(yǎng)和熏陶中——但現(xiàn)實果真如此嗎?
經(jīng)典誦讀不僅僅是背誦下某段某句就可擔負起提高孩子誦讀素養(yǎng)、語言素養(yǎng)、審美素養(yǎng)、道德素養(yǎng)、實踐素養(yǎng)的責任;誦讀經(jīng)典名著,也不是用“中心思想”“寫作手法”就能串聯(lián)起故事“大廈”,就能傳承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為什么我們的孩子背誦了那么多的經(jīng)典名句、詩詞佳句,但其文學素養(yǎng)還是單薄得可憐?其構筑精神大廈的基座還是那么脆弱、蒼白和似是而非?也許,這就是原因所在。
筆者以為,那種能夠從內(nèi)里勃郁而出的活泛與張力的學生,其能力不是經(jīng)典名句和文學常識“打拼”出來的。他一定曾經(jīng)長久浸泡在經(jīng)典作品里,一定是注重了時代背景和作品背景下的整體把握。也許,他對極個別詞語的意思模糊不清,但這不影響他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更不影響文字內(nèi)在功力一點一滴地充盈于他思維的每個細胞之中。因為他對作品的把握是全面的、深刻的。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的建設應繼承我國語文教育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注重讀書、積累和感悟,注重整體把握和熏陶感染?!边@同樣適合于經(jīng)典誦讀。經(jīng)典誦讀在于整體把握,而不在于支離破碎;在于全面領悟,而不在于單句背誦。
引領學生整體把握的一個重要方法就是了解作品產(chǎn)生的背景故事。有的詩本身就是一則故事,如《石壕吏》《七步詩》等等。引領學生在故事中多多“推敲”,多多“較真”,多多“糾纏”,一定會有意外的收獲和另類的驚喜。在這個意義說,教師應是裁縫,需在整體把握的前提下對教材作一番裁剪,擇其精華設計微問題,以求收到以少勝多、整合全文的效果。
引領學生進行整體把握的另一個方法就是講故事,或者多多開展“名家名作伴我成長”主題班會、“魅力語文伴我行”知識搶答賽、“我、詩和詩人”及“好書大家評”等活動。經(jīng)常開展這樣的活動,讓學生輪流講,人人上臺,創(chuàng)新就不會固守于“方寸之間”,而是主動、全面、整體地去收集素材、閱讀經(jīng)典及名人傳記和逸聞趣事等等。也可以讓孩子在每天課前的三分鐘進行經(jīng)典故事、經(jīng)典名句勵志演講活動,天天收集,日日故事,使讀書和演講課程化、常態(tài)化,師生一起共同分享經(jīng)典故事的感悟和體會,從而提高思辨能力,開放心靈空間,讓精神世界多一份活氣、增一份靈氣。
把經(jīng)典誦讀置于一個大的視域下,以典型人物做范例,在時間和空間上進行適度比較、糅合和擴展,在內(nèi)涵上向更多層面延伸,如此,才能點燃學生誦讀的興趣,才能引導學生去觸摸經(jīng)典中的“色香味”。
二、不是單項灌注,而是自主自悟
近幾年來,盡管課改開展得轟轟烈烈,但經(jīng)典誦讀仍然被教師有意無意地控制著,學生的主動誦讀權、提問權、選擇權仍然沒有落到實處。符合“應試教育”的誦讀多,而缺乏真正意義上的個性解讀和多元解讀,正所謂“理性指向有余,獨立誦讀不足”。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應加強對學生誦讀的指導、引領和點撥,但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誦讀實踐,不應以模式化的解讀來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要善于通過合作學習解決誦讀中的問題,但也要防止用集體討論來代替?zhèn)€人誦讀?!辫b于此,中小學的經(jīng)典誦讀要充分重視學生的自主自悟、個性解讀和多元解讀即使孩子的選擇出乎你的意料,你也要靜下心來傾聽他的想法。[1]
例如,《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詩人王維送朋友去西北邊疆時作的離別詩。那么,該如何定位這首離別詩的感情基調(diào)呢?有的說這首詩的感情基調(diào)是悲涼的;有的說是低沉的;有的說是憂愁的……教學進行到這里時,教師就該及時按下“暫停鍵”,猛喝一聲:“這首詩,真的表達的是悲涼的感情嗎?”“如果是這樣,為何‘輕塵‘青青‘新等詞語,讓人感到聲韻輕柔明快?為何詩中描寫的很多景物因一場朝雨的灑洗而別具明朗清新的風貌?”我想,這樣的猛喝一定會讓孩子們冷靜下來,讓他們從所謂“悲涼”的基調(diào)中“脫身而出”,進而產(chǎn)生迷惑:這首詩表達的究竟是喜還是憂呢?
可見,在學生“不疑”時給予啟發(fā),而當學生滔滔不絕時,又“兜頭”給學生“一盆涼水”,這不僅僅是一種課堂機智,也是對學生負責和體貼的表現(xiàn);我們需要小心翼翼地呵護孩子們的言說欲望,同時也需挪移目光和精力,在“真的是這樣嗎”的“反轉(zhuǎn)處”,“鉆進去”也“跳出來”。既然作品感情的基調(diào)不單單是“悲涼”那么簡單,教師就很有必要“拉近了看”:唐代國勢強盛,內(nèi)地與西域往來頻繁,從軍或出使陽關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壯舉。既然如此,這樣的告別就不僅僅是悲涼,而更應是多種心情的綜合,蘊含著極其豐富的意味。這樣引導學生從單一的感情基調(diào)到多樣而細膩的情感狀態(tài),在忽略掉的、以為平淡無奇的地方發(fā)現(xiàn)精彩,發(fā)現(xiàn)一顆更豐富的心,而且揪住不放,“近一點,再近一點”,從而深入到文本的核心地帶進行對話教學——這應該成為語文教師的常態(tài)工作。
誦讀,始終是一種帶有鮮明個性且極其復雜的心智活動,其本質(zhì)更多的是指向多元性、個體化與體驗性。黑塞說:“每個人應從自己能理解和喜歡的作品中開始誦讀,不要迷信任何模式,誦讀必須走一條愛之路,而非義務之路?!闭菦]有模式的誦讀,才給予孩子的成長以更多的意義;也正是差異、個性和多元的追問,才使經(jīng)典誦讀充滿活力、磁力和張力,才使彼此間的對話搖曳生姿,意蘊十足,充滿了“燙度”。在這樣的互動關系中,名著是迷人的,誦讀是迷人的,而誦讀中的孩子更是迷人的。
三、不是固守原文,而是整合延伸
真正的經(jīng)典誦讀不拘囿于一書一課,而是跳出文本,跳出教室,進行多層面的探究延伸。教師應注重引導孩子與古人對話,與先哲“通電”,連接古今、接通中外,喚醒對文本自主自由的呼吸。好的經(jīng)典閱讀,必須和其它文本進行整合閱讀,因為“唯有整合,才能釋放出更多的教育空間,才能在更大程度上給課堂松綁,賦予課堂更多的活力”[2]。
延伸之一:與個人進行對話。例如,讀完范仲淹《岳陽樓記》后,可以設計這樣的閱讀導向:一千多年前的封建士大夫能“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能時時處處憂國憂民,這種閃爍著民族精神的人格力量對我們后人是一種鞭策、一種教育?;赝腥A民族幾千年燦爛的歷史,這樣的人物數(shù)不勝數(shù),你能從我們學過的古詩文中找出這樣的例子嗎? 那今天的我們該“憂”些什么?是否應該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憂”?
延伸之二:與他人進行對話。如在《送元二使安西》的導讀引領中,可以對比閱讀隋代佚名詩人的 “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秦觀的 “西城楊柳弄春柔,動離憂”,還可以讀讀王勃的“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高適的“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引領學生從本詩到他詩,從本作者到別的作者,當更多的離別詩一一呈現(xiàn)在孩子們的面前之時,他們的心之觸角就將伸到更遠更高的地方。
延伸之三:與世界進行對話。例如,閱讀《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應該引領學生在更廣的層面上與世界進行對話:
(1)歸有光八次參加科考八次落第,但他沒有在挫折面前低頭,而是執(zhí)著于《項脊軒志》的寫作,最終獲得成功;
(2)司馬遷遭受宮刑,忍辱負重,寫出了“成一家之言”的鴻篇巨著《史記》;
(3)貝多芬失聰不失望,不悲觀,而是扼住命運的咽喉,創(chuàng)作出了舉世聞名的《命運交響曲》;
(4)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
(5)諾貝爾被炸藥炸傷后仍然有諸多發(fā)明。
“把書讀厚,就是給‘書加入了自己的生活、情感、觀點和疑問,或者說,學習的人參與了學習材料的建設與創(chuàng)造?!鼻迦A附小竇桂梅校長的三個超越——“超教材、超越課堂、超越教師”,就是這種“把書讀厚”理念的很好闡釋。中華經(jīng)典的閱讀必要時應脫離文本,超越文本,將思維的觸角伸展到課本之外的大千世界中,完成課內(nèi)和課外的深度對接。也許,對文本解讀的無限可能性和創(chuàng)造性,都隱涵在這種內(nèi)外關系的重建中。
參考文獻:
[1]繆金龍.捍衛(wèi)孩子的選擇權[J].中小學德育,2013 (4):90.
[2]陳俊一,程曉云.竇桂梅:站在課堂上的校長[J].教師月刊,2015 (2):22.
(作者單位:永昌縣第一小學
甘肅金昌 737200)
責任編輯 徐向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