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穎
摘要:處于社會邊緣地位的女性群體得到了德國早期浪漫主義者的青睞,他們對女性產(chǎn)生了濃厚的藝術好感和創(chuàng)作興趣,視女性為更接近自然的存在,詩學理想的化身,詩歌和藝術的源泉。兩性同體的觀念在浪漫主義者那里得到了繼承與發(fā)展,他們將女性看作是勢均力敵的生活伴侶,追求兩性關系的和諧發(fā)展。德國早期浪漫主義女性思想對女性的獨立與解放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早期浪漫主義女性思想;兩性同體;“移情”原則
德國的早期浪漫主義者認為,人類在對待女性的問題上,犯了彌天大錯。人們不應該因為女性在家庭事務方面有著出色的表現(xiàn),就將其活動范圍限定在家庭內(nèi)部。在浪漫主義者眼中,女性身上蘊含著他們的生活及詩學理想,圍繞著女性展開了富有浪漫色彩的想象,對其在文學與哲學上進行頌揚與思考。
一、女性—更接近自然的存在
浪漫主義文學具有崇尚自然的特征。浪漫主義者向往大自然,歌頌自然人性,強調(diào)以自然為對象,表現(xiàn)人性的自然本質(zhì)。德國早期浪漫主義代表弗里德里?!な┤R格爾(Friedrich Schlegel,1772-1829)主張,與男性相比,女性是更加接近大自然的存在。她們的歷史,不僅僅是一部女性的歷史,而且描繪出了人類本性的歷史。只有女性具有真正的感覺,男性則相對匱乏,因為他們沒有相應適宜的器官。一方面,施萊格爾倡導女性應當獨立自主,盡可能地發(fā)揮自己的長處;另一方面,其認為,正因為女性被束縛在家庭內(nèi)部,鮮有機會參與到社會公共生活中去,反而可以因此較少受到社會因素的玷染,從而保留更多人類本質(zhì)的自然性。
二、女性—詩與藝術的化身
浪漫主義者蔑視現(xiàn)實世界里的傳統(tǒng)規(guī)則與秩序,注重人的內(nèi)心世界?!袄寺髁x以其與古典文學相對應的藝術主張,以對人的主觀情感的推崇、用詩美化世界的藝術理想以及與此相應的藝術實踐,成為德國文學史上一個重要的文學流派。”①浪漫主義者向往詩化和浪漫化的世界。對此,諾瓦利斯(1772-1801)作了如下表述:“世界必須浪漫化。只有這樣,人們才能再次找到本源的意義。浪漫化并不是別的什么,而是質(zhì)的乘方。在浪漫化的過程中,低級的自我可以與更完美的自我等同起來。[...] 普通的事物被賦予崇高的意義,平凡的事物被披上神秘的面紗,熟知的事物被給予未知的尊嚴,有限的事物被贈以無限的光芒,這就是浪漫化?!雹凇袄寺钡韧凇霸娀?。女性被視為浪漫主義詩化的化身。因為其自身最獨特的本質(zhì)就是詩歌,對詩歌有著重要的意義。在早期浪漫主義者看來,女性是詩歌和藝術的靈感來源,沒有女性,詩歌也將不存在。浪漫主義者創(chuàng)造出了富有浪漫主義的詩學理論,他們在女性身上看到了其實現(xiàn)的可能。
三、兩性同體
從歷史上來看,早期浪漫主義兩性同體的思想有兩個來源:柏拉圖的遠古神話和猶太教的創(chuàng)世故事。③傳說中,人最初是有三種性別的:男性,女性,男女雙性。只有男女同體,才被視為完美的人,他們共同成長,面部朝著不同的方向生長,擁有著非凡的力量。神看到了他們身上所蘊含的這種神奇力量,唯恐隨著男女同體的力量日益增強,自己手中的權利會被搶去。于是,就將男女雙性的人類一分為二,至此男女雙性的性別消失,只留下了男、女兩個性別。由于男女本是同體的,所以被分為兩部分的男女,會不斷尋覓屬于自己的另一半,直至找到他們最原始的整體性。
早期浪漫主義繼承并發(fā)展了這種兩性同體說,宣揚只有通過兩性同體,才能實現(xiàn)完美的人類,達到真正的統(tǒng)一的和諧。施萊格爾認為,溫柔的男性和獨立的女性才是最完美的④,兩性必須不斷相互靠近,融合成為更高等級的、合乎道義的存在。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消除兩性之間的矛盾和沖突。雖然兩性同體在我們看來是一種空想,但他對以男性為主導的社會結構模式產(chǎn)生了一定的沖擊,肯定了女性所具有的獨特魅力和影響。
四、“移情”原則
提及早期浪漫主義女性思想,有一項原則不能被忽略,那就是“移情”原則。在浪漫主義時代到來之前,女性被局限在家庭內(nèi)部事務方面,在以男性為主導的社會模式中扮演著妻子,母親與家庭主婦的角色,充當著時代的犧牲品,對社會關系所知甚少,幾乎沒有機會參與到社會公共生活的管理之中。直至浪漫主義的出現(xiàn),女性的地位才獲得了重新的認知。浪漫主義者意識到,將女性僅僅歸為提供服務的客體,是多么荒謬的錯誤。他們在女性身上進行了發(fā)掘,并獲得了全新的認識。
浪漫主義的“移情”原則意味著,男性不再只從自己的立場出發(fā)考慮問題,而是開始嘗試著從女性的角度看待事物。他們不再僅僅將女性視為妻子和家庭助手,而是把她看作是與自己能力相當?shù)恼嬲陌閭H,渴望和她攜手并肩,共同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女性在男性的世界里,由被談論的客體轉變成了與之一起談笑風生的主體。在浪漫主義者看來,男性與女性都要致力于自我的實現(xiàn)與發(fā)展,二者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女性不再被認為是為了男性而存在的存在,而是為了其自身的發(fā)展,在本質(zhì)上與男性處于平等的地位。
五、小結
早期浪漫主義女性思想最早是由男性提出來的,帶有不同程度的空想性,現(xiàn)實生活中的女性幾乎無法實現(xiàn)他們的幻想。并且他們的女性思想具有局限性,比如,施萊格爾認為,女性與男性的平等只體現(xiàn)在藝術與哲學方面,女性不應該參與到社會公共生活的管理與決策中。盡管如此,早期浪漫主義者的浪漫主義女性思想對女性的自我發(fā)展與實現(xiàn)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為女性的解放作出了重要貢獻。
注釋:
①姜愛紅,痛苦的追尋—評德國浪漫主義詩人約瑟夫·封·艾辛多爾夫及其詩歌 [J].《北京大學學報》,2009(第46卷,第4期):102.
②Eckart 1979, S.79.
③Kurt 1985, S.45.
④Winfried: Friedrich Schlegel. Theorie der Weiblichkeit. Hrsg. 1983, S.188.
參考文獻:
[1]姜愛紅.痛苦的追尋—評德國浪漫主義詩人約瑟夫·封·艾辛多爾夫及其詩歌[J].北京大學學報,2009(46),4:102.
[2]Kle?mann,Eckart: Die deutsche Romantik.K?ln:DuMont Buchverlag,1979.
[3]Lüthi Kurt:Feminismus und Romantik: Sprache, Gesellschaft, Symbole, Religion. B?hlau: Wien K?ln Graz,1985.
[4]Menninghaus, Winfried: Friedrich Schlegel. Theorie der Weiblichkeit. Hrsg. Und mit einem Nachwort versehen von Winfred Menninghaus. Frankfurt am Main:Insel Verlag, 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