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丹
今年 3月 30日,是我擔任古臺山林場黨委書記的第二天。剛上班,一位白發(fā)蒼蒼、步履蹣跚的老媽媽提著一袋雞蛋走進了辦公室,當聽說我的前任楊立人書記調(diào)走了,老人家急得直掉眼淚。原來老人家年輕守寡,含辛茹苦養(yǎng)大兩個兒子,通過招工成為了林場職工。眼看著苦盡甘來,大兒子卻遭遇車禍癱瘓在床,家里欠下巨額債務,兒媳撇下3歲的孫女出走了。一家人靠著小兒子外出務工維持生計。這些年,大兒子幾次尋死未遂,老人家也多次生出過輕生的念頭。一家人眼看就撐不下去之時,國有林場改革來了,楊書記親自幫忙核實身份落實政策,現(xiàn)在老人家拿到了退休工資,兩個兒子解決了養(yǎng)老保險,最近40歲的小兒子還找了對象。老媽媽跟我說:“感謝改革??!感謝楊書記!我們一家人可以好好地活下去了!”
說實話,提拔來古臺山林場當書記,我是很不情愿的,這里是號稱“春風不度玉門關(guān)”的地方,這里總面積和人口還不及之前工作鄉(xiāng)鎮(zhèn)的五分之一,我覺得在這里沒法施展自己的抱負。但那一刻,老人家含淚的笑容、憧憬的眼神,令我心里悄然升起了一種緊握接力棒的使命感。
接下來的1個多月時間里,我走遍了林場的每個角落,老鄉(xiāng)們給我講起了一樁樁關(guān)于改革的事情,他們的字字句句中都透著對改革的感恩、對干部的認可。
誰曾想,古臺山林場在改革之初就觸礁擱淺了。因為多年統(tǒng)計上報的數(shù)據(jù)不一致,核定的改革職工人數(shù)只有1508名,這就意味著有381人將失去職工身份。當時整個林場炸開了鍋,幾百號人圍在機關(guān),情緒異常激動。而林場黨委向上級報告時,省、市、縣沒有哪一級相信。怎么辦?楊書記向大伙兒許諾:“我們就算不吃不喝不睡,也會幫大家把身份給找回來!”從那天起,林場所有的干部都實行責任包干到人,挨家挨戶上門核實情況,反復去各級各部門查找資料,再三向在林場工作過的老干部請教。萬家燈火下,干部們在查檔案,闔家團圓時,干部們還在找人。無數(shù)次晨曦載著雨露,無數(shù)次黃昏披著霞光,一次次的尋找,一遍遍的整理。半年后,當整整四麻袋的資料運到省廳時,當看著楊書記和幾位同志疲憊的面容、通紅的雙眼,省廳的領(lǐng)導們感動了,立即組織隊伍再次核查。最后,根據(jù)有效的資料,上級認定古臺山林場職工人數(shù)1889名,381名職工的身份終于找了回來!風雨兼程的足跡,展現(xiàn)出為民的情懷;堅定不移的步履,邁向了人民的期盼!
古臺山林場改革中還歷經(jīng)了很多困難,當我翻看著那幾十本記錄得密密麻麻的工作筆記時,我覺得每一本都是一部改革史,其中的每一個逗號,就是一段崎嶇的山路;每一個句號,就是一次待發(fā)的停留;而每一個感嘆號,絕對是一項項改革的成果!看著堆積如山的資料,聽著感人至深的故事,我的心平靜下來了,我感受到了古臺山的精神,我看到了林場的明天,我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坐標!
如今,改革給林場安裝了發(fā)展引擎,古臺山人建設的熱情如火山噴薄而出,基礎設施建設以一抵十的速度進行,綠色產(chǎn)業(yè)蓬勃發(fā)展,生態(tài)文化快速形成,古臺山的面貌,正在發(fā)生著驚人的巨變。
改革,讓我愛上了古臺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