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國
閱讀教學就是對學生知識和能力的傳授,學習過程和方法的指導,情感、態(tài)度及價值觀的培養(yǎng)相互滲透、融為一體的過程。筆者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目睹過眾多名師的風采,欣賞過他們精彩紛呈的閱讀示范課,受益匪淺,結(jié)合本人的實踐,筆者認為新課程背景下有效的閱讀教學應凸顯自主性、人文性和實踐性。
一、情境激趣,凸顯教學靈性
情趣是語文學習自身的特點之一,不難想象,閱讀教學如果沒有了情趣,則猶如鳥失雙翼,無靈性可言。在閱讀教學中,我們應該讓學生在獲取知識、涵泳情感、提高能力的過程中,充分享受閱讀的快樂。實踐表明,情境教學易于喚起學生的注意,起著提示形象,陶冶感情,渲染氣氛的作用。在課堂教學中,不妨給學生創(chuàng)設特定的情境 ,學生心理和情緒上的共鳴,使學生產(chǎn)生“身臨其境”“若見其人”“如聞其聲”等親身感受,深刻體驗課文內(nèi)涵。如在教學《鳥島》一文時,我們老師可創(chuàng)設如下的情境幫助學生理解文中“鳥的世界”一詞:首先借助多媒體播放群鳥飛翔、嬉戲、覓食、散步、鳥窩、鳥蛋等畫面,然后引導學生轉(zhuǎn)化角色,用“我是正在_________________(干什么)的鳥,我想說,鳥島真是_________________(怎樣的地方)”的句型練習說話。學生置身于百鳥爭鳴、千鳥共歡的聲像之中,真切感悟到了鳥的自由歡快。隨著“鳥島真是我們的家園” “鳥島真是我們的樂園” “鳥島真是我們的福地”等的真情表白,“鳥的世界”一詞已成為學生的眼中景、心中畫、口中言。
二、緊扣細節(jié),品味語言內(nèi)涵
作為語文教師,應該有很強的文本閱讀能力,能深入文本,沿著作者的思路,與文本對話,走進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與人物對話,能夠緊扣文本細節(jié),于細微處發(fā)現(xiàn)別人所覺察不到的,并有自己的見解,方能淺出于文本,游刃有余地駕馭課堂。如《第一次抱母親》一課,本課的教學重點應是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走進細節(jié),細細品味人物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句話、甚至每一個眼神,從中去體會偉大的母愛及兒子對母親的拳拳孝心。在教學這一課時,我們應首先挖掘文本已有的內(nèi)涵。如圍繞母親身體的“輕”和承受擔子的“重”進行對比,來引導學生體會母親對我的愛。 還有“我坐在床沿,把母親抱在懷里,就像小時候母親無數(shù)次抱我那樣。”這兩個“抱”的相同和不同之處,從而體會語言文字的深刻內(nèi)涵。
三、巧設活動,展示課堂魅力
指導學生讀好書,是有效閱讀教學的主旋律。讀悟結(jié)合,為學生自主、全面、深刻地理解課文提供了空間和方法指導。而課堂上學生有效的自主活動,能將知識積累和能力訓練有機結(jié)合起來,從而更使課堂生動有趣,展示了課堂的魅力。
1.以音樂助讀。在閱讀教學中適當?shù)靥砑有┮魳罚蚺錁防收b,或讓學生唱一些與課文有關(guān)的歌曲,不僅能調(diào)節(jié)課堂氣氛,給人輕松愉快的感覺,還能調(diào)動學生的情感,從優(yōu)美的樂曲中體會課文的內(nèi)涵。例如:在教學《二泉映月》時,可以從欣賞二胡曲《二泉映月》入手,讓學生初步感知《二泉映月》豐富內(nèi)涵,為進一步認識《二泉映月》這首名曲的形成過程和阿炳坎坷的一生、不幸的命運、熱愛生活、熱愛音樂以及敢于同命運抗爭的精神起到了很好的鋪墊作用??傊?,在閱讀課中音樂的添加和運用,絕不是單純、淺層次的“活躍氣氛”,而更是為營造文本情境、深化文本主題,豐富情感體驗服務。
2.以表演研讀。小學生天性好奇、好動,喜歡創(chuàng)新。在閱讀教學中,教師結(jié)合文本作適當?shù)闹笇?,讓學生模仿、表演的個性得到張揚,有助于課堂氣氛的活躍和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fā)。例如:在教學《負荊請罪》一文時,我們可以讓學生采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反復感知,使其對整個故事情節(jié)達到能復述的程度;然后讓學生研讀文本,加工改編,使其更易于表演;最后指導學生表演。
3.以繪畫促讀。語言文字是一種抽象的符號形式,美術(shù)卻是直觀的藝術(shù)形式,它在啟發(fā)人的形象思維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等方面有其獨到的效果。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合理地安排學生進行繪畫,能更深刻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例如:在教學《荷花》和《廣玉蘭》時,可以讓學生畫一畫不同形態(tài)的荷花和廣玉蘭,讓學生進一步感知荷花的婀娜多姿和廣玉蘭的色美、形秀、香幽。
四、指導學法,提升閱讀境界
從學生和教材的實際出發(fā),將學法指導滲透到教學過程之中,引領學生積極思維、掌握知識、學會方法。這既是閱讀教學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更是閱讀教學的最高理想境界。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根據(jù)教材特點,抓住訓練時機,巧設思維情境,有機滲透學法指導,讓學生在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過程中真切感知學法。例如:學習《聶將軍與日本小姑娘》一文,在理解“日本人民稱他是‘活菩薩,是‘中日友誼的使者”時,可滲透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學習方法:(1)聶將軍是怎樣悉心照料日本小姑娘的?(2)你是怎樣理解聶將軍給日本官兵信的內(nèi)容?這樣的設計使學生能夠瞻前顧后,前后聯(lián)系,整體感知,在理解課文的同時,逐步掌握了一種重要的閱讀方法。
當學生掌握了一些閱讀方法后,教師就要不失時機地為學生創(chuàng)設遷移的機會,指導學生將已學到的閱讀方法遷移運用到類似的學習情境中,使其在具體的學習活動中領悟閱讀方法的真諦。如學習內(nèi)容結(jié)構(gòu)相同或內(nèi)容手法相似的課文后,可進行段與段之間的學法遷移。如《秦兵馬俑》第三至十自然段主要寫了類型眾多、個性鮮明的兵馬俑,這部分內(nèi)容一致,結(jié)構(gòu)相同,寫法相似,我們在指導學習第四自然段后,可進行學法遷移,引導學生自學。這種由扶到放、舉一反三的教學方法強化了學生學習方法的習得,學生的自學能力也在積極主動、孜孜不倦地學法遷移中得到了提高。
總之,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只有讓孩子們開展有效的閱讀,才能使我們的閱讀教學精彩紛呈,散發(fā)出迷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