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秀霞
摘 要:四川是一個被稱為“天府之國”的地方,這里的人有著鮮明的性格特色。辣妹子、耙耳朵是這里典型夫妻的代名詞。與此同時,這里的親子和諧度也是不可小覷,低和諧度的僅占6%;不過,高和諧度也只占30%。親子和諧是中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中極有分量的一部分。中國人常說:“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國為?”要讓祖國的新生力量順利注入社會,發(fā)揮其最大的社會效應,也需要上一代人及時糾正自身行為,主動出擊改善親子關系。用發(fā)展的眼光、科學的方法及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實施策略,擊破親子間的無形墻。
關鍵詞:親子;大學生;和諧
在與身邊大學同學日常交往和交流中發(fā)現(xiàn),部分同學從不談論父母,部分同學只談論父母中的一個。出于對這一現(xiàn)象產生的具體原因的求知欲,這一課題的根基就建立了起來,并且在后來的資料收集中逐漸豐滿起來。在前期資料搜集與分析中發(fā)現(xiàn),現(xiàn)有研究中對于影響親子關系原因探索和改善親子關系的措施僅限于幼兒和青春期階段,對于處于分水嶺的大學生只有寥寥的幾筆勾畫。大學生基本已形成成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在引導其改變時可能會收效甚微;但不能因為這個原因而忽視其與父母相處和諧的必要性。逆向思考一下,有沒有可能這個時期的孩子更能聽得進道理,從而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親子交往即父母和子女之間的交往,包括父親和子女的交往、母親和子女的交往。親子關系是人們形成的第一個人際關系,這種人際關系對人的影響很大[1]。大學生是否擁有健全的人格決定了其未來的發(fā)展,所以父母與大學生提高相處和諧度有一定的重要性。
基于這些思考,我們從社會環(huán)境、父母行為、學生性格特質、學生性別等方面出發(fā),進行了關于四川省大學生與父母相處和諧度的調查研究,尋找影響和諧度的因素,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切實可行的方法以達到提高和諧度的目的。此次調查中共發(fā)放了600份問卷,有效問卷為504份。在調查中使用了隨機抽樣、偶遇抽樣和滾雪球抽樣等科學的方法,得到了影響大學生與父母相處和諧的原因。
一、中國傳統(tǒng)親子關系
(一)春秋時期
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中華大地動蕩不安,禮樂制度崩壞,社會混亂,人心惶惶。從中國歷史上百家爭鳴開始,儒家思想應運而生??鬃右簧荚谧穼ど鐣€(wěn)定,而構成社會穩(wěn)定的基本單位就是家庭穩(wěn)定。故而孔子很注重家庭結構的有序性,在處理家庭成員的關系時,他認為保證父母的權威性是非常重要的。孔子主張用孝來教化百姓,對人們“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為人君者也”。這樣社會就會穩(wěn)定,形成“民用和睦,上下無怨”的局面。不可否認,先秦儒家的孝道思想在中國的歷史舞臺上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
(二)秦漢時期
秦始皇焚書坑儒,儒家文化遭受重創(chuàng),全國上下窮兵黷武。法家開始引領中國主流,耕戰(zhàn)思想深入人心。家庭的穩(wěn)定被滿腦子想著怎么建功立業(yè)的男子拋之腦后。漢武帝時期,為鞏固國家政權,頒布“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令。董仲舒提出三綱五常,進一步提高父母在家庭中的權威性。以孝治天下成為漢王朝實現(xiàn)政治抱負的手段。儒學地位達到空前的高度,孝道思想開始發(fā)揮其為統(tǒng)治者服務的功能。在官員的選拔中,孝也占據(jù)了很大的比重。學生啟蒙都必須讀《三字經》《弟子規(guī)》等宣揚孝道思想的書籍,使君臣、父子的等級思想觀念深入人心,把人分成幾個等級,人與人之間的平等也就不存在了??鬃釉凇缎⒔洝ぶG諍章》說:“父有爭子,則身不陷于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于父;臣不可以不爭于君。”孔子態(tài)度十分鮮明,他反對一味盲從,反對愚忠愚孝。主張做父親的有敢于諍諫的兒子,就不會落入不義的境地。當父親身處不義時,兒子必須要給父親諍諫;對父母有意見,要有禮貌地提出,不應和父母吵架、耍態(tài)度。為人臣子的若看到君王有不義的行為,就應該進言勸止。這些都體現(xiàn)了孔子的辯證思想和民主思想??鬃油瞥绲男⒌纼热轂椋壕答B(yǎng)父母、重贍養(yǎng),也重內心愉悅、不盲從地孝、生育后代、推恩及人、緬懷祖先、祭祀,等等。在儒學后期發(fā)展中,孝逐漸偏離了孔子思想的初衷。
(三)宋朝時期
宋朝儒學的倫理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但是當時倡導的孝道思想?yún)s對孔子的思想進行了誤讀。父要子亡,子不敢不亡;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婆e制度在僵化的同時,也禁錮了人們的思想。孝,就是要彩衣娛親;孝,就是要順。就像八股文一樣,孝的發(fā)展也進入了盲目、固體式狀態(tài)。孝僅僅是單方面的順從,在這種失衡的關系中親子關系開始經受時代洪流的沖擊。
二、中國現(xiàn)代親子關系難點
(一)溝通困難
改革開放后,受西方思想及開放思想的影響,新一代的90后有著其獨特的思考方式,他們接受了更高層次的教育及更豐富的社會信息,形成了其獨有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與他們步調脫軌的父母很難與之溝通,沒有共同的社會經歷、教育經歷的同時也沒有共同話題。父母傳統(tǒng)的思想束縛著自己的同時也想束縛孩子,而渴求自由的孩子卻要掙脫傳統(tǒng)的束縛。
(二)互動貧乏
隨著改革開放步伐的邁進,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越來越快。父母每天花在工作上的時間遠遠超過與孩子相處的時間。在公司、在路上、在家里、在游樂園……嘴里掛著的永遠是工作,手里拽著的也永遠是工作。坐在身邊的孩子伸出的手總是會被漠視,熱情的視線總是黏在電腦上、資料上。加上留守兒童的逐年增多,親子互動面臨著嚴重的阻礙。
(三)都不愿改變
父母要孩子順從自己,按自己的安排安穩(wěn)地度過一生,認為自己給孩子的一切都是最好的,都是為了孩子好。認為是孩子不知好歹,自己吃的鹽比孩子吃的米還多之類的。孩子覺得父母專制,要求平等和自由。新與舊的沖突,到了不可調和的瓶頸時期。
三、四川歷史概要
古蜀王魚鳧、栢灌和開明王等在西蜀大地創(chuàng)立了四川最早的國家;戰(zhàn)國時期,四川是一個少數(shù)民族聚居,由于地理環(huán)境而保有自己自己獨特文化習俗的地方;元末明初的大動亂之后,先后有兩次“湖廣填四川”,讓原來的“蠶從”子孫完全融合在移民浪潮中,所以四川對外來文化具有強烈的同化性和吸納性。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和歷史積淀讓四川人的性格也有著包容性,忍耐、爽朗、勤勞是其優(yōu)秀的地方性特征。
四、和諧相處具體措施
(一)溝通
親子溝通是實現(xiàn)家庭教育功能的重要方式之一。家庭中的親子溝通是指家庭中父母-子女之間交換資料、信息、觀點、意見、情感和態(tài)度,以達到共同的了解、信任與互相合作的過程[2]。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孩子多愿意與同齡人分享心情而不是父母,家庭交流的機會也是少之又少?,F(xiàn)代父母不擅長與孩子溝通已經成為了一個普遍現(xiàn)象,很多影視作品中孩子與父母爭吵的鏡頭讓人們已經習以為常?;蚴菫榱藢W習,或是為了早戀,或是為了上網(wǎng),或是為了打架……無盡的矛盾與爭吵。最中心的其實就兩個字,溝通。學習上,其實是父母與父母之間競爭或者抱著要讓孩子完成自己未完成的夢的想法。我的孩子剛考完鋼琴6級,我的孩子剛得了全市奧數(shù)第一名……回家就把所有的壓力放在孩子身上,不停擠壓孩子為數(shù)不多的自由時間。有征求過孩子的意見否?而孩子有跟父母說過不愿時時刻刻學習的理由沒?早戀上,父母是否有問過孩子戀愛是為了得到什么?溝通就像橋梁,如果缺少了它,父母和孩子就像兩座各自聳立的山峰而永遠不會有交集。
在溝通上,父母其實只需要做到以下幾點即可:首先,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喜怒哀樂,體會孩子近段時間的心情并與之產生共情的效果;然后,耐心聽他們對自己周圍事物的評判與觀點,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與他的世界觀,并且不打斷孩子的述說;最后,對孩子的說話內容進行反饋,讓孩子感覺到被尊重,這樣緩和關系的效果就達到了,因為孩子也需要被尊重。
(二)說話藝術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背鲎浴对鰪V賢文》的謎面。很多時候,一句同情理解的話,就能給人很大安慰,增添勇氣,即使處于寒冷的冬季也讓人感到溫暖。而一句不合時宜的話,就如一把利劍,刺傷人們脆弱的心靈,即使在夏季六月,也感到陣陣的嚴寒。眾所周知,重要的人對自己說的每一句話都能給自己很大的暗示效果。一句鼓勵,可以支撐著自己跨過所有的艱難險阻,面對所有風雨,內心卻還依然懷著溫暖;而一句嘲笑,可以把自己打落萬丈深淵,周身刺骨寒冷??上攵?,父母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對孩子會產生多大的影響。今年達州自殺的高三學生不就是因為父母的惡語相向而成的。有沒有遇到這樣的情況,父母說得越多,孩子臉上的表情越不耐煩;越不讓孩子做的事情,他反而越要去“實踐出真知”。那就對了,因為跟孩子說話也是有技巧的。
說話時父母要做到這些就會好很多,不當著外人的面揭孩子的短,不以命令的口氣跟孩子說話,不用重復簡單的說教語言刺激孩子。比如說“作業(yè)做了沒”“給我把飯吃完”等單調、說教、刺激的話,易造成孩子的反感,甚至產生逆反心理??梢栽囋嚒拔蚁M隳馨扬埑酝辍薄澳阕鐾曜鳂I(yè)了,休息一下吧”語氣中多點商量。叮囑是重要的,但要說到點子上。很多事情放手讓孩子去做,錯了就當教訓,幫助孩子糾正不足。對了就是孩子的經驗,應當鼓勵。
(三)認錯
當然這個認錯是指父母,孩子和父母在人格上是平等的,父母只是孩子的監(jiān)護人,不能以父母的權威為借口而拒絕認錯。我們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這兩種情況占比很高,即父母在孩子說真話時還進行懲罰和被父母欺騙過。信任在人的交往中有著不可忽視的地位。當父母失去孩子的信任時,父母的話也便逐漸沒有了權威性,孩子也不愿意再認真聽從父母的安排。很多時候父母帶著強烈的自我情緒批評、指責、打罵孩子后回避了親子之間的矛盾和沖突,結果是使孩子受傷。而父母的榜樣效應轟然倒塌,孩子可能也會養(yǎng)成不認錯的傲嬌性格。
父母要適當傾聽孩子的批評和意見,必須要態(tài)度坦誠,勇于認錯和反省,平等地和孩子交流,讓父母勇于認錯成為最誠實的示范。當你們處于同一地位時孩子會很樂意釋放善意,這就是改善你們關系的絕佳時刻。
(四)悅納自己
這是指孩子也是指父母,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位老師,有很多可以交給孩子的。比如禮儀、走路、說話等,但最應該教給他們的是悅納自己。自我悅納是指個體能正確評價自己、接受自己,并在此基礎上使自我得到良好的發(fā)展。自我悅納不僅指接納自己人格中的優(yōu)點、長處,更要接受自己的缺點與不足。在接受不足這個情況的基礎上,努力改進自己、完善自己,而不是妄自菲薄,失去信心。沒有十全十美的人,自然也沒有一無是處的人。不會悅納自己的孩子害怕參加集體活動,不會反駁。也有可能是父母做主多了孩子沒了自己的想法,產生了依賴性,從而失去了自我認同的途徑。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閃光點,當你有個自卑敏感的孩子時你要做的事情就很多了。首先發(fā)現(xiàn)孩子的閃光點并鼓勵孩子將它發(fā)揚光大,當然,要少給孩子提意見以便鍛煉他的獨立性。然后,鼓勵孩子走出自己的世界多與他人接觸,消除孤僻;而且讓孩子記住,學會欣賞他人,才會欣賞自己。鮑姆林德認為親子交往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即在父母行為影響兒童青少年發(fā)展的同時,兒童青少年以自身的特點接受和影響著父母的行為[3]。所以先悅納自己,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欣賞自己的優(yōu)點,再教會孩子欣賞自己,與孩子一同成長。
(五)排負
即排解負面情緒,許多孩子不懂得如何正確排解負面情緒。于是產生了網(wǎng)癮少年、暴力少年和憂郁的非主流。前幾年聽得最多的就是哪個孩子又離家出走了,最后在網(wǎng)吧找到了;哪個少年打群架胳膊腿瘸了,當然還有最近關注度很高的憂郁癥。初中時我身邊最不缺的就是自殘的人,用圓規(guī)扎自己的室友,用小刀割自己手指的同班同學……這些孩子一看就知道心里有事,可惜的是不會排解自己的負面情緒,導致他們發(fā)泄情緒的方式有點嚇人,而父母又總是會忽略他們在學校的異常。
這時要做的就是建立在學校的情報網(wǎng),隨時了解孩子的精神動態(tài)。情報網(wǎng)包括同學、朋友和老師。最主要的當然是朋友,所以熱情接待是必不可少的。這點四川的爸爸媽媽做得不錯,熱情占比59%。當孩子有負面情緒時,鼓勵他出去跑跑步,找信任的人聊天,在家里唱唱歌。當然最好的是夫妻倆帶著孩子出去散散步,以這樣的方式告訴孩子宣泄時要選擇合適的環(huán)境、合適的人。
(六)自我成長
很多父母總喜歡拿自己當年的經歷或者觀點來管教孩子,總是忽略了這個仍在繼續(xù)進步的時代,不會用發(fā)展的眼光看世界。調查中發(fā)現(xiàn),四川很多父母都會使用現(xiàn)代通訊工具,比如微信、微博等。接收了大量的社會信息,在與孩子溝通中就不會有太大的障礙了,所以父母與子女的相處和諧度是比較高的。新生事物如雨后春筍,一茬接一茬。不接受新生事物,不更新觀念,在與孩子溝通時就會產生更深的代溝。在孩子未來的成長道路上也失去了領路人的資格。
父母的自我成長很簡單,玩孩子玩的,做孩子做的,甚至達到懂孩子懂的,懂孩子不懂的。這樣話題有了,自己也就和孩子一同成長了。
五、結語
孩子的第一個老師是父母,所以孩子身上的缺點也可能是父母身上的缺點。如果父母不進行自我管理,如何去教育好自己的孩子,父母不主動,誰為孩子主動。不管是溝通也好、自我成長也好,如果父母不發(fā)揮主觀能動性,那只能是空談教育,空談改善與孩子的關系。白說了一句“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這就像握手,只有你伸出了手,才有機會握住對方的手。大學生大部分在大學獨立,愿意跟父母溝通,加上父母有效的引導,建立健全健康人格并不是太大的問題。父母應當充分發(fā)揮自己性格中的包容,以四川人獨有的忍耐與爽朗化解親子關系中的不和諧,化爭吵為溫馨,化冷漠為熱情。
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四川的孩子有著典型的四川人性格,忍耐而爽朗,所以父母很難發(fā)現(xiàn)孩子情緒上的異常。在進行溝通時難度較大,所以要準確地找到切入口。四川人有著復雜的性格,所以有些調查結果有許多出人意料的地方,比如說內向的孩子傾向于跟父母溝通。單親家庭孩子外向的比率挺高,男女生對家庭關系的認識差別不明顯等。在調查中未能進一步發(fā)掘其原因。慣性地認為內向的孩子比較傾向自我發(fā)泄、自我消化,結果父母引導得很正確。本以為單親家庭孩子性格扭曲,結果孩子優(yōu)秀得出人意料。這些問題如果進行更深層的研究,相信對于改善親子關系能提供更為科學系統(tǒng)的方案。
參考文獻:
[1]鄭希付著.“良性親子關系創(chuàng)立模式”[J].湖南師范大學學報,1998,(01):72.
[2]王爭艷,劉紅云,雷靂,張雷著.“親子關系和親子溝通”[J].心理科學進展,2002,(02):192
[3]辛浩力著.“國外現(xiàn)代親子關系理論觀點”[J].教育改革,1997,(02):32.
作者單位:
樂山師范學院政法學院思想政治專業(yè)
指導老師:劉峰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