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瑩 張金暉
(鄭州大學(xué)教育系,鄭州 450001)
文本閱讀中一般世界知識在空間情境模型更新中作用的實驗研究
李瑩張金暉
(鄭州大學(xué)教育系,鄭州 450001)
采用移動窗口技術(shù)探討文本閱讀中一般世界知識在空間情境模型更新中的作用及其具體條件。實驗中被試自定義步速閱讀一系列故事材料,并回答每篇故事后的是非題,計算機自動記錄實驗材料目標句和溢出句的閱讀時間。研究結(jié)果表明,即使篇章中沒有明確的文本線索,讀者的一般世界知識仍能激活相關(guān)空間信息,從而促進空間情境模型的即時更新。此外,在文本長度嚴格控制的情況下,文本是否存在目標信息并不影響一般世界知識在空間信息更新中的作用。
文本閱讀;空間情境模型;空間信息更新;一般世界知識;目標信息
有關(guān)語言理解中篇章理解的心理加工過程,現(xiàn)今較為一致的觀點是,讀者成功理解文章就必須建立一個連貫的情境模型,而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所建構(gòu)的情境模型是文本信息和一般世界知識整合形成的關(guān)于文章的深層次表征[1,2]。由于空間信息是文章尤其是記敘文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研究者們很早就開始關(guān)注篇章理解中空間信息的編碼加工過程[3]?;谇榫衬P屠碚摚芯空哌M一步針對空間信息提出,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會及時編碼和更新空間信息,形成關(guān)于故事的空間情境模型[7-9]。盡管一些研究證明讀者在閱讀中能夠及時更新空間信息[4-6],更多研究者則認為情境模型建立中對于空間信息的更新是有條件的[10-15]。
對于空間信息及時更新的影響因素,研究者們主要探討了前后空間信息的距離、對空間信息描述的詳細程度和重復(fù)次數(shù)等作用,而一般世界知識在空間情境模型更新中的作用則甚少涉及。少量考察一般世界知識與情境模型空間維度關(guān)系的研究也沒有得到較為肯定的結(jié)果。例如,Hakala的實驗證明,只有在讀者被引導(dǎo)注意空間信息時,一般世界知識才能夠引發(fā)空間信息的更新[13]。Smith和O’Brien也發(fā)現(xiàn),當空間信息已進入讀者長時記憶時,一般世界知識并不能引發(fā)空間信息激活[15]。然而,這些結(jié)論與研究者們普遍認可一般世界知識在文本加工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觀點并不一致。情境模型的提出者Kintsch認為,任何一般世界知識都會影響文本表征的各個水平[16]。記憶基礎(chǔ)文本加工觀和解釋基礎(chǔ)文本加工觀也認可一般世界知識在篇章閱讀理解中的作用,并證明一般世界知識會影響文本中詞水平和特征水平的加工以及腳本水平的加工[17-19]。此外,國內(nèi)研究者在中文條件下也證實一般世界知識能夠提供文本中沒有的信息,幫助讀者建立連貫的情境模型[20]。
是否只有讀者被引導(dǎo)注意空間信息或存在特殊閱讀目的時,一般世界知識才能引發(fā)空間信息的更新?否則究竟什么原因限制了一般世界知識的作用?通過分析Smith等[15]的實驗材料,研究者發(fā)現(xiàn),Smith等人的實驗中并未嚴格控制潛在的額外變量,從而可能影響一般世界知識是否發(fā)揮作用。首先,實驗中不同實驗條件的文本長度不一致,每篇實驗材料中“遠”版本比“近”版本平均長4.42句。當讀者所閱讀的不同實驗條件間出現(xiàn)了明顯差異,是否會導(dǎo)致被試對文本長度產(chǎn)生期待從而影響目標句的閱讀加工?其次,部分實驗材料中介紹段落明確提出了一個和位置轉(zhuǎn)移相關(guān)的目標,如 “她得回家吃晚飯了”。Levine等認為把空間轉(zhuǎn)移和某種目標聯(lián)系起來會凸顯空間信息,從而增加空間信息被編碼和提取的可能[14]。閱讀雙加工模型也認為,當存在目標信息時會自動引發(fā)閱讀的焦點,讀者會在焦點下主動更新情境模型[21]。因此,介紹段中含有與空間位置相關(guān)的目標信息也可能會影響一般世界知識在空間情境模型更新中的具體作用。
根據(jù)這一設(shè)想,當前研究通過嚴格控制實驗變量,進一步考察當讀者沒有明確被引導(dǎo)注意空間信息或存在特殊閱讀目的時,一般世界知識是否會促進空間情境模型的更新。實驗1探討當文本長度未被控制時世界知識能否有效促進空間信息的更新。實驗2控制不同實驗條件下的文本長度,闡明文本長度不一致是否會影響讀者閱讀加工中對空間信息的更新。實驗3進一步排除世界知識在空間信息更新中發(fā)揮作用時目標信息可能存在的影響。
2.1研究目的
探討當文本中沒有明顯提示線索時,讀者的一般世界知識是否能夠引發(fā)空間情境模型的及時更新。
2.2被試
鄭州大學(xué)本科生33名,裸視或矯正視力正常,母語均為漢語,無閱讀障礙。
2.3實驗材料
共編制12篇實驗材料。每篇實驗材料包括:(1)介紹段落,介紹人物當前的位置和活動,且最后一句都敘述一個與人物空間信息相關(guān)的目標;(2)偏轉(zhuǎn)句,敘述人物發(fā)生了位置移動;(3)1或6句與人物空間信息無關(guān)的填充句;(4)目標句:敘述人物和某種物體發(fā)生互動,并且與人物移動后的位置或是一致或是不一致;(5)溢出句;(6)結(jié)束段。每篇文章后有一道閱讀理解題,以確保被試認真閱讀文章。閱讀理解題不包含任何人物位置信息。另有8篇與實驗材料結(jié)構(gòu)相似但不存在前后空間信息不一致的填充材料。12篇實驗材料和8篇填充材料組成4個材料序列,每個材料序列中有4篇來自不同版本的實驗材料和2篇填充材料。實驗中所有被試被隨機分配到一種材料序列中。
2.4評定實驗
實驗材料以逐句方式由評定者按鍵控制呈現(xiàn)。只呈現(xiàn)目標句之前的內(nèi)容,并要求評定者對目標句中敘述情景發(fā)生的可能性進行7級評定,1為完全不可能,7為完全可能。40名不參加正式實驗的被試參與評定。結(jié)果顯示,一致條件和不一致條件下可能性等級平均值分別為5.19和3.86。一致條件下可能性評定等級明顯高于不一致條件下(F(1,38)=23.85,p<0.001),說明所編制實驗材料中的空間信息沖突是有效的。
2.5設(shè)計和程序
2×2被試內(nèi)設(shè)計,自變量是(1)一致性:偏轉(zhuǎn)句敘述的人物移動后位置和目標句暗示的人物位置或一致或不一致;(2)填充句數(shù):“遠”版本是6句,“近”版本是1句。因變量是不同實驗條件下目標句和溢出句的閱讀時間。
采用E-Prime2.0編寫實驗程序。指導(dǎo)語要求被試左手食指放F鍵,右手食指放在J鍵上。每篇文章呈現(xiàn)之前,屏幕中央會呈現(xiàn)一個紅色“開始”,提醒被試集中注意力。被試按Q鍵根據(jù)自己的閱讀速度控制文本逐句呈現(xiàn)。當文本呈現(xiàn)完畢后屏幕中央會呈現(xiàn)紅色“???”2000ms,提示被試根據(jù)文章內(nèi)容回答判斷題。做出判斷后屏幕中央會給與反饋750ms。實驗前明確告訴被試實驗任務(wù)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回答問題,需要又快又準做出判斷。實驗前有3篇結(jié)構(gòu)相似的文本做為練習材料。20篇短文以偽隨機順序呈現(xiàn)。
2.6結(jié)果分析
剔除1名判斷題正確率低于0.75的被試。剔除平均數(shù)±2.5個標準差之外的數(shù)值,共剔除2.60%的數(shù)值。不同條件下目標句平均閱讀時間與標準差見表1。
表1 不同條件下目標句的平均閱讀時間(ms)與標準差
分別以被試為隨機變量(F1)和實驗材料為隨機變量(F2),采用SPSS15.0對目標句和溢出句的閱讀時間進行兩因素重復(fù)測量方差分析。目標句閱讀時間的分析結(jié)果是:一致性主效應(yīng)顯著,一致條件下目標句閱讀時間明顯短于不一致條件,F(xiàn)1(1,31)=11.31,p=0.002,η2=0.267;F2(1,11)=4.88,p=0.049, η2=0.307。填充量主效應(yīng)不顯著,F(xiàn)1(1,31)=1.75,p= 0.195;F2(1,11)=0.47,p=0.508。一致性和填充句數(shù)的交互作用顯著,F(xiàn)1(1,31)=6.84,p=0.014,η2=0.181;F2(1,11)=3.32,p=0.096,η2=0.232。簡單效應(yīng)分析的結(jié)果表明,“近”版本中一致條件的目標句的閱讀時間明顯短于不一致條件(p<0.005);“遠”版本中一致與不一致條件的目標句閱讀時間差異不顯著 (p>0.05)。溢出句閱讀時間的分析結(jié)果是:一致性的主效應(yīng)不顯著,F(xiàn)1(1,31)=0.01,p=0.931;F2(1,11)= 0.01,p=0.926;填充量的主效應(yīng)不顯著,F(xiàn)1(1,31)= 0.001,p=0.977,F(xiàn)2(1,11)=0.01,p=0.947;填充量和一致性的交互作用不顯著,F(xiàn)1(1,31)=0.01,p=0.920,F(xiàn)2(1,11)=0.02,p=0.883。
實驗1的“近”版本中目標句信息和偏轉(zhuǎn)句信息會同時存在于工作記憶,而“遠”版本中當讀者讀到目標句時偏轉(zhuǎn)句中的信息已經(jīng)進入長時記憶。結(jié)果表明,當目標句和偏轉(zhuǎn)句的信息同時存在于工作記憶時一般世界知識完全能夠參與并引發(fā)空間信息的更新,但是當偏轉(zhuǎn)句中的信息進入長時記憶,一般世界知識本身并不能引發(fā)空間信息的更新。實驗1結(jié)果與Smith等的實驗結(jié)果一致,在沒有明確線索提示時,處于長時記憶中的一般世界知識并不能自動激活并促進空間信息的更新。然而這一結(jié)果是否是由于不同實驗條件下的文本信息差異導(dǎo)致,而并非一般世界知識在空間情境模型更新中不起作用,實驗2將進一步考察。
3.1實驗?zāi)康?/p>
通過控制實驗中的額外變量,進一步探討讀者的一般世界知識是否能夠引發(fā)空間情境模型的及時更新。
3.2被試
鄭州大學(xué)學(xué)生41名,裸視或矯正視力正常,母語均為漢語,無閱讀障礙。
3.3實驗材料
改寫實驗1中“近”版本材料的結(jié)束段落,文本其它部分不變。改寫后“近”版本句數(shù)為17~19句,平均18.08句,“遠”版本句數(shù)為17~21句,平均18.42句。
3.4設(shè)計與程序
2×2被試內(nèi)設(shè)計,實驗設(shè)計、被試安排以及實驗程序同實驗1。
3.5結(jié)果分析
剔除正確率0.75以下被試的所有數(shù)據(jù),剩余32名被試的數(shù)據(jù)。剔除2.5個標準差外的數(shù)據(jù),共剔除2.34%。不同實驗條件下目標句的平均閱讀時間與標準差見表2。
表2 不同條件下目標句的平均閱讀時間(ms)與標準差
采用SPSS15.0對目標句和溢出句的閱讀時間進行兩因素重復(fù)測量方差分析。目標句閱讀時間的結(jié)果是:(1)以被試為隨機變量,一致性主效應(yīng)顯著,一致條件下目標句閱讀時間短于不一致條件,F(xiàn)1(1,31)=5.0,p=0.033,η2=0.139;填充量的主效應(yīng)顯著,遠版本條件下目標句閱讀時間短于長版本條件,F(xiàn)1(1,31)=6.04,p=0.020,η2=0.163;一致性和填充量的交互作用不顯著,F(xiàn)1(1,31)=0.30,p=0.586。(2)以實驗材料為隨機變量,一致性的主效應(yīng)不顯著,F(xiàn)2(1,11)=2.89,p=0.117;填充量的主效應(yīng)顯著,F(xiàn)2(1,11)=7.27,p=0.021,η2=0.398;一致性和填充量的交互作用不顯著,F(xiàn)2(1,11)=0.13,p=0.730。溢出句閱讀時間的結(jié)果是:一致性的主效應(yīng)不顯著,F(xiàn)1(1,31)=0.52,p=0.477,F(xiàn)2(1,11)=0.46,p=0.511;填充量的主效應(yīng)不顯著,F(xiàn)1(1,31)=1.99,p=0.168,F(xiàn)2(1,11)=3.15,p=0.104;一致性和填充量的交互作用不顯著,F(xiàn)1(1,31)= 4.44,p=0.043,F(xiàn)2(1,11)=3.02,p=0.110。
實驗2嚴格控制了不同實驗條件下的文本長度,即無論人物的空間信息是否已經(jīng)進入長時記憶,讀者閱讀的文本之間沒有明顯差異。結(jié)果表明,即使偏轉(zhuǎn)句中的信息已經(jīng)進入長時記憶,一般世界知識依然能夠引發(fā)空間信息的更新,從而進一步表明實驗1和Smith等人的實驗結(jié)果并不能否定一般世界知識在空間情境模型更新中的重要作用。然而,根據(jù)對實驗2以及Smith等研究的分析,部分實驗材料中介紹段可能預(yù)示了人物后續(xù)的空間信息。如“他打算去附近的商業(yè)區(qū)逛逛”暗含人物接下來將要發(fā)生位置轉(zhuǎn)移。介紹段落中的目標信息是否會成為線索而提示讀者對之后人物的空間信息進行主動建構(gòu)更新,實驗3將進一步排除文本中目標信息的可能影響。
4.1實驗?zāi)康?/p>
探討故事介紹段落中是否存在的人物目標信息對于空間情境模型更新的影響。
4.2被試
鄭州大學(xué)本科生38名,裸視或矯正視力正常,母語均為漢語,無閱讀障礙。
4.3實驗材料
在實驗2基礎(chǔ)上進行改編。(1)由于前兩個實驗已表明“近”版本中一般世界知識能夠參與并引發(fā)空間信息的更新,因此實驗3只保留“遠”版本,即考察當偏轉(zhuǎn)句中的信息已進入長時記憶后一般世界知識的作用。(2)根據(jù)介紹段最后一句是否包含對人物的目標信息預(yù)期,修改后的實驗材料分為有預(yù)期版本與無預(yù)期版本。兩個版本除了介紹段落最后一句的描述其他內(nèi)容完全相同。
另選取10名被試對改寫后的介紹段是否暗示人物即將離開當前位置進行評定。12篇實驗材料分為兩個評定序列,每一序列包含6個有預(yù)期版本和6個無預(yù)期版本,被試隨機評定一個序列。計分原則是:無預(yù)期版本選“否”記1分,預(yù)期版本選“是”記1分,否則記0分。維爾克松符號等級檢驗法結(jié)果顯示,T=15.5>T0.05。統(tǒng)計結(jié)果表明有預(yù)期和無預(yù)期版本的得分沒有顯著差異,說明無預(yù)期版本沒有暗示人物即將離開當前位置,而有預(yù)期版本則暗示人物即將離開當前位置,材料符合實驗要求。另評定改編后材料中空間信息的沖突。一致條件和不一致條件下可能性等級平均值分別為4.57和3.78,兩者差異顯著(F(1,38)=9.14,p=0.004),說明實驗材料中的空間信息沖突有效。
4.4實驗設(shè)計與程序
2×2被試內(nèi)設(shè)計,自變量是:(1)介紹段中對人物空間位置的描述有無預(yù)期性;(2)偏轉(zhuǎn)句敘述的人物移動后的位置和目標句暗示的人物位置是否一致。材料和被試的安排以及實驗程序同實驗1。
4.5結(jié)果分析
剔除正確率低于0.75的被試數(shù)據(jù),剩余36名被試。剔除2.5個標準差之外的數(shù)值,共剔除0.93%的數(shù)值。不同條件下目標句平均閱讀時間與標準差見表3。
表3 不同條件下目標句的平均閱讀時間(ms)與標準差
采用SPSS15.0對目標句和溢出句的閱讀時間進行兩因素重復(fù)測量方差分析。目標句閱讀時間的分析結(jié)果是:(1)以被試為隨機變量,一致性主效應(yīng)顯著,一致條件下目標句閱讀時間明顯短于不一致條件,F(xiàn)1(1,35)=5.38,p=0.026,η2=0.133;預(yù)期性主效應(yīng)不顯著,F(xiàn)1(1,35)=1.16,p=0.288;交互作用不顯著,F(xiàn)1(1,35)=0.62,p=0.438。(2)以實驗材料為隨機變量,一致性主效應(yīng)不顯著,F(xiàn)2(1,11)=1.71,p=0.218;預(yù)期性主效應(yīng)不顯著,F(xiàn)2(1,11)=0.37,p=0.556;交互作用不顯著,F(xiàn)2(1,11)=0.23,p=0.640。溢出句的分析結(jié)果是:(1)以被試為隨機變量,一致性主效應(yīng)不顯著,F(xiàn)1(1,35)=0.01,p=0.940;預(yù)期性主效應(yīng)顯著,F(xiàn)1(1,35)=9.71,p=0.004,η2=0.217;交互作用不顯著,F(xiàn)1(1,35)=0.02,p=0.879。(2)以實驗材料為隨機變量,一致性主效應(yīng)不顯著,F(xiàn)2(1,11)=0.00,p=0.989;預(yù)期性主效應(yīng)不顯著,F(xiàn)2(1,11)=2.98,p=0.112;交互作用不顯著,F(xiàn)2(1,11)=0.02,p=0.882。
實驗3結(jié)果表明,無論介紹段落中是否存在暗示人物空間位置變化的目標信息,讀者對于故事中人物的空間信息都進行了即時更新,并在頭腦中建構(gòu)人物當前的空間情境模型。從而說明文本先前的目標信息并不是引發(fā)空間情境模型更新的根本原因,而是讀者長時記憶中存儲的一般世界知識在實時發(fā)揮作用。
在分析前人研究基礎(chǔ)上,本研究提出閱讀過程中即使沒有明確的文本線索,一般世界知識依然能夠參與并且引發(fā)空間信息的更新。實驗1和2證明,文本長度雖然是一個與實驗?zāi)康臒o關(guān)的變量,但是會對被試的閱讀產(chǎn)生影響,從而影響被試對空間信息的更新。當這一額外變量得到控制后一般世界知識能夠發(fā)揮線索作用,促進空間信息的更新。實驗3進一步表明即使沒有目標信息的促進,一般世界知識依然能夠引發(fā)空間信息的更新,從而排除了目標信息作為文本線索可能出現(xiàn)的影響。
研究發(fā)現(xiàn)雖然一般世界知識往往能夠引發(fā)空間情節(jié)模型的更新,但是與文本線索相比,一般世界知識的作用相對不夠穩(wěn)定,容易受到文本中其它因素的影響。一方面,對比實驗1和實驗2的結(jié)果可以明顯發(fā)現(xiàn)文本長度是影響一般世界知識是否發(fā)揮作用的因素之一。另一方面,“近”版本與“遠”版本中一致條件與不一致條件下目標句的閱讀時間差異也體現(xiàn)出一般世界知識的不穩(wěn)定。利用科恩d值比較不同實驗條件下的一致性效應(yīng),實驗2中近版本和遠版本的一致性效應(yīng)分別是0.29和0.17,相差0.12。而Smith等人的研究中近版本和遠版本的一致性效應(yīng)幾乎無差。近遠版本的效應(yīng)量差異一定程度上表明填充句的數(shù)量確實會影響一般世界知識對空間情境模型更新的促進作用。這一發(fā)現(xiàn)意味著不同的提取線索在提取過程中的有效性是不同的,而一般世界知識的提取的確不如文本線索有效。Cook和O’Brien提出,一般世界知識在情境模型更新中的促進作用取決于目標句中包含的一般世界知識和目標句之前的信息在背景知識中的關(guān)聯(lián)程度,從而試圖解釋一般世界知識在情境模型更新中作用不穩(wěn)定的原因[22,23]。
另一些研究也從不同角度說明一般世界知識雖然能夠在空間情境模型更新中發(fā)揮作用,但其作用是不穩(wěn)定、有條件的。例如,Hakala的實驗中目標句包含的也是之前文本中未出現(xiàn)過,但根據(jù)一般世界知識能夠推理的人物位置信息。實驗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只有指導(dǎo)語明確要求讀者注意空間信息,一般世界知識才能夠引發(fā)空間信息的更新[13]。Levine和Kiln的實驗中目標句包含的是場景的典型物體(script-appropriate objects),例如生日聚會中的蠟燭,森林中的樹木等,實驗結(jié)果證明,當出現(xiàn)場景的典型物體時,即使沒有其他線索,一般世界知識也能夠參與空間信息的更新[14]。此外,Radvansky和 Copeland認為,豐富的生活經(jīng)驗使得人們非常容易處理空間轉(zhuǎn)移。一些研究結(jié)果未能發(fā)現(xiàn)空間信息更新,并不能說明讀者沒有及時更新空間信息,而是處理空間轉(zhuǎn)移的速度非常快,其未能在目標句閱讀時間上反映出來[8]。
當前研究也分析了不同條件下溢出句的閱讀時間,其作用是讀者在閱讀目標句時沒有完成或正在進行的心理加工有可能會反映在之后的溢出句中,即溢出效應(yīng)。實驗3溢出句的閱讀時間的確表現(xiàn)出特殊特點,雖然介紹段中是否存在目標信息沒有影響目標句的閱讀時間,但溢出句的閱讀時間卻出現(xiàn)差異。這一結(jié)果提示,文本的目標信息存在與否導(dǎo)致了閱讀過程內(nèi)在的加工機制可能存在不同,即使在目標句加工中并未體現(xiàn)出來。閱讀雙加工理論認為,當材料中包含目標信息時讀者會主動建構(gòu)情境模型;當材料中不包含目標信息時,讀者對情境模型的建構(gòu)更新是自動快速、非策略性的。Cook和Myers認為,當前句中的信息通過共振從長時記憶中提取相關(guān)信息,這一過程并不會因為當前句閱讀的結(jié)束而結(jié)束,而是會自動、消極地延續(xù)到之后的加工中[24]。因此,實驗3中溢出句的閱讀時間差異可能反映了目標句中的信息通過共振消極提取的信息,自動消極地參與了溢出句的理解加工。
本研究通過三個實驗證明,即使篇章中沒有明確的文本線索,讀者的一般世界知識也會在空間情境模型的更新中發(fā)揮重要的作用,可以引發(fā)空間情境模型的即時更新。并且,在文本長度嚴格控制的情況下,目標信息并不會影響一般世界知識在空間信息更新中的作用。
1Kintsch W,van Dijk T.Towards a model of text comprehension and production.Psychological Review,1978,85(5):163-182.
2Zwaan R A,Radvansky G A.Situation models in language comprehension and memory.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8,123(2):162-185.
3Glenberg A M,Meyer M,Lindem K.Mental models contribute to foregrounding during text comprehension.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1987,26(1):69-83.
4O’Brien E J,Rizzella M L,Albrecht J E,et al.Updating a situation model:A memory-based text processingview.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Cognition,1998,24(5):1200-1210.
5Zwaan R A,Madden C J.Updating situation model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 Cognition,2004,30(1):283-288.
6Zwaan R A,Magliano J P,Graesser A C.Dimensions of situation model construction in narrative comprehension.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 Cognition,1995,21(2):386-397.
7Cook A E,Guéraud S,Was C A,et al.Foregrounding effects during reading,revisited.DiscourseProcesses,2007,44(2):91-111.
8Radvansky G A,Copeland D E.Reading times and the detection of event shift processing.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 Cognition,2010,36(1):210-216.
9遲毓凱,莫雷,管延華.文本閱讀中情境模型空間維度的非線索更新.心理學(xué)報,2004,36(3):290-297.
10O’Brien E J,Albrecht J E.Comprehension strateg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a mental model.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 Cognition,1992,18(4):777-784.
11de Vega M.Backward updating of mental models during continuous reading of narrative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 Cognition,1995,21:373-385.
12Sundermeier B A,van den Broek P,Zwaan R A.Causal coherence and the availability of locations and objectsduringnarrativecomprehension.Memory&Cognition,2005,33(3):462-470.
13Hakala C M.Accessibility of spatial information in a situation model.Discourse Processes,1999,27(3):261-279.
14Levine W H,Kiln C M.Tracking of spatial information in narratives.Memory&Cognition,2001,29(2):327-335.
15Smith E R,O’Brien E J.Tracking spatial information during reading:A cue-based process.Memory&Cognition,2012,40(5):791-801.
16Kintsch W.The role of knowledge in discourse comprehension:A construction-integration model.Psychological Review,1988,95(2):163-182.
17Cook A E,Guéraud S.What have we been missing?The role of general world knowledge in discourse processing.Discourse Processes,2005,9(2&3):265- 278.
18Albrecht J E,O’Brien E J.Updating a mental model:Maintaining both local and global coherence.Journal ofExperimental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 Cognition,1993,19(5):1061-1070.
19Rizzella M L,O’Brien E J.Retrieval of concepts in script-based texts and narratives:The influence of general world knowledge.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Cognition,2002,28(4):780-790.
20莫雷,王穗蘋,王瑞明.文本閱讀研究百年回顧.華南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6,10(5):128-160.
21王瑞明,莫雷,賈德梅,等.文本閱讀中情境模型建構(gòu)和更新的機制.心理學(xué)報,2006,38(1):30-40.
22Cook A E,O’Brien E J.Knowledge activation,integration,and validation during narrative text comprehension.Discourse Processes,2014,51:26-49.
23Cook A E,O’Brien E J.Passive activation and instantiation of inferences during reading.In E J O’Brien,A E Cook,& R E Lorch(Eds.),Inferences during reading.Cambridge,Englan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5:19-41.
24Cook A E,Myers J L.Processing discourse roles in scriptednarratives:Theinfluencesofcontextand world knowledge.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2004,50(3):268-288.
A Study on the Role of General World Knowledge in Tracking of Spatial Information during Text Reading
Li Ying,Zhang Jinhui
(Department of Education,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01)
In the current study,moving window method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general world knowledge in the tracking of spatial information and factors that would impact the role of general world knowledge.In three experiments,participants read a series of texts and answered yes or no questions relating to the content of each text.Reading times of target sentences and spillover sentences were recorded by the computer.The result of Experiment 1 showed no difference in reading time of target sentences between consistent and inconsistent conditions.However,when amounts of sentences in different conditions were strictly controlled in Experiment 2,it turned out the result that reading time of target sentence in consistent condition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at in inconsistent condition.Furthermore,Experiment 3 found that regardless of the expectation of previous information,reading time of target sentence in consistent condition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at in inconsistent condition.The whole results proved that when reading texts,general world knowledge of readers could always facilitate updating of spatial information in the text,even without exact text clue.
text reading;spatial situation model;updating of spatial information;general world knowledge;text clue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項目(13YJC190014),河南省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規(guī)劃項目(2015CYY023)
李瑩,女,講師,博士。Email:liying@zz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