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霞
周五的傍晚,我正在廚房里做飯,兒子動動回來了。一進門,他就氣鼓鼓地沖進廚房,對我說:“媽媽,以后再也不要奶奶接我了!”我疑惑地問動動:“為什么呢?”“她老是管著我,根本不讓我玩!”
原來,動動下午同兩個小伙伴約好,放學后一同去街心花園的山坡上滾著玩,看誰滾得快??赡棠陶f什么也不讓動動滾,事后動動被小伙伴們嘲笑為“膽小鬼”,這自然激起了動動的不滿。同許多老人一樣,婆婆非常寵愛動動,唯恐他磕著碰著,對他的干涉與限制自然就多了。但對于奶奶的關心,動動不僅絲毫不領情,相反甚至有些厭煩。
一個傍晚,下著毛毛細雨,動動跟奶奶在小區(qū)門口吵了起來,被我碰見了。見到我,動動立刻跑過來對我說:“媽媽,我想和小朋友們一起玩,奶奶卻不讓我去……”那一次,由于我的及時出現(xiàn),動動終于如愿瘋狂了一回?;丶液?,他晚上都沒有理會奶奶,還憤憤地說以后不要奶奶接送了。但第二天早上動動起床后,當奶奶把他愛吃的小包子放在餐桌上時,他盡釋前嫌,依舊讓奶奶送他。
這一次,動動卻是認真的?!皨寢專瑥拿魈炱?,我不要奶奶接送了,自己走,行不行???”怕我不答應,他又堅持道。我明白,婆婆的過度關注已經給動動帶來了困擾。動動拒絕奶奶接送的背后,隱藏的其實是奶奶事事為孫子著想,因而不愿意放手的教育方式。這種以“我是為你好”為出發(fā)點的過度關懷,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其實起著阻礙作用,因為它剝奪了孩子參與同伴游戲的權利。
然而,讓動動自己上學顯然不現(xiàn)實,他還不到七歲,剛剛讀小學一年級,從家到學校,要坐三站公交車,還要過四個十字路口。我對動動說等他再大些才能自己上學時,動動又央求道:“媽媽,那你能接送我嗎?我們班好多同學都是媽媽接送!”
晚上,老公回來,我與老公說起動動的困惑,并建議他和婆婆談談。畢竟,由他來同自己的母親談,事情會變得簡單得多。老公爽快地答應了。但婆婆畢竟年齡大了,有些固執(zhí),一些行為習慣很難一朝一夕改變,得給老人家一些時間慢慢調整。
接下來的休息日,我盡可能地安排一家人郊游。在戶外,我和老公對兒子很少約束,更多的是讓他自由自在地玩,甚至一些看上去有些冒險的地方,我們也不限制他,只是告訴他即將面臨的危險,繼而在旁邊看著他。動動很享受這種無拘無束的自在,玩得自然很開心。一次,在一個小池塘邊,動動非要去洗手。婆婆很擔心,剛要上前阻止,老公就說:“媽,讓他玩吧,他可以的?!逼牌胖缓猛O聛?,眼里凝滿擔憂。直到動動洗完手,安然無恙地回到岸上,她這才舒了一口氣。
漸漸地,感覺自己的擔憂純屬多余,婆婆便也不再阻止動動自由活動了。而在一次次歷練中,動動也有了一句口頭禪:“奶奶,我可以的?!?/p>
那天,單位有活動,地點正好距離動動的學校不遠。早上出門時,我便提出下午去接動動。動動卻說:“媽媽,如果你忙,就讓奶奶接我吧?!薄澳阋郧安皇遣幌胱屇棠探訂??”我問。“那是以前,現(xiàn)在的奶奶,跟以前不一樣了。”動動說道。
一旁的婆婆樂不可支。從被拒絕到被接納,我想,婆婆應該也開始轉變思維方式,思慮的不再是怎么管動動,而是怎樣做一個受孫子歡迎的奶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