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皓
清明,暖風(fēng)融融。我路過那個小小的四角涼亭,從亭子里傳來纏綿的曲調(diào)。舔舐著手中的糖葫蘆,恍惚間,想起了一段舊人往事。
陽光微暖,那年初夏,我還是一個扎著丸子頭的小女童。太爺牽著我,穿梭在巷子里。我手上還有一串糖葫蘆,紅艷艷的,在陽光下折射著亮光,將一層糖衣映得很好看。
青石小巷的盡頭,是一條水泥路。路邊是小河,河水清澈。河邊有一座小小的四角涼亭,亭子里坐著幾個老爺爺。他們手中彈撥著各式各樣的樂器,口中唱著悠揚而纏綿的曲調(diào)。因為他們唱得不甚清晰,我便也聽不懂他們口中的詞句。太爺卻牽著我,久久佇立在那里,閉上了雙目。長長的、白色的眉毛低垂著,干燥泛白的嘴唇翕動,卻聽不見聲音。太爺?shù)哪X袋晃動著,似乎是沉醉其中。我搖了搖太爺?shù)氖直郏珷攨s沒有回應(yīng),渾濁的眸底一片濕潤。
我又拉了拉太爺?shù)氖直邸L珷斕秩嗔巳嘌劬?,拉著我繼續(xù)沿著水泥路走著,聲音有些哽咽地唱道:“老漁翁,一釣竿??可窖拢疄?,扁舟來往無牽絆。沙鷗點點輕波遠,荻港蕭蕭白晝寒,高歌一曲斜陽晚。一霎時波搖金影,驀抬頭月上東山……”
我舔了舔糖葫蘆,問道:“太爺,這是什么歌?”“這是板橋道情啊,丫頭?!碧珷斆蛄嗣虼剑^續(xù)道,“當初你太奶奶就是唱清曲的,聲音可柔了?!蔽野欀碱^想了想說:“太奶奶畫過大花臉?”太爺屈指彈了彈我的腦門兒,說道:“丫頭啊,清曲演員是不化妝,素面朝天的。你太奶奶當年可是他們團里的臺柱子呢。就是因為啊,她唱得好!”我暗自點了點頭,下定決心,自己也要做個唱得好的臺柱子。我把這個心思對太爺說了,太爺點點頭,說道:“好!咱們丫頭將來一定是個唱得好的臺柱子!”
幾年前,太爺走了。太爺臨走前對我說著:“丫頭啊,清曲練得怎么樣啦?唱給太爺聽聽吧?!?/p>
“老漁翁,一釣竿,靠山崖,傍水灣,扁舟來往無牽絆。沙鷗點點輕波遠,荻港蕭蕭白晝寒,高歌一曲斜陽晚。一霎時波搖金影,驀抬頭月上東山……”
我看著太爺安靜慈祥的面容,眼淚一滴一滴地滾了下來,太爺病床旁的心電圖上的波紋逐漸變?yōu)槠街保肄D(zhuǎn)身面朝病房的房門,眼淚決堤。
又是一年清明,我獨自路過那個四角涼亭,暖風(fēng)依舊和煦,清曲依舊纏綿,手上的糖葫蘆依舊紅亮,只是,我身邊的那個老人卻成了口袋里的那張相片。
‖江蘇省揚州市樹人中學(xué)九龍湖校區(qū)‖指導(dǎo)教師:蘇萬馬
清明時節(jié)追憶逝去的親人,這是一個較為常見的作文題材。此文的出彩之處在于,畫面感強烈,通過一首清曲串聯(lián)起全篇,使幾個故事成為一個關(guān)系密切的有機體。作者采用倒敘的方式,回憶自己與太爺生前的幾個故事。故事的內(nèi)容核心就是“清曲”,作者由不識清曲,到認識清曲,到最終能哼唱一段清曲,這是一條清晰的敘述脈絡(luò);而故事的關(guān)鍵人物就是太爺,他對清曲的沉醉,對唱清曲的太奶的回憶,以及對作者日后唱清曲的期待等,太爺?shù)娜宋镄蜗蠓e極地推動著文章的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文章視角雖小,但關(guān)注的焦點卻很嚴肅和重大,即作者透過親情故事敘說了傳統(tǒng)文化如何保持和傳承的重大課題,這使此文超越了一般的清明紀事。
【適用文題】又是一年清明時;聽清曲悠悠;溫暖的約定……(小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