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鈞
【關鍵詞】 初中語文;信息技術;整合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22—0061—01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教學要“重視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充分發(fā)揮本課程的優(yōu)勢,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真正做到把這三維目標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語文教學不單是傳授知識的過程,更重要的是情感交流的過程,而良好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教學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運用多媒體進行語文教學時,要根據語文學科本身的特點,把握好課件適合的切入點,防止課件成了“教案搬家”,教師成了“放映員”。同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留有足夠的時間與學生進行交流,共同探討。課堂上師生之間相互交往,無形之中教師的人格魅力就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讓學生感受到一種友好、和諧的情感態(tài)度和體驗,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一、多種資源各盡其用
在教學中教師不要過分依賴網絡資源而忽視其他教學資源的利用。根據教學內容和任務,多開展一些課外活動,引導學生領略大自然,深入社會生活環(huán)境,參觀名勝古跡、紀念館、博物館等,以獲得真實的感知,拓展學生豐富的想象空間。要指導學生善于利用圖書館,查閱圖書、報紙、雜志,以獲取更加豐富的學習資源。在重視合理利用網絡資源的同時,我們不能只局限于網絡資源,不能片面地認為只有網絡資源才是唯一的資源或最好的資源。
二、課件制作便捷、適用
對于語文課件的制作,首先必須為實現(xiàn)語文課的教學目標服務,這是走出語文課件制作誤區(qū)的關鍵。課件應該根據語文教學目的和內容來選取與課文相應的音像、圖片資料等,充分挖掘語言文字的豐富內涵,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想象和聯(lián)想,引導他們透過語言文字這一“思維外殼”去接受作者的審美經驗,感知形象,體會情味,領悟理趣。其次,要讓更多的一線語文教師自身參與到課件制作中,開發(fā)和研制出更多的優(yōu)秀課件資源,這樣更能切合教師教學的實際需要。第三,課件制作技術含量不要太高,操作起來應方便、簡捷,師生都能根據提示使用課件,隨時可改。第四,在課件的設計中要充分體現(xiàn)教師和學生的個性,不僅強調人機交互,而且要突出學生主動參與,強調人機交互,使學生在不同時空范圍內能夠協(xié)作學習,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然而,再優(yōu)秀的課件也只能適用于某一特定的教學情境,同一課件也很難被不同的教師應用于各自不同教學的環(huán)境中。因此我們更應注重做好信息資源的收集工作,把大量的學習資料與信息收集、整理出來,并把它們放在一個工作平臺上,由教師和學生根據教學需要和實際情況,自己隨意地加以組合運用。
三、做到形式為內容服務
在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過程中,一方面要突出語文學科的特點。語文學科的第一要務是語言文字的學習和語文綜合能力的訓練。任何教學手段、形式都是為教學目標、教學任務服務的。如果在教學中過分強調信息技術帶來的客觀因素,而忽視了語文教學的具體內容、具體目標,就會畫蛇添足。因此應該根據教學的具體內容選擇恰當的技術手段和表現(xiàn)形式,充分發(fā)揮多媒體的真正意義,以配合教師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和教學目的,做到形式為內容服務;另一方面要充分發(fā)掘語言內涵,注重人文關懷。語文學科蘊藏著豐富的民族文化精神和人文內涵,加強對學生民族文化精神的弘揚、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質的培養(yǎng),這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的優(yōu)勢,適時點撥,發(fā)掘語言文字蘊含于深層的內涵,使其在學生身上發(fā)揮作用。
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為創(chuàng)設語文教學情境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它通過運用圖像、聲音、視頻等多種媒體,創(chuàng)設豐富的教學情景,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但這并不意味著什么內容都可用多媒體來創(chuàng)設情境。有些教師沒有真正理解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一味追求在課堂教學開始階段就播放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課件材料即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離開了多媒體的支持就感到無所適從。這就使得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偏離了教學目標。
語文學科具有自身的特點和教學規(guī)律,適當的多媒體課件材料可以輔助創(chuàng)設情境,但這并不是惟一方式。教師的語言魅力、激發(fā)學生想象力和栩栩如生的生活實例等都可以創(chuàng)設情境。如果什么課型、什么內容都一味地追求多媒體技術,就會造成課堂教學方式單調、不靈活,學生會產生厭煩、抵觸情緒。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要依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運用多種創(chuàng)設方式相結合;要有針對性,力求真實、生動、直觀而又富于啟迪性,真正達到增強教學效果的目的。
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