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琴
【摘要】本文在研究相關歷史文獻的基礎之上,運用音韻學、文化地理學等學科的研究方法,探析了唐代大曲《綠腰》的名稱流變,并以唐大曲的音樂結構為依據,聯(lián)系古詩詞中對《綠腰》舞的描述,考辨中國傳統(tǒng)舞蹈《綠腰》的結構特征及文化內涵。
【關鍵詞】《綠腰》 名稱 結構
《綠腰》系我國唐代大曲之一,又名《錄要》、《六幺》,大曲的演出形式綜合了器樂、演唱及舞蹈,是包含多段結構的大型歌舞音樂。唐段安節(jié)的著述《樂府雜錄》有關大曲《錄要》的原文為:“《錄要》,即《綠腰》是也,本自樂工進曲,上令錄出要者,因以為名?!笨梢姟朵浺芬磺菢饭ぞ传I給皇上,皇上令其摘錄出精彩部分成曲,從而命名為《錄要》。
一、唐大曲《錄要》名稱之流變
《錄要》自成曲之后在民間廣為傳播,一方面,大曲在傳播過程中分化成為獨立的琵琶曲、舞蹈等各種不同的藝術形式,另一方面,樂曲的名稱也逐漸產生變化。
“錄要、六幺、綠腰”三種名稱在現(xiàn)代漢語普通話發(fā)音中區(qū)別顯著,然古代漢語中,由于方言差異,聲調并不作為區(qū)別字音的主要因素,第二個字均讀作“yao”。在《說文解字》中,“錄”與“綠”的注音均為“力玉切”,說明古漢語中這兩個字的讀音本就相同,我國河西走廊一帶至今還將“綠”讀為“l(fā)u”便是其佐證。而在我國三秦文化地區(qū),“綠”又被讀為“l(fā)iu”,與“六”字相同,這個廣大的文化區(qū)域,正是漢唐時期的文化中心。因此,這三個名稱看似不同,實則無異。至今在我國巴蜀以及吳越地區(qū),這三種名稱的讀音甚至一般無二。
《錄要》的曲名意為“錄其要者”,樂曲名稱本身更類似于著述的命名,并不符合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命名習慣。中國民間音樂素來有依據節(jié)拍、結構等元素為樂曲命名的傳統(tǒng),這種中國式“非標題音樂”的樂曲如絲竹樂《老六板》、廣東音樂《三六》、琴曲《胡笳十八拍》等,不勝枚舉。在“師徒相承、口傳心授”的音樂傳習過程中,曲名擇“六”字,在書寫中被訛作“六幺”就不足為怪了。
南唐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中生動描繪了王屋山作《綠腰》之舞的生動形象,舞者身穿碧衣,舞姿曼妙,“三道彎”的身體形態(tài)說明舞蹈著重突出“腰”部動作,而《綠腰》取“綠”字,穿碧衣,則承襲了魏晉以來士文化階層“寄情山水”的人生理想,以青綠山水的意境,與儒家“尚雅貶俗”的美學追求一脈相承。
二、舞蹈《綠腰》結構探析
歷代文獻資料及詩詞歌賦中對《綠腰》多有記述,《綠腰》舞具有輕盈飄逸、裊羅多姿的特征,屬于唐代軟舞,是確信無疑的。然而僅將舞蹈進行“臉譜化”的分類,不作進一步的深入探究,便有故步自封之嫌。
李群玉的《長沙九日登東樓觀舞》是唐詩中描寫《綠腰》舞的名篇,歷來學者對此詩的解讀見仁見智,但若轉換一種視角,將詩詞的文學性描述還原為舞蹈“本體”,再將這個“本體”視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來解讀,則會發(fā)現(xiàn)《綠腰》在結構上與大曲的深層聯(lián)系。
楊蔭瀏先生將大曲的結構分為三個部分:散序(節(jié)奏自由,散板)、中序(慢板,結尾處節(jié)奏逐漸過渡到略快)、破(節(jié)奏逐漸加快,以致極快)。我們同樣可以將詩詞分為幾個段落:“南國有佳人,輕盈綠腰舞。華筵九秋暮,飛袂拂云雨”是在整體上闡述舞蹈的風格特征;接下來進入類似于“中序”的段落,“翩如蘭苕翠,婉如游龍舉”引用了曹植《洛神賦》中“翩若驚鴻,婉若游龍”的詞句,突出《綠腰》舞的中間部分在風格上的輕盈曼妙,“越艷罷前溪,吳姬停白芝”更是將《綠腰》舞與“前溪、白芝”這兩類江南的漢舞相較,說明《綠腰》亦屬于“漢風”的舞蹈,而“慢態(tài)不能窮,繁姿曲向終”則與中序節(jié)奏逐漸加快的段落相聯(lián)系;第三個部分中“低回蓮破浪,凌亂雪廩風”使用的“破、亂”二字,正是以“破、亂”這兩個音樂術語點題,明確了作品此時已“人破”,已入高潮。“墮珥時流盼,修裾欲朔空。唯秋捉不住,飛去逐驚鴻”正是應和了大曲最后一個部分管急弦繁曲漸稠的音樂特征,以亂雪廩風、驚鴻飛去的氣勢凸顯出舞蹈的張力與感染力。
三、結語
脫胎于唐代大曲的舞蹈《綠腰》屬于軟舞,卻并非一柔致終、一緩到底,而是快慢兼之,剛柔并濟,包含強烈的情緒起伏?!毒G腰》舞在整體上承襲了大曲的結構布局,段落清晰,結構嚴謹,形成了從慢致快、由簡及繁、完整統(tǒng)一的作品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