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蕓
摘要: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在高校教育中經多年的發(fā)展,教學方法也在不斷地進行改革,本著以學生為主體設置了各種有利于激發(fā)學生興趣、培養(yǎng)學生語言文學能力的方法,促進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關鍵詞:教學方法;改革;研究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46-0103-02
前言:
為了提高我國漢語言文學教學效率,加強學生對漢語言文學教學的認識,培養(yǎng)學生漢語言文學的應用能力,本文分析了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教學現狀和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教學方法的改革重要性,并對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教學方法的改革進行深入研究,為提高高校漢語言文學教學質量提供了重要依據。
一、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教學現狀分析
首先,目前我國高校漢語言文學教學模式還以傳統的教學模式為主,在教學中以教師和教學大綱為中心,教學方法也多以講授知識為主,使學生在教學中處于被動狀態(tài),學生聽得多忘得也多,很少有學生對漢語言文學產生興趣進而主動閱讀,長期下來養(yǎng)成了漢語言專業(yè)學生對教師過于依賴,對教材大綱一味順從的現象,學生課外閱讀量很少,寫作與理解能力也受到限制,使該專業(yè)的學生專業(yè)基礎得不到鞏固,同時由于在教學中教師將教學重點單純講述給學生,使學生在教學中缺乏動腦和動手的機會,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與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高都受到阻礙,因此在高校漢語言文學教學中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方法嚴重影響到了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教學效率。
其次,目前在我國高校漢語言文學教學中,教師教學方法傳統單一也是使學生對漢語言文學教學缺乏興趣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師在教學中以講授的方式開展?jié)h語言文學教學,學生單純地記筆記,對重點知識進行機械記憶與理解,不利于漢語言文學知識應用能力的提高,教師在教學時為了追趕教學進度,忽略了漢語言文的特點,漢語言文學作為語文教學的一種,不僅要求學生通過漢語言文學提高語言表達能力,還要通過漢語言文學學習提高寫作與理解能力,而在教學中教師往往忽略了這一點,盲目地使用傳統講授的方式授課,在課堂中學生缺少語言表達能力的鍛煉和寫作能力的鍛煉,不利于學生今后將漢語言文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中,使?jié)h語言文學教學失去了現實意義[1-2]。
再次,目前我國高校漢語言文學教學中缺乏實踐教學,使?jié)h語言文學教學內容脫離了實際,脫離了生活現實情境,進而阻礙了漢語言文學教學效率的提高,語言的學習與表達離不開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而高校漢語言文學教學中教師將教學束縛在課堂中,并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學生感受不到漢語言文學的語言色彩和文學藝術,使?jié)h語言文學教學陷入困境。
最后,漢語言文學教學中,由于學生的興趣愛好不同對漢語言文學形式的喜好也不同,有些學生喜好文學作品欣賞,有些學生喜歡文史知識,這些不同類型的漢語言文學內容使學生產生偏熱現象,如果教學內容涉及自己喜歡的內容,學生就興致盎然地學習,如果學生不喜歡的內容就被動消極地接受,與此同時教師沒有正確地引導學生認識漢語言文學,使?jié)h語言文學教學質量得不到提高。
二、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教學方法的改革重要性
首先,高校漢語言文學教學方法改革,使我國漢語言文學在高校的發(fā)揚與繼承得到了進一步推廣,漢語言文學以往傳統的教學方法以教師和教學大綱為中心,使學生失去了課堂主體地位,而教學方法的改革教師僅作為教學課堂的輔助者,學生為教學主體,學生發(fā)揮了自身的主體意識,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對提高漢語言文學教學效率具有重要意義。
其次,漢語言文學教學方法改革,突破了以往傳統教學的局限性,教學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為主,學生在實踐中學習,通過結合生活實踐,學生掌握了漢語言文學的表達技巧,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學生造實踐中得到鍛煉,對培養(yǎng)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很重要。
再次,我國高校漢語言文學教學方法的改革,學生們在教師的指導下對教學內容進行研討、分析,在教學中學生掌握了更廣泛的漢語言文學知識,不僅提高了學生的探究問題的能力,還豐富了學生對漢語言文化知識的認識,對提高學生的文化底蘊和文學素養(yǎng)具有重要作用。
最后,目前高校漢語言文學開設的課程主要有現代漢語、古代漢語、語言學概論、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代文學、外國文學、中國當代文學、美學概論、影視概論等課程,這些豐富的漢語言文學課程通過對古往今來漢語言的發(fā)展歷史進行研究與學習,還對中外文學進行比較學習,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文學知識,除了能夠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還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因此通過教學方法的改革使學生對漢語言文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對我國培養(yǎng)綜合素質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三、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教學方法的改革研究
1.研討式教學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研討教學法是一種比較常見的高校漢語言專業(yè)教學方法,目前已經廣泛地應用于高校漢語言文學課堂教學中,研討式教學法有效地提高了學生學習互動能力,能夠充分拓展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鍛煉學生的語言思維能力,進而達成高效漢語言教學的目的。但是目前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教學中在使用研討式教學方法往往流于形式,難以達到研討式教學的初衷,究其根源在于教師沒有抓住研討式教學方法的關鍵因素,在教學過程中難以對學生形成足夠的吸引力,探討教學內容深度不夠沒有達到研討教學的目的,因此在要在高校漢語言文學教學過程中有效地應用研討式教學法應當從以下幾個發(fā)面入手:首先教師在設立研討問題時應當抓住文章的主旨,通過對文章主題思想的深度挖掘作為課堂探討立意,以此為突破口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深度研討[3]。其次,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課堂探討時不應局限于教學范圍,應當從作者的時代背景與人生經歷出發(fā),結合作升到者的相關作品,將教學研討提升到較高層面的語言文學中。最后,在研討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學會傾聽,肯定學生的個人認知能力與思維能力,切實將自己定位成研討的參與者,積極鼓勵學生參與研討,以此提高學生的語言研討與思維能力。
2.課外實踐教學法,增強學生綜合能力。漢語言文學教學具有較強的應用性,因此應將漢語言文學教學與實踐相結合,使學生在實踐中學習,通過實踐加強對漢語言文學教學內容的理解。只有將漢語言文學教學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才能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使學生將在漢語言教學內容中學到的知識完全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去[4]。只有將漢語言文學教學應用到具體的實踐中,才能使學生真正學會應用所學知識,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
3.以靈活的評價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評價是教學課程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科學、靈活的評價方式是促使評價發(fā)揮其最佳效果的關鍵因素,因此在漢語言文學教學方法改革中要注重對教學采用科學、靈活的評價方式進行評價,通常在漢語言文學教學中教師的評價時間往往花費在對課后作業(yè)和考試成績的評價中,將考試成績作為最終的評價標準,這種教學評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它束縛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5]。因此漢語言文學教學方法的改革需要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評價標準。如對一些鑒賞性的文章,要將課堂中學生對文章鑒賞的程度和對文章的把握程度作為評價的標準,對一些提高寫作水平的文章,教師應將學生是否將其中的教學重點做了筆記、是否養(yǎng)成了良好的自學習慣等作為評價標準,針對一些開放性較強的文章教學時,應當將學生的理解深度以及思維是否具有創(chuàng)新性作為評價標準。只有采用科學、靈活、公平的評價方法對教學效果以及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漢語言文學教學效率。
結論:
綜上所述,近年來我國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為我國培養(yǎng)了大量的漢語言文學人才,將我國的漢語言文學知識不斷地發(fā)揚廣大,同時還有很多的漢語言文學人才被引進其他國家教授漢語言文學知識,將我國的漢語言文學知識推向國際,使更多的外國人學習和認識中國的漢語言文學,對提高我國的國際競爭力具有重要作用,只有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漢語言文學教學中才能真正地了解與體會漢語言文學的真正意義和文學價值。
參考文獻:
[1]王彩琴.漢語言文學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模式新探[J].洛陽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2).
[2]章芳,何世龍.地方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就業(yè)困局及原因分析——以長江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為例[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01).
[3]章淑華.以學生為主體,注重職業(yè)技能培養(yǎng)——以新余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yè)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教學為例[J].新余學院學報,2015,(02).
[4]程超凡.淺議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習創(chuàng)新能力的對策[J].鴨綠江:下半月版,2016,(01).
[5]秦廷健.將知識轉化為能力——談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特色建設[J].青年文學家,201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