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Jeremy
扭擺Disco,回到時尚潮流的起點70后:Disco文化
文 /Jeremy
“Disco”一詞來自法文的discothèque,原意是指“供人跳舞的舞廳”,來源于美國黑人民間舞蹈和爵士舞。它是上世紀70年代初興起的一種流行舞曲,音樂比較簡單,具有強勁的節(jié)拍和強烈的動感。Disco傳入美國后,最初只是在紐約的一些黑人俱樂部里流傳,在1970年代初期逐漸發(fā)展成具有全國影響的一種音樂形式,并于中期以后風(fēng)靡世界。隨后,張國榮的一曲《Monica》風(fēng)靡香港,迪斯科舞曲開始在中國流行。從音樂上看,Disco一般以4/4拍為主,具有強勁的節(jié)拍,并且每一拍都很突出;速度大約在每分鐘120拍左右;結(jié)構(gòu)短小,歌詞簡單,有很多段落的重復(fù)。正是這些元素聚集在一起,讓70后為之瘋狂燃燒。
有些人認為Disco的時代在1970年代早期(1971年到1973年之間)已經(jīng)拉開序幕。但是關(guān)于這個時間點的斷定其實要取決于你如何定義Disco。的確,Disco舞廳在那個時代就開始成立了,俱樂部內(nèi)開始播放已經(jīng)灌錄好的唱片。在這些俱樂部中,DJ 們將唱片放在轉(zhuǎn)盤上,以電臺播放的形式,帶領(lǐng)觀眾群進入到自己制造的音樂氛圍中。
而另外有一些人認為Disco的時代要更晚一些,大概要到1970年1970代中期。因為在這個時期,才能聽到大量的Disco之聲的井噴。Gloria oria Gaynor的《Never can say goodbye》是最早的Disco大熱金曲,這首歌奪得單曲榜冠軍寶座時已經(jīng)是1974年。974
但無論如何,這種新音樂基因的最大特點在于Disco能夠讓人隨之起舞,變得快樂起來。不論是在舞池中還是其他任何地方,它都能夠讓大家躍動起來,并且產(chǎn)生很多樂趣。它煽動性的節(jié)拍似乎有催眠的效果,讓人情不自禁地隨之起舞,至少也能讓你隨著節(jié)拍跺起腳來。
在那個信息傳播十分封閉的年代,電影成為了Disco傳播的重要途徑,有一套著名的影片系列不得不提,那就是《星球大戰(zhàn)》三部曲。在其中,Disco音樂人Meco的不少作品都可以聽到,Meco也為《超人》錄制過特定的Disco版本。除此之外,還可以在很多卡通片中找到它的影子,比如《唐老鴨》和《超人》的電影版本中都使用過Disco單曲。
所謂喇叭褲,是因褲子形似喇叭而得名。一位老人曾這樣形容它:“低腰短襠,緊裹屁股;褲腿上窄下寬,褲長一般蓋住鞋跟,走起路來,兼有掃地的功能?!钡谝慌┥侠妊澋娜耍诶先藗兊难劾?,無疑就是“男流氓”和“女流氓”。老師拿著剪刀在校門口剪學(xué)生褲腿的,并非個別。
Disco傳入中國以后,普及速度之快簡直令人乍舌——伴隨著強烈的音樂節(jié)奏,無數(shù)年輕人的身體扭擺著各式各樣的舞姿,在樂聲中肆意揮灑著自己的青春。跳Disco,服裝雖無須過分講究,然而在眩目的七彩光影里瘋狂勁舞的年輕人不約而同地有著相似的打扮:他們留著像干絲面一樣的披肩發(fā),穿緊身的白色襯衫,做舊的須邊牛仔褲,在周身裝飾著各種各樣的閃光片、金屬環(huán)等,營造出一種驚心動魄的激烈氛圍。
那時候,最時尚的青年一般都是穿著喇叭褲,披著長發(fā),再戴副蛤蟆鏡,不過這副形象幾乎就代表了“不三不四”。盡管備受指責(zé),但它卻打破了之前中國服裝的“統(tǒng)一制”,讓喇叭褲的追捧者們在人群里凸顯出來。
盡管喇叭褲作為日常著裝其實有著致命的缺陷——對身材要求極高,不但沒有襯托較細的小腿廓形,反而過度強調(diào)大腿,一般身材的女性穿著幾乎都會變成大象腿。但在Disco時代不穿上一條喇叭褲簡直都不好意思出去見人。
喇叭褲據(jù)說是西方水手的發(fā)明。水手在甲板工作,因海水易濺進靴筒,所以想了這個改變褲腳形狀的辦法,寬大褲腳罩住靴筒,以免水花濺入。1960年成為美國的時尚風(fēng)向標,后來“貓王”把喇叭褲推向了時尚巔峰,隨后流傳到日本和港臺。隨著日本和港臺電影在中國內(nèi)地的流行,喇叭褲也隨之風(fēng)靡大陸。
作為上世紀70年代的流行圣品,喇叭褲在今年再次流行了起來。許多人紛紛翻出了自家衣柜壓箱底的那一條喇叭褲,展示著嬉皮士的自由、不羈,還有都市人的時髦與摩登。
經(jīng)典回顧
Brother Louie——Modern Talking
Gimme! Gimme! Gimme!——ABBA
I Find The Way——Roger Meno
Colder Than Ice——Grant Miller
Cha Cha Cha——Finzy Kontini
Say You'll Never——Lian Ro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