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江
都說青春如歌,但你可知道,這首歌可能是一曲歡唱,也有可能是一段悲歌?都說青春如畫,但你可知道,畫里可能有花香鳥語,也可能有落葉秋聲?青春誠然美好,可誰的青春,又能沒有憂傷?
我的青春期是一部黑白的默片電影,壓抑冗長。
我胖,習慣了賣衣服的女孩沖我喊:“不用試,沒你的號!”我知道自己上體育課時身手笨拙,由于害怕被嘲笑,我先拒絕別人;我會的運動都是一個人能夠完成的,比如游泳,比如長跑,比如登山,而需要跟別人配合的,比如打球,我從來就沒能學會;我越來越習慣做一個“主動放棄”的人,我先假設(shè)別人會拒絕我,于是我搶先放棄,獲得心理上的平衡。我假設(shè)社會對我很苛刻,然后我便有理由苛待自己。
不能說那是一個令人愉快的青春期,因為它讓我極端自卑。成年之后,被別人夸長相,我都要細想一想:這是夸我還是罵我呢?成年的我比少女時瘦了10多斤,我不再戴眼鏡,可那個笨手笨腳的胖女孩仍然住在我的心里,從不曾遠離。
如果說笨拙和自卑是青春期留給我的烙印,同時,我也不能不提到另外一些印記:因為長期站在人群外面,從這個角度我學會了觀察、傾聽。它培養(yǎng)我對“他人”的好奇心和了解欲,這對于一個寫作者來說,是一個還算不壞的出發(fā)點;因為拒絕外界,我獲得了一個向內(nèi)觀看的內(nèi)部世界,這是我獨立人格形成的開始。我像雕刻大理石一樣雕刻自己,每一本書都會在我身上增加或拿掉一些東西,而原本混沌的大理石漸漸輪廓清晰。我看到文學之光、智慧之美,它們幫我度過冗長寂寞的青春期,并至今仍為我照亮,令我喜悅,給我勇氣。
我該感謝還是仇恨我的青春期呢?它賜予我的自卑我攜帶至今。我的“主動放棄”并沒有治愈,我好像沒有辦法像那些開朗外向的女孩一樣,相信這個世界是友善的,相信自己足夠好。她們臉上的表情是放松而自信的,而我的臉上是一望便知的孤寂。
成長是痛苦的,我不贊美它,但它給我閱歷,給我經(jīng)驗,給我機會了解這個世界。在長期的自我憎惡和不接受之后,有一天我想,不妨接受這個不完美的自己,接受她的分裂、她的乖戾、她的孤僻,接受她、愛她。是的,我從來沒想到我還可以愛自己,是真正意義上的愛,就是說無限地忍耐,無限地理解,無限地去愛。奇怪的是,當我體會到這種愛之后,我發(fā)現(xiàn)自己跟世界的關(guān)系緩和了,我甚至可以分一點愛給別人。
我曾經(jīng)無數(shù)次渴望回到少年時代,拍拍那個女孩的肩膀,分擔她的苦惱,讓她不要再哭。我想保護她,給她希望,告訴她未來其實沒有那么糟??墒乾F(xiàn)在,我想也許糟糕的和美好的都是一樣的,苦悶的和開朗的都是殊途同歸。我相信到最后,一個人內(nèi)在的東西將決定他能走多遠:是你的熱情、你的夢想、你的心靈之光,決定你的未來之路。我糟糕的青春期給我最大的禮物,是一顆火種,這么多年,它清晰地在我心中燃燒,照亮我、溫暖我,有時也燒傷我、刺痛我。我不贊美,我只是接受,我接受我的心里有憤怒、有仇恨,我接受我的心里有愛、有希望,而后者的光芒越來越亮。
我愛這個精彩的世界,愛這痛苦而豐富的人生。(選自《讀者·校園版》2016年14期,題目為編者自擬,文章有刪改)
青春,在我們心目中是一個無比美好的字眼,流露著濃濃的詩情畫意,散發(fā)出淡淡的清香幽情。其實,在青春的季節(jié)里,不只有風和日麗,也有凄風苦雨。比如作者的青春,就猶如“一部黑白的默片電影”,沒有絢麗的色彩,也沒有悅耳的聲音。她的心情是“壓抑”的,在別人看來無比短暫的青春,在她眼里卻是“冗長”的。其中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一是“胖”,因為沒有能穿的尺碼,錯過了許多漂亮的衣服,這對女孩子來說是多大的傷害啊,可是“我”卻“習慣”了,看似不在意,其實更傷悲;二是因為“笨拙”,不會需要跟別人配合的運動,總是拒絕別人,害怕別人拒絕,看似很自尊,其實特自卑。這樣的青春期,為“我”留下的心理陰影是顯而易見的,以致成年之后,仍自我定位為“笨手笨腳的胖女孩”,雖然不再胖,雖然有人夸“我”漂亮。
人們贊美青春,本文卻要否定青春?非也。作者只是以抑筆開端,寫出自己真實的、不一樣的青春。事物都有兩面性,一方面,“我”的青春期為自己留下了笨拙和自卑的烙印;另一方面,也為自己留下了意想不到的收獲。由于長期站在人群外,讓自己學會了“觀察”和“傾聽”,為自己走上寫作之路打下了基礎(chǔ);由于遠離外界紛擾,“我”能靜下心來審視和提升內(nèi)部世界,形成了獨立的人格。在這個過程中,閱讀起了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因為“每一本書都會在我身上增加或拿掉一些東西”,“增加”的是知識和氣質(zhì),拿掉的是無知和缺點;在這個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了“文學之光”和“智慧之美”,并以此戰(zhàn)勝了青春期的“冗長”和“寂寞”,在一定程度上驅(qū)散了心理陰影,照亮了人生的道路,帶給“我”喜悅的心情,賦予“我”前行的勇氣。
面對這樣的青春,作者是該感謝呢還是該仇恨?文章并沒有簡單地回答這個問題,而是梳理了青春期留下的負面影響,比如自卑、主動放棄、孤獨寂寞。成長的路曾是“坑坑洼洼”的,成長也“跌跌撞撞”,卻也因此激起了“我”的不平之氣,所謂“物不平則鳴”,這正是作者寫作的動力。
成長雖然是“痛苦”的,但它“給我閱歷,給我經(jīng)驗,給我機會了解這個世界”。所以許多年后,作者終于接受了那段壓抑苦悶的青春期,接受并愛上了那個不完美的自己,最終緩和了與世界的關(guān)系,甚至能夠“分一點愛給別人”。作者最終明白,糟糕的青春期給自己留下了一顆火種,雖有時會“燒傷我”“刺痛我”,但更多的是“照亮我”“溫暖我”;雖夾雜著“憤怒”“仇恨”,但絲毫不能掩蓋“愛”和“希望”的光芒。
青春,因為挫折更加美麗動人;人生,因為痛苦更加豐富多彩。這,就是作者要告訴我們的哲理。
1.文章開篇說自己的青春是“壓抑冗長”的,是否欠妥,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自己的話簡要歸納青春期給“我”留下的影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末尾說“我接受我的心里有憤怒、有仇恨”,是否影響表現(xiàn)主題,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并無不妥。作者是運用抑筆開篇,讓行文富于變化,同時也可以自然地引出對自己青春期的描寫。
2.一方面,“我”的青春期為自己留下了笨拙和自卑的烙印;另一方面,也讓“我”學會了“觀察”和“傾聽”,學會了自我審視,有利于提升寫作能力,有利于完善獨立人格。
3.不影響?!靶睦镉袘嵟?、有仇恨”是曾經(jīng)的真實心態(tài),沒有必要回避;也正是因為這種心態(tài)的反襯,更能突出“愛”和“希望”的光芒。
管理學中有一個著名的蘑菇定律:長在陰暗角落的蘑菇,因為得不到陽光又沒有肥料,面臨著自生自滅的狀況。只有長到足夠高、足夠壯,蘑菇才被人們關(guān)注,事實上它已能獨自接受陽光雨露。在我們的青春年華里,往往也有這樣的蘑菇期。在這樣的日子,不要去抱怨,更不能放棄,要好好地修煉內(nèi)功,才能讓自己守得云開見月明,迎來成功的一天。請以“過好你青春的蘑菇期”為題,寫一篇作文,體裁不限,不少于600字,詩歌不少于20行。
這是一道命題作文。提示語先為我們介紹了“蘑菇定律”。我們要仔細揣摩,明白“蘑菇定律”的含義,否則貿(mào)然立意,有跑題的風險。其實,這個定律是用蘑菇的生長比喻人的成長,意思是在成長的過程中,會有許多苦難、荊棘,只有戰(zhàn)勝它們,才能突出重圍,獲得成功。而我們青春期的成長過程,自然也不能例外。其中“在這樣的日子,不要去抱怨,更不能放棄,要好好地修煉內(nèi)功,才能讓自己守得云開見月明,迎來成功的一天”,為我們明確了立意的方向。
具體來講,可以這樣構(gòu)思:
①憶親身經(jīng)歷,寫回憶性散文?;貞涀约阂欢谓?jīng)受挫折收獲成長的歷程,用親身經(jīng)歷闡釋成長中的“蘑菇定律”,注意細節(jié)描寫和心理刻畫,讓作文富有表現(xiàn)力。
②講名人故事,寫一事一議作文。查閱資料,搜集材料,講述某位名人少年時代戰(zhàn)勝重重困難最終破繭成蝶的故事,然后由敘入議,點明主題。
③說成長哲理,寫典型議論文。先根據(jù)提示語提出中心論點,然后擺事實,講道理,進行嚴密論證。
④選恰當意象,寫一首小詩?!耙庀蟆?,就是詩歌中包含著作者感情和思想的形象。在這里,我們自然要選擇“蘑菇”這一意象,即先用富有詩意的語言描寫蘑菇成長的規(guī)律,再由物及人,寫我們青春期應戰(zhàn)勝種種磨難,創(chuàng)作一首現(xiàn)代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