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蓉蓉
兒時生長在陜北一個礦區(qū),生活條件相對本地人來說要好得多,蔬菜和水果并不缺,但母親做的本地風味小吃仍是最受我們歡迎的。米酒的醇香,油糕的酥甜,“燕燕”的麥香,粽子的粘甜,還有蕎面合子、洋芋擦擦、雞絲雜面等,至今還時常把我的心占得滿滿的。
油糕
那時,油糕總是要到過年時才做,因為父母平時工作很忙。所以,在過年前就要提前將泡好的金黃色的軟谷米或九谷米在碾子上碾成粗粉。全礦只有一個碾子,因此在年前的一個星期就要排隊。
排隊的往往都是小孩子,每人手拿一個有自己做好標記的玉米桿,立在墻根邊上排著,然后跑到別處去玩耍??纯磁诺阶约杭业臅r候,就回去將家里大人叫來,帶著自家的谷米推碾子開始碾。
到了晚上,母親將碾好的糕面上籠蒸熟,然后取出,加溫水揉合成團,加點白糖,由于粘手要抹上油,搓成長約50公分、寬約10公分的幾條面段。一部分切成小片,經(jīng)油炸后做成油糕;另一部分用來包成豆包和蔬菜包,過一下油鍋,放在平時當零食吃;還有一部分留下做米酒用。
我總是等不到油糕涼下來,剛一出鍋拿上就吃,也顧不得燙嘴。金黃色的油糕味香細膩,綿軟適口,放很久也不變色不變質(zhì)。吃時蘸些白糖,喝著粉湯,吃完回味無窮,比現(xiàn)在的糯米年糕要好吃得多。
米酒
提起現(xiàn)在的黃桂稠酒,母親總是搖頭,說不如我們家鄉(xiāng)的米酒好喝。也是啊,許多年都沒有喝過了,但那股濃濃的醇香仍然縈繞在心頭。每次與母親說起這個話題,總是眉飛色舞,津津樂道。
那時,還在夏天時,母親就將碾好的一碗谷子粗粒用翠綠的南瓜葉子包好,放在窯洞最高的窗臺上,這就是用來做米酒用的酒曲。經(jīng)過一個炎熱的夏天,酒曲就發(fā)酵成一個硬塊。到了冬天快過年時,母親便將酒曲外包的南瓜葉子打開,這時可以看到一個呈現(xiàn)出五顏六色的四四方方的長方體,上面還有南瓜葉的細紋,非常好看。
母親將蒸好的軟米面和些水,再將酒曲用刀背搗成塊,放在碾子上碾成粉末狀,和糕面非常用力地揉在一起。然后放在一個小瓦罐里蓋上蓋子,外面再用一個小棉被裹住。等到過年前一天,打開蓋子,滿屋子酒的醇香,簡直能將人醉倒。喝時用勺子挖上一塊,兌些水,再放些白糖,放在火上燒開就可以喝了。米酒不但味香,酸甜可口,而且營養(yǎng)豐富,有益健康。
“燕燕”
陜北的清明節(jié)是一定要捏“燕燕”的,有些地方叫花饃。“燕燕”象征著人們對故人的懷念,寄托著人們對美好事物的熱愛和憧憬。
還在清明節(jié)的前兩天,母親就將用來捏“燕燕”的面發(fā)好。到了晚上吃過飯,一家人便圍在小方桌邊開始捏“燕燕”。捏“燕燕”時所有的家庭成員都可以參與,無論捏的丑陋無比還是面目猙獰,都沒有人嫌棄。
父親先將所有的用具準備好,包括干凈的刀子、剪子、小梳子、花椒、大茴,還有用來點紅的顏料。我總是搶著與父親一起準備,將花椒和大茴里面的小圓籽一個一個剝出來,放在一個小碗里,等各種“燕燕”捏好后用做小動物們的眼睛。
父親的手就像會變戲法一樣,一會兒捏出一只憨態(tài)可掬的小豬,一會兒又變出一只威武的大老虎來,還有壯碩的大象、頑皮的猴子、靈巧的松鼠和驕傲的公雞,形態(tài)各異,惟妙惟肖。哥哥遺傳了父親的繪畫天分,也能捏出許多美麗的小動物。母親則會做出一些各色的小花饅頭。只有我和姐姐不大會捏,只能做一兩只肥肥的大蟲子和細細長長的小蛇。我最大的興趣就是給小動物們安裝眼睛,使它們看起來更加栩栩如生?;ń纷研?,就分配給小老鼠之類形體小又機靈的小家伙,老虎、大象則用大茴籽。都做好后,就給一些小動物畫上顏色,看起來仿佛披著彩色的羽毛,馬上就會振翅高飛。
做好滿滿的幾蓋子“燕燕”,母親便將大鍋的水燒開,像蒸饃一樣將“燕燕”放進去。20分鐘后揭鍋蓋,一股麥香味撲面而來。小動物們像是突然長大了,一個個胖胖的形狀,憨態(tài)可掬。我總是拿在手里欣賞好長時間都舍不得吃。說來也奇怪,經(jīng)過手捏的“燕燕”既筋道又松軟,比平時的饅頭要好吃得多。
人到中年,許許多多的記憶已經(jīng)淡忘,唯有故鄉(xiāng)的山山水水和純樸的父老鄉(xiāng)親,以及那彌漫著清香的鄉(xiāng)味,會伴隨著我的生活,直到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