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
摘要:戲曲是中國的一種傳統(tǒng)藝術形式,其融文學、美學和舞蹈,為人們提供了視覺、聽覺上美的享受。年畫同樣為中國民間傳統(tǒng)藝術形式,其借由戲曲人物、故事等為人們的節(jié)慶增添了一份濃濃的喜氣??梢哉f,二者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經過兩千多年的發(fā)展,已經成為了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
關鍵詞:戲曲;年畫;藝術
戲曲的一個獨立劇目叫“齣”(簡化為“出”),故戲曲題材的年畫叫做戲出年畫。年畫種類繁多,其中戲出年畫內容最為豐富,它借著用色、情節(jié)和繪畫將傳統(tǒng)文化傳承不絕。年畫畫師的口訣中有這樣的話:“畫中要有戲,百觀才不膩”。為什么人們特別喜歡看戲出題材的年畫呢?簡單地說,就是因為它“有戲”。戲曲自宋、元以來,一直是民間最重要的娛樂形式。戲曲所表現(xiàn)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是人生常有的共同感受,它所探討的忠、孝、節(jié)、義、忠、奸、賢、愚也是人們最關注的倫理問題,因此特別容易引起共鳴。戲曲是綜合了文學、舞蹈、音樂、美術等多種元素的藝術,給人視覺上、聽覺上的多重享受,多樣美感;中國戲曲又特別強調演員的身體語言(身段、程式),注重角色行當的衣裝扮相。這兩方面的發(fā)展,使戲曲舞臺具有多彩多姿的雕塑美和繪畫美的特征,自古以來即成為美術家表現(xiàn)的對象。
“戲中有畫,畫中有戲”古代許多知名或不知名的美術家早就注意到兩種藝術互相結合、互相發(fā)揮的可能性。宋、金的石刻、磚雕,元代的壁畫,明代的木雕,清代的戲譜等等,各種美術形式都有戲出或戲曲人物的題材。但真正把“畫中有戲”的觀點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內容最豐富、風格最多變、影響最廣遠的,卻是戲出年畫。
戲出年畫是由技巧高妙的民間畫師,選擇了當時名伶演出的拿手好戲,當場描下感人至深的情節(jié)和優(yōu)美的表情身段,畫成底稿,帶回作坊,經反復修改,刻印而成。戲出年畫,不但精要地敘述了戲曲故事的情節(jié),還把戲曲舞臺上色彩繽紛的人物形象、衣裝扮相、身段程式、場面砌末一一描繪。它將戲曲這種時間藝術的精華,轉化為年畫這種空間藝術的肌理,使人觀其色,睹其形,如聞其聲,見其行。戲曲的科、白、曲,均凝鑄為年畫的色彩與線條,真是“笙歌散后聲情在,木版丹青覓音容”。不唯今日,千百年后有機會欣賞到戲出年畫的人,也會為之驚嘆、叫好,緬懷不已。戲出年畫不只是劇照,而是具有畫師獨特心思、意念的圖畫,是戲曲藝術和版畫藝術的結晶。戲出年畫雖然也有一般年畫除舊布新、增加過年喜慶氣氛、宣揚道德教化、推廣文化知識的功能,但也往往可以是純觀賞性的創(chuàng)作。如果這種年畫是純手工繪畫,一般老百姓消費不起,流傳便不會太廣。但它卻采取了版刻印刷的形式,因此曾在幅員廣闊的中國農村非常普及,成為大眾喜愛的美術形式。
戲出年畫的尺碼大小、印制形式也因裝飾用途不同而有多種變化。最常見的是整幅紙張只印一出戲的形式。但紙的大小、形狀亦有不同。有的形式叫“四條屏”就像四條畫屏,每屏三幅,畫全出故事的十二個情節(jié)。也有四幅一組四個情節(jié)的,可作窗格裝飾,或糊成一方燈,圖上加上謎語,即成燈謎。此外還有一種戲出年畫專為裝飾炕圍(北方火炕床圍)|而印,畫框多有文飾的圖案。
年畫的人物形象因為是手工描繪或以木版刻印,為了省工、省本,不可能個個人物性格描寫得都那樣逼真。當然有些形象如用臉譜來代替,也略能辨識其善惡正邪。但三教九流,貧富疾苦,不可能都畫臉譜或加工細描,這就需要用一種虛擬的畫法來村飾。所以我們看到舊年畫中的人物,若從形象上看,常常忠奸賢愚不大容易劃清;但若從舉止動作、細微表情,以及陪襯道具衣帽飾物等地方來看,則人物的本質差別和個別特點全都顯露出來。這是由于要便于現(xiàn)眾遠處欣賞,不能不注意大效果的緣故。
其他各種表演動作也都有一定之程式,既富美感,又具典型。如上樓,旦角低頭淺步走七步,老生走五步?;樕蠘?,則只走三步,以示步急性莽。戰(zhàn)敗之武將手拉武器,槍頭朝下;槍頭朝上倒拉,表示不吉。武將站式都撐開雙膀;旦角則雙袖遮手搭腰部等等。戲曲演員的身體語言,是舞蹈化了的動作,本身就具有繪畫或雕塑的美感,其遠看的效果對戲出年畫更有直接的啟發(fā)。
綜上,我們可以感受到戲曲藝術與年畫藝術可以說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二者相互影響,共同促進了戲曲與年畫藝術在民間的傳承與發(fā)展。成為了流傳至今的民族文化瑰寶。
參考文獻:
[1]黃亞明.關于戲曲創(chuàng)作的幾點思考[J].大眾文藝,2015(11).
[2]吳民.戲曲生態(tài)學的學科界定與發(fā)展方向[J].戲劇文學,2013(06).
[3]張燁航.戲曲動畫短片中對民間年畫造型的借鑒[D].中國戲曲學院,2014.
[4]吳祖鯤.傳統(tǒng)年畫及其民間信仰價值[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