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元 辰寶勝
(渤海大學政治與歷史學院,遼寧錦州121013)
技術的進化
——人工制品的生物性演進研究
王 元 辰寶勝
(渤海大學政治與歷史學院,遼寧錦州121013)
以往對技術人工物的研究大多以時間和科學技術發(fā)展為主線,本文通過分析目前技術進化論中人工制品的研究現(xiàn)狀及演進范式,提出了人工制品生物性的生態(tài)學研究方法。
人工制品;進化論;環(huán)境;生物
自19世紀初生物科學啟蒙以來,其思想和原理便在其他學術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并形成許多新興交叉學科,如演化金融學、演化證券學、技術進化論。其中,技術進化的研究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如:齊曼提出了技術“縻母”概念,并對技術的達爾文進化與拉馬克進化進行了比較分析,同時也闡釋了技術進化的特殊性;巴薩拉構建的技術進化理論是建立在達爾文進化論基礎之上的,巴薩拉的技術進化論根植于如下幾個寬泛的概念,即:人造物、多樣性、延續(xù)性、創(chuàng)新、選擇和進化[1]。
在技術進化的研究中,人工制品作為技術的物化形式參與到了技術進化的研究,齊曼和巴薩拉在他們的著作中均提及了人工制品的概念,旨在研究技術的進化規(guī)律及原理等。齊曼認為,“人工制品——既不是科學知識,也不是技術共同體,也不是社會和經(jīng)濟因素,它是技術和技術變化的核心”[2],但在他們的研究中,人工制品并未成為研究主體。本文分析了技術進化論中對人工制品概念的研究現(xiàn)狀,并以人工制品為研究主體,以生物進化論為研究主線,分析了人工制品的生物性特征及進化范式。
(一)人工制品的生物性演進的假說
笛卡爾的機械論自然觀認為自然是一部運行的大機器,第一次將機械的世界觀與生物生理學聯(lián)系在一起。人工制品對應的英文單詞是“artifacts”,可譯為人工物、人造物等。人工制品是人類的發(fā)展與自然相適應的產(chǎn)物,是人類身體的能力延伸。在原始社會,人類通過自然的啟示發(fā)明了打制石器,成為手臂的能力的延伸。陳昌曙教授指出,在人與自然界之間存在有“可以設想、推論,但不能影響或直接影響的關系”;還有“有所影響,但不能控制和改造的關系”;以及可以“控制、變革、創(chuàng)建和加工的關系”。只有在第三個關系中,才有真正意義上的、更大程度和更高層次的人工化[3]。
以人類生存、發(fā)展為目的的人工物,是介于人類與自然環(huán)境之間的。人類與自然都在不斷地進化,因此,作為第三個關系中的人工制品,也伴隨人類與自然環(huán)境的進化而進化。生物進化與人工制品系統(tǒng)具有結構相似性,生物進化中的遺傳、變異、選擇、涌現(xiàn)、滅絕等現(xiàn)象,能與人工制品進化的現(xiàn)象相對應。
(二)人工制品生物性研究的理論基礎
生物學是研究生物的結構、功能、發(fā)生和發(fā)展的規(guī)律,以及生物與周圍環(huán)境的關系等的科學。研究的領域主要包括生物分類學、形態(tài)學、胚胎學、遺傳學,等等?!?750年前后出版了兩部劃時代的科學著作:即林奈的《植物物種》(1753年),其中整個植物界,依據(jù)雌性的生殖器官的性質,或‘花柱’,全部進行了雙名法分類。還有比卞的《博物志》(1749年),這是一部龐大的概論,它試圖將整個生物界的現(xiàn)象全歸于一個支配萬物的法則的普遍解釋。”[4]
人工制品進化研究始于人工制品的生物學類比研究,人工制品的無機體具有有機體的特征,具備進化論研究的基礎。人工制品的生物性研究有助于我們把握設計的歷史及發(fā)展的全貌,在指導設計理論和研究方面十分有益。
(三)人工制品進化研究的理論基礎
生物進化論的重要學說,即逐步形成完整的生物學進化理論,最具重要性的當屬拉馬克學說和達爾文學說,它們是研究人工制品的生物性研究的理論基礎。
1.法國博物學家拉馬克提出關于生物進化的系統(tǒng)看法,他提出了兩個著名的原則,即“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在人工物的進化過程中,應用拉馬克的理論解釋了人工物的“變異”是如何產(chǎn)生的。
2.1859年,英國生物學家和生物進化論的奠基者達爾文,在其巨著《物種起源》中提出了生物進化的自然選擇學說。喬治·巴薩(George Basalla)所構建的技術發(fā)展的進化假說,其理論基礎就是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
目前的人工制品的生物性研究多見于技術進化論的著作及文獻。技術進化中的人工制品研究主要包含以下兩方面:人工制品演進的生物學類比研究;人工制品的進化動力研究。
(一)目前人工制品進化是技術進化的研究支撐
技術的進化是以技術為研究主體,人工制品是技術的產(chǎn)物,在技術進化的研究中以輔助技術研究而出現(xiàn)。如:羅曼在《技術創(chuàng)新的進化論》一書中提出,“在技術進化的過程中有幾個關鍵要素:人工制品、知識和組織。很顯然,它們都是技術進化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盵2](271)同時,在巴薩拉的研究中,他以生物進化論為基本出發(fā)點,通過技術制品和生物物種的類比,結合技術發(fā)展史中的重大事件,構造了一套比較完善的技術發(fā)展的進化模式,并出版了其專著:技術進化論(The Evolution of technology)。
(二)人工制品演進的生物學類比存在機械性詬病
生物學類比的方法是目前人工制品進化研究理論中常見的方法。如:柯林斯(Peter Collins)在1965年出版的著作《現(xiàn)代建筑設計思想的演變》的第十三章比擬生物中,運用了生物學的類比方法。書中指出:“實際上建筑與生物共同具有的特點好像不外以下四個方面:有機體與其環(huán)境的關系、器官之間的相互作用、形式與功能的關系、生命力本身的原理。”[4](148)在路易斯·沙利文的理論中充滿了生物學類比,在柯布西耶的著作中也運用到了生物學類比。稱重石墻構造常比作烏龜和龍蝦的外殼,混凝土和鋼結構被比作生物的內(nèi)部骨架,建筑的隔墻分割空間、遮風擋雨,相當于生物的皮膚。斯特德曼在1979年出版的《設計的進化》(The Evolution of Designs)一書中對設計實體運用了分類學類比、解剖學類比、生態(tài)學類比、進化論類比的研究方法,講述了有機體的進化與人工制品(尤其是建筑)的人類生產(chǎn)之間諸多類比的歷史,考察了類比對建筑設計理論的影響,并探討了近代生物學思想對設計的啟發(fā)作用。
(一)人工制品的進化原動力
人工制品進化的原動力主要基于人工制品進化的理論基礎,是以達爾文理論為基礎或是以拉馬克理論為基礎的。達爾文理論認為,生物的進化是自然選擇的作用,暗示了生物的進化是與環(huán)境相適應的,是自然選擇的結果,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與難以預測性。拉馬克理論認為,生物的進化是生物刻意努力驅動的,暗示了生物的進化是有目的的?!叭斯ぶ破繁旧硎庆o態(tài)的,缺少進化發(fā)展所需的動態(tài)活力,即使是明顯模擬生物類似情況的計算機病毒,在根本上也是靜態(tài)的,只有在人類信息技術活動的大語境下,它才可以生存和維持?!盵2](274)可見,人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是人工制品進化的原動力之一。
依據(jù)達爾文進化理論,人工制品的進化環(huán)境比生物自然環(huán)境復雜許多。它位于自然環(huán)境、人工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的選擇關系中。亨利·波卓斯基在《器具的進化》(The Evolution of Useful Things)一書中指出:“器具的演進卻是人類有意識的活動,包含心理、經(jīng)濟及社會文化等因素,創(chuàng)造力在器具的演進中不斷發(fā)展?!币陨弦蛩鼐沙蔀槿斯ぶ破返倪M化原動力。
(二)人工制品的進化模式
人工制品是一個概括人類勞動的抽象產(chǎn)物,赫伯特·西蒙在他的《人工科學》一書中指出:“創(chuàng)造人工物的一種方式是讓它從造物主的腦子里蹦出來,另一種方式是讓它響應某種選擇力而進化。最簡單的進化圖式取決于兩種過程:產(chǎn)生者與考驗。產(chǎn)生者的任務是產(chǎn)生變種,即過去從未存在過的新種;而考驗的任務則是剔除新產(chǎn)生的變種,只讓能很好適應環(huán)境的變種生存下來。拿現(xiàn)代生物進化論來說,遺傳變異是產(chǎn)生者,自然選擇是考驗?!?/p>
新事物的出現(xiàn)都是以現(xiàn)有的事物為基礎的。在約翰·齊曼的《技術創(chuàng)新進化論中》將人工制品的性狀特征與生物學、遺傳學進行分析比較,采用“糜母”這一術語來維持技術、人工制品與生物學的類似性。人工制品的不斷復制以及人工制品的連續(xù)性,使其具有遺傳與變異的特征。人工制品形成可以理解為設計者的編碼過程,每個產(chǎn)品都包含著關于自身、環(huán)境、文化等方面的信息。人工制品的遺傳可以通過信息存儲、復制來完成,這個過程形成了人工制品的連續(xù)性,如希臘三大柱式的發(fā)展。人工制品同時也存在非連續(xù)性的特征,在這里泛指人工制品的形態(tài)、技術發(fā)生了突變式的發(fā)展,即生物學中的變異現(xiàn)象。
人工制品的功能、形態(tài)、技術進化研究是該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工制品象征性、符號性等進化研究保證了人工制品進化的完整性。人工制品演變的價值在于功能的最優(yōu)化,“我們使用餐具,像雙手那樣自然”,是工具使用最高境界的表述。但功能最優(yōu)化并不是唯一的價值指標,人工制品的價值評價不僅僅在于它的主要功能,而且還包含其附屬功能及象征意義。
(三)人工制品的多維生態(tài)進化系統(tǒng)
兩個相互作用的物種在進化過程中的發(fā)展是相互適應、共同進化的,即一個物種由于另一物種影響而發(fā)生了遺傳進化。在人工制品中存在協(xié)作性的系統(tǒng),如螺絲與螺絲帽的配套關系,也就是說,當一方的設計方式改變時,另一方需要發(fā)生與之相適應的改進。
DavidKirsh在《ExplainingArtifactEvolution》中定義了人工生態(tài),并認為“人工生態(tài)”具有多維的特性,他將人工生態(tài)的組成劃分為:“人工物種,人工系統(tǒng),使用者,實踐和工作環(huán)境,相互約束,構成一個相互依存的人工生態(tài)位的生態(tài)系統(tǒng)?!?/p>
人工制品的生物性演進研究需要建立系統(tǒng)的理論框架,該理論以生物進化論為基礎,但又具有自己的知識體系與文化體系。首先,它包括人工制品的適應性范式、社會文化范式等,需諸多因素范式整合形成一個系統(tǒng)的框架。其次,跨學科研究方法運用到人工制品生物性演進,是介于哲學方法和具體學科研究方法之間的中間層次的研究手段,即運用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從整體上對設計進化論進行綜合研究。再次,設計進化論需要借助和移植生物學、人類學、行為學等領域的新成果、新發(fā)現(xiàn),其中更滲透著哲學的思辨方法。
[1]黃欣榮.創(chuàng)新、選擇:巴薩拉的技術進化論[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5):575-580.
[2]ZimanJM.Technologicalinnovationasan evolutionary proces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276.
[3]陳昌曙.技術哲學引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44-52.
[4]彼得·柯林斯.現(xiàn)代建筑設計思想的演變[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3:142.
(責任編輯 陳佳琳)
B083
A
1672-8254(2016)06-0138-03
2016-06-06
王元辰(1993—),男,渤海大學政治與歷史學院碩士研究生,從事科技發(fā)展戰(zhàn)略與科技政策研究;寶勝(1962—),男,哲學博士,渤海大學政治與歷史學院教授,從事科技發(fā)展戰(zhàn)略與科技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