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妮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6)11-0204-02
一、研究背景分析
近年來,網絡技術日新月異,媒介傳播途徑日趨多元和多樣化,以微信為代表的新媒體已成為融入和承載人類生活的重要平臺。隨著新媒體的普及應用,國內眾多研究者從不同的視角對其進行研究與探索,查閱相關文獻,已有的研究成果更多體現在對于新媒體通用特征和應用途徑的分析總結,而以特定領域或特定人群為研究對象開展的新媒體研究并不多見。本項目以高校師生為特定研究對象,以微信作為新媒體的代表平臺,以北京林業(yè)大學園林學院新媒體建設為例,通過調研分析微信對高校師生的影響,力求對中國高校依托于新媒體建設的教育、教學和管理工作起到借鑒和指導作用。
二、研究思路與方法
調研對象:高校師生(以北林師生為主)
開展時間:2015年7月至2015年11月
研究目的:
為中國高等學校適應新媒體時代的發(fā)展環(huán)境,把握新時期師生思想變化,高效便捷的開展相關工作提供數據分析、實踐參考和經驗總結。
項目階段:1.背景研究,整理已有的相關文獻,對微信自身特性、發(fā)展歷程、現存形式及宏觀影響進行研究分析。2.主體調查,針對高校學生群體,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了解他們對于微信的基本使用狀況(每日評價使用時間、使用方式、關注內容)。本次調研通過網絡發(fā)放問卷,共回收有效填寫的問卷687份。結合問卷的填寫情況,項目組又對部分學生進行訪談,進一步完善調研結果。針對高校教師群體,通過抽樣訪談的形式,對微信使用情況進行了解和統(tǒng)計,深入了解教師對問題的看法并進行匯總。此外,通過觀察、走訪等形式,對微信在高校校園中形成的影響進行側面調查。3.研究分析對第2階段收集的數據進行綜合、聯(lián)動分析,得出研究結果,最終將調研報告撰寫成文。
三、研究結果分析
(一)高校師生微信使用狀況分析
根據調研結果顯示:
超過50%的學生每天使用手機的時間超過2小時,約35%的學生超過3小時。
根據對問卷調查數據的綜合分析,男生和女生微信使用的平均時間分別為2.43小時和2.62小時,女生使用時間略高于男生;而根據年級來進行分析,大一到大四學生的平均使用時間分別是2.67、2.41、2.68、2.34小時,影響學生使用微信時間的主要因素是課業(yè)的繁忙程度和空閑時間的多少。
(二)微信對高校師生的影響分析
根據研究的數據和觀察、調查、訪談的結果分析,從積極、消極兩個方面進行匯總。
1、積極影響
微信與傳統(tǒng)社交媒體(微博、人人網等)的根本區(qū)別在于它能同時滿足“受眾廣泛(老師和學生同時使用)”、“交際圈多為現實中認識的人”、“以移動終端的使用為主”這三大特點,這些特點為傳統(tǒng)教育模式的改變、師生交流的激發(fā)以及師生關系的平等化提供了可能性。
(1)改變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豐富了師生交流途徑。在傳統(tǒng)課程教學模式中,課堂教學是師生“教”與“學”的主要形式。在這種教學主體之下,教師的“傳道授業(yè)”與學生的知識學習,屬于自上而下的單方向線性灌輸,有限的課堂時問設置和課程安排,使得學生學習交流同時受制于時空局限。在微信環(huán)境下,運用即時聊天功能和朋友圈功能,使得線上交流變身師生“教”與“學”關系的第二課堂。
(2)促進了師生情感的交流,使教師形象更加立體化。微信使師生交流可以自由進行,在微信上,老師不僅會推薦專業(yè)性的文章,呈現自己的思考和觀點,而且也會展現自己生活化的一面。調查中顯示,教師在朋友圈中“曬娃”“曬飯局”等個人性的內容能夠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互動評論,增強雙方的了解。這種立體的、較為全面的形象和人格魅力會拉近學生與老師之間的距離,讓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學術思想的碰撞有更多的可能。通過微信與學生的即時聊天,老師針對學生對專業(yè)知識的疑惑、思想動態(tài)以及情感變化,通過與老師進行微信聊天,及時做出正確的引導和說服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3)打破了教師的權威性,促進了師生關系平等化。傳統(tǒng)教育中,高校教師在教學中具有絕對的權威性和知識專斷性。而同時師生交流的缺乏會導致教師形象在學生中的物化和片面化,會把課堂上教學方式對等到教師的為人,形成刻板印象。
而微信強大的信息分享功能和快速傳播能力,使大量信息在微信群組和微信朋友圈內傳播,學生更為快捷地獲取所需要的各方面信息和知識。一方面生活化的內容使得教師人物形象更加立體,另一方面互動學生開始從被動學習轉變?yōu)橹鲃訉W習,教師不再是知識唯一的傳播媒介,而是和學生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的信息接收者。
2、消極影響
調查中顯示50%的學生每天花費超過3個小時在微信上,極大地分散了學生的精力,使得學習、休息和進行體育鍛煉的時間受到了嚴重的影響,這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是十分不利的。此外,微信給師生教學關系帶來的便捷性,也可能造成師生對課堂教學重要性的忽視。教師認為一些課程輔導、課程講義及課后答疑等課堂教學問題均可以通過微信公眾平臺等途徑傳授給學生,忽略了學生真正的學習效果和學習質量。
四、基于調研結果的對策研究
微信因其在信息的交流傳播中的交互性、即時性、共享性,越來越受廣大師生的青睞,微信對高校管理和師生關系的影響具有雙面性,因此應當合理利用。在高校管理中,可以通過微信群的建立、公眾平臺發(fā)布等功能充分利用微信在宣傳工作、學生管理、教學就業(yè)等方面的作用。同時建立健全網絡監(jiān)管體制,加強對高校輿情監(jiān)管。
微信最大的便捷之處就是溝通交流。微信可以交給用戶后臺管理的權限,利用此功能建立學院和輔導員的微信公眾號,將其發(fā)展成“廣播臺”和“宣傳站”。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信息發(fā)送可以實現圖文并茂,甚至還有視頻片段,這將給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手段、效果等帶來全新的變化。
在微信平臺上,教師可以直接通過語音、圖片等形式聯(lián)絡學生,如果高校各班級能有自己的微信平臺,教師亦可通過微信把學校相關通知或活動推介到個人并且微信的許多快捷功能,如自動回復,不僅減少了學生管理方面的手續(xù)培訓、答疑等任務,減輕了學院的負擔,還能使相關手續(xù)的辦理更加清晰、準確。
五、結語
調研認為,微信對師生的影響是多方面、滲透式和不可逆的,對于管理者來說,需要做的不是片面地阻止和干預這些影響,而在研究其規(guī)律地前提下因勢利導,引導師生正確使用新媒體平臺。同時管理者自身應當充分認識和運用新技術和新方法,注重新媒體環(huán)境下思想引領的深刻內涵,這是信息化時代不可忽視的問題。微信此類新媒體終將會常規(guī)化變?yōu)閭鹘y(tǒng)媒體,但是管理者開闊的視野、開明的態(tài)度和開放的思路,是高校面向未來、與時俱進的真正核心所在。
(作者單位:北京林業(yè)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