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樂君 史潔
摘要:本文從探究清代乾隆年問粉彩筆筒的起源發(fā)展、裝飾特征和文化內涵出發(fā),從而展現(xiàn)出此時期多姿多彩的華美之感、文人氣質和時代賦予的審美追求。
關鍵詞:粉彩瓷 筆筒 裝飾特征
文房用具是中國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淵源頗為緊密。隨著筆墨紙硯在漢代的發(fā)展和逐步的成熟,相應地出現(xiàn)了許多的輔助工具,有筆筒、筆床、筆洗、筆掭、硯屏、墨床、鎮(zhèn)紙、臂擱、水注、紙刀等,這些文房用具伴隨著筆墨紙硯的發(fā)展而逐漸地繁盛起來。每一種文具都有它自身獨特的功能和價值,從而彰顯出文房用具的藝術特征和文化內涵。早在南北朝時期便有了“文房”一詞,文房用具也在不斷的發(fā)展并推陳出新,在追求實用的過程中,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文化的提升,在文房用具的審美追求上也格外地講究。古人將文房用具列為清供之物,并不斷地追求和創(chuàng)新其造型、質地、裝飾等,視其為友,稱其為寶,不僅可實用,更是手頭把玩、欣賞不可或缺的寶物。筆筒逐漸地成為了文人案頭必不可少的一件文具,而粉彩瓷筆筒由于其材質的特殊性,可以施以不同的裝飾風格從而蘊含著獨特的時代韻味。
一、筆筒的產生和功能
1、筆筒的起源與發(fā)展
在文房用具中,筆筒是一件不可缺少的文房器物,是一種傳統(tǒng)的置筆用具,屬于文房器物之一,在文房中的作用是不可小覷的。筆筒的發(fā)展有著一千多年的歷程。真正圓筒形筆筒的出現(xiàn)可以追溯到宋代,圖1為安徽省博物館中收藏的一件“蹴鞠圖象牙筆筒”,筆筒上所繪內容為宋代的蹴鞠游戲,對筆筒的明確記載和廣泛流傳始于明代,明代文人朱彝尊曾作“筆筒銘”云:“筆之在案,或側或頗,猶人之無儀,筒以束之,如客得家,閑彼放心,歸于無邪”。
明代隨著科舉制度和文人情趣的發(fā)展,筆筒也從簡單的擱置毛筆的容器發(fā)展至各種材質、工藝和裝飾的各式筆筒,其大體形狀為圓筒狀,后期也有異形方形筆筒,乾隆年問還有雙連、四方形、八方形等器型,材質有木、竹、瓷、象牙、漆、玉、紫砂等,其材質多種多樣,工藝各具特色,充分展現(xiàn)出文化和歷史積淀的傳承和發(fā)展。筆筒在明后逐漸走紅還有另外一個原因,是明清兩朝的皇帝都是附庸風雅之人。筆筒以其獨特的藝術內涵和較高的文化品位,得到了許多皇帝的青睞。文房用品的種類不斷增多,制作也愈發(fā)精美和完善,到了清代,文房中幾乎所有的文具一應俱全。除了文具的實用性外,也越來越講究文具的裝飾性和藝術性,反映出了古代文人雅士對文具器物美的追求。
2、筆筒的功能
在中國古代文人書桌上,文具的種類繁多,這些各具功能的器物共同成為了無數文人學者言志、創(chuàng)作、抒情的必要工具,同時也營造出了高雅清逸的文化底蘊。
筆筒的功能主要體現(xiàn)在實用功能和審美功能兩個方面。簡單而言筆筒的實用功能是一件擱放毛筆的器物,但是從古至今對于筆筒的功能從未單單只講究實用,而是在實用的基礎上充分體現(xiàn)著創(chuàng)作者和使用者的情懷和文化價值。古人對于抒情致意之工具是頗為重視的,放置毛筆的容器更不僅僅是一個容器的意義,既是蘊含著哲理和生活情趣,又是能夠展現(xiàn)出當時時代的情懷意義。筆筒盛行于明清時期,瓷質筆筒更成為了當時的主流,作為學者書桌上常用的文具,瓷器筆筒首先具備了比其他材質筆筒更多的優(yōu)點:在材料方面,瓷質筆筒的材料相比玉器、漆器、象牙等材質的筆筒材料更易得;在價格方面,瓷質筆筒相比其他材料的筆筒價格低廉,這兩大顯著優(yōu)勢使得瓷質筆筒廣為流傳、使用者廣泛;在裝飾方面,瓷質筆筒以其潔白瑩潤的釉面,使各種精美畫面成為可能,加上豐富的制瓷工藝:釉上、釉下、鏤空、雕刻等多種技藝的不斷發(fā)展,使得瓷質筆筒的審美功能得到了最大化的體現(xiàn),這是其他任何材質的筆筒都達不到的藝術效果。到了清代乾隆年間,瓷器筆筒已經是文化的象征、工藝的象征,由于其華貴的裝飾、精湛的工藝、豐富的內涵成為了文房筆筒中的新寵兒,顯示出了除了實用性外的審美時代特征和文人氣質。
二、粉彩瓷筆筒
粉彩初創(chuàng)于清代康熙年間,是釉上彩繪瓷器發(fā)展的黃金時代和關鍵轉折點,是在康熙五彩的基礎上加以西方琺瑯彩的工藝技法成為一種釉上彩的新品種,從問世開始粉彩便占據了市場的主流,發(fā)展至雍正時期已經頗為成熟,成為了獨具中國民族化特色的粉彩瓷器,乾隆粉彩的鼎盛與此時期社會穩(wěn)定經濟繁榮,與西方文化交融并自成一家是分不開的,乾隆皇帝有著較高的藝術修養(yǎng)與品味,對于粉彩瓷器有著比前朝更高的要求,體現(xiàn)出中國濃郁的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乾隆粉彩是我國陶瓷裝飾領域發(fā)展的頂峰,直到今天都是以其蓬勃的生命力占據了市場的主流,是非物質文化的一個重要代表,在粉彩陶瓷裝飾藝術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陶瓷裝飾的領域中具有開拓創(chuàng)新的重要地位。
首先,在有著五千年文明的中國,瓷器代表了我們從古至今的文化,是文化的傳承和象征;其次,對于瓷器的制作及加工再到后期的裝飾和生產,我們有著完備的手藝和獨到的見解,使得瓷器風靡全世界。粉彩瓷筆筒與其他質地的筆筒雖說都是放置毛筆的容器,但是由于其材質的差異性,故而筆筒所展現(xiàn)出的藝術特征和文化的內涵有很大的不同。如圖2所示筆筒為黃楊木材質,木質堅硬故而雕刻不易,富有光澤但是樹木難長,故此件黃楊木雕刻筆筒為乾隆年間的傳世之作;與圖3粉彩瓷筆筒相比,兩件筆筒所繪紋飾均為松樹下人物對弈圖,粉彩瓷筆筒可以用豐富的色澤和飽滿的人物和景色通過細致的刻畫,來充分體現(xiàn)出文人對弈于花草山石之間的情景交融和飽滿豐富之感。因為陶瓷的取材、制作、繪畫的便捷性、工藝的可塑性均高于其他材質,所以陶瓷筆筒流傳甚廣,而在清代乾隆年間,粉彩瓷發(fā)展的迅猛化和工藝的精湛程度又得到了絕大多數人的認可和喜愛,使得粉彩瓷筆筒廣為流傳,具有獨特的文人氣息和文化內涵,感受著不一樣的生活情調。
三、“華麗與文氣”一一乾隆粉彩瓷筆筒的特點
1、乾隆粉彩瓷筆筒的題材特點
清乾隆朝代是歷史上政通人和,經濟發(fā)達,國富民安的時代,在粉彩瓷筆筒的題材裝飾方面有著嚴格的規(guī)定,總體特征和氣質是華貴嬌艷和文氣濃郁。
從裝飾題材上看仍然是繼承前朝,以栩栩如生的花鳥紋樣、壯觀秀美的大好山河、吉祥富貴的傳統(tǒng)紋樣和情節(jié)豐富的人物故事為主,用明亮鮮艷的色彩,濃濃的吉祥寓意展現(xiàn)出當時的藝術世界和精神追求,并把對于大自然的真實感情、對世間萬物的生生相惜以華貴艷麗的題材裝飾表現(xiàn)在筆筒上,把多種中國傳統(tǒng)的藝術題材融為一體,與前朝的疏朗雅致風格形成鮮明對比,講究嚴謹奢華繁縟的紋飾和精巧的圖案題材從而反映出乾隆時期喜慶吉祥富貴的盛世之景。除了傳統(tǒng)的白地裝飾之外,乾隆時期的粉彩瓷筆筒還有多種顏色的色釉色地,如綠地藍地醬地等。
每一件乾隆粉彩瓷筆筒除了給人華美典雅感之外,也能夠從題材裝飾中展示出獨特的文化氣質。圖4是一件有明確記年的木釉地粉彩松鶴圖筆筒,為清代乾隆年問所制。此筆筒中間腹部飾有粉彩松鶴延年圖,筆筒上的松鶴繪制的性情雅致,形態(tài)生動,兩只鶴仿佛在松樹下交談,一只在湖中暢游。古人多用翩翩然有君子之風的白鶴,來比喻品德高尚的文人賢士,把修身潔行而有時譽的人稱為“鶴鳴之士”,松鶴圖繪于筆筒之上,突出地展示出了筆筒的文氣之感和文人對于文化的精神追求。加之華麗的裝飾色彩和木紋釉的運用,給靜置的筆筒增添了幾許生動和朝氣。木紋色釉的仿制裝飾出現(xiàn)于唐代,到乾隆時期更加的精致和逼真,仿木紋顏色的色地運用到筆筒中,可以給使用者帶來一種文人質樸的情懷,在反應出乾隆時期粉彩瓷筆筒裝飾內容生動的同時更加表現(xiàn)出乾隆時期對粉彩瓷筆筒華美美感的不遺余力的追求。
2、乾隆粉彩瓷筆筒的造型特點
對于任何一件器物,它的造型特征主要服務于實用功能,筆筒的功能為擱置毛筆的器皿,從有明確記年起,筆筒多為直口、直壁,口底相若,造型簡單,幾乎沒有大的變化。清代順治年開始,瓷質筆筒因其材質的可塑性豐富、成本的相當低廉易得,而優(yōu)于其他材質,造型開始豐富起來。隨著文化和經濟的發(fā)展、社會的穩(wěn)定,瓷器筆筒的造型不僅僅服務于功能,而是更加注重審美需求、文化內涵和彰顯時代特征,發(fā)展至乾隆年間時,粉彩瓷筆筒制作更加精巧,出現(xiàn)了新穎的器型,如四方形、六方形、扁方形、雙聯(lián)形等。
粉彩瓷筆筒是乾隆時期彩瓷筆筒的主流,從造型方面更能夠凸顯出粉彩瓷筆筒的華縟之感。粉彩的鮮亮裝飾加之精巧奇特的造型,更能夠展現(xiàn)出當代文化的藝術特征、靈活多變的思想內涵和新奇精巧的時代特征。圖5為乾隆粉彩花卉文字六方筆筒,此筆筒從造型入手,六個畫面和六條棱銜接的大方自然而不顯單調,給筆筒一種靈活多變的華美之感和豐富的形式之美。三面繪有花卉紋飾,三面為開光詩文,花紋繁密紋飾工整,用色亮麗,畫面豐富多樣,筆筒的造型一改之前的直筒直壁式,使整個筆筒給人以華麗精巧和精美異常之感。
隨著乾隆時期經濟文化的不斷發(fā)展和乾隆皇帝附庸風雅的審美推動,文人的審美氣質與時代背景的結合也有著更豐富的變化。粉彩瓷筆筒的文化氣質體現(xiàn)在造型中為:平穩(wěn)中富有動感、文氣中展現(xiàn)情趣,仍以圖5的花卉文字六方筆筒為例,筆筒上的詩文和花卉用六個畫面來組合,以豐富的造型表現(xiàn)出了豐富的畫面,改變了之前的詩畫一體式,以活潑別致的筆筒造型表達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畫結合的文雅氣質和文化情趣,從造型入手,詮釋出了乾隆年問文人的審美思想。乾隆粉彩瓷筆筒的造型精美靈動,裝飾味道濃郁。從筆筒的整體造型出發(fā),直觀上給人驚嘆艷麗的感覺,細細品味又能夠把文人的文化氣質與文化底蘊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3、乾隆粉彩瓷筆筒的工藝特點
粉彩自康熙發(fā)展,至雍正成熟,到乾隆時鼎盛,最突出的工藝特征就是綜合裝飾的運用。此時期的粉彩瓷筆筒在數量上超越前朝,質量上也達到了歷史巔峰,還有著超越前朝任何時期的精美奇巧的造型、豐富艷麗的釉彩和華縟文氣的紋飾,可以稱得上是一代之奇。
乾隆粉彩瓷筆筒的制作工藝奢華精美,諸法齊備,集壓印、剔劃、繪畫、開光、堆塑、鏤空、描金等工藝手法于一體,不僅僅為陶瓷裝飾工藝開辟了新的途徑,更反映出了乾隆時期粉彩瓷工藝技巧的嫻熟和設計的高超水平。圖6所展示為乾隆粉彩瓷萬年甲子筆筒,在當時是最具藝術魅力的巔峰之作,此筆筒以乾隆時期最為奢華的轉心瓶為依據,其工藝、制作、紋飾都相當的繁復和華縟,用色華貴且獨具匠心,從小小的筆筒之上便充分地顯示出了盛世乾隆的奢華之風。此筆筒為直筒形,口足出邊,底為玉璧,內部施石綠釉,外延口邊描紅彩描金,筆筒筒身為天藍色色地,上面繪有錐拱紋、云鶴、祥云、蝙蝠,中間腹部有十二個葫蘆形開光,以墨彩書天干地支,紋飾細致,構圖繁密。故而,從工藝上講,是集典雅氣派與華麗并存,彰顯出皇家的貴族氣質。
乾隆年間是我國古代最富有的時期,百姓富足、安居樂業(yè),乾隆帝也有著很高的藝術修為,自上而下,對藝術文化的發(fā)展有著深刻的影響。此時期中西方文化互通交流,在粉彩瓷筆筒工藝上的體現(xiàn)為:傳統(tǒng)的中國文化和東方的造物觀念與西方的工藝相融為一體,不斷地推陳出新。以傳統(tǒng)中國文化為依據,創(chuàng)造出新穎奇巧的粉彩瓷筆筒。從清宮檔案的記載中可以看出,乾隆皇帝直接干預筆筒的制作,對造型、紋飾、色彩下有諭旨,每一件粉彩瓷筆筒都保留了中國古代陶瓷藝術的精華,并且吸收西洋的工藝技巧。乾隆粉彩瓷筆筒的工藝,一方面體現(xiàn)出的是繁縟華貴、精巧絕倫,另一方面還從文化的角度表現(xiàn)出粉彩瓷筆筒的藝術風格,即集取眾家之長,既有古典的文化底蘊又有西方的工藝特色。
四、結語
筆筒雖小,但是華夏文明的載體,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中絢麗的瑰寶,乾隆粉彩瓷筆筒將“文氣”與“華麗”巧妙地結合,融入了文化和藝術,使得乾隆粉彩瓷筆筒成為了中國文化中頗具魅力和格調并具有收藏價值的文玩藝術品。在書畫、詩詞、藝術興盛的清朝,文房文具是文化內容最直接的體現(xiàn),乾隆年間的粉彩瓷筆筒,在造型與工藝方面,胎釉與裝飾之間,吐露出了時代情致與喜好,這是后世仿乾隆粉彩瓷筆筒最重要的原因,更是清晚期所有形似神不似的粉彩瓷筆筒所無法達到的。乾隆粉彩瓷筆筒是一件刻畫著盛世歷史的藝術品,也是一件飽含時代文化氣息的藝術品,帶有濃郁的社會審美和深刻的文化內涵。如今,雖然乾隆時期的粉彩瓷筆筒不再融入到我們的生活當中,置筆的器物文具也越來越多,但是乾隆粉彩瓷筆筒所帶給我們的情感共鳴和精神寄托是值得我們思考和回味的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