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4歲的重慶小伙王浩(化名)因患尿毒癥在網(wǎng)上募捐了8萬多元。幾個月后,他全款買了一輛10多萬元的SUV。2016年9月22日,媒體曝光此事后,王浩買車的舉動立即引發(fā)網(wǎng)友質(zhì)疑:“不是沒錢治病嗎,怎么有錢買車了?”對此,王浩回應稱,自己確實患有尿毒癥也買了車,買車是準備跑滴滴來賺錢治病,并聲稱買車的錢是向親戚借的。不過,對于這種解釋,有的網(wǎng)友并不買賬,認為其有騙捐傾向,不該夸大家庭困難情況。當然也有不少網(wǎng)友對其表示肯定,認為這是一種自強的表現(xiàn),人們之所以產(chǎn)生誤解,歸根結(jié)底是公眾對公益慈善受助透明與監(jiān)督的焦慮。
募捐不違規(guī),購車無不妥
募捐8萬多元治病,卻花10萬多元買車,這位尿毒癥患者的行為的確會讓人起疑。但王浩買車是準備跑滴滴來賺錢治病,這樣的理由也能讓人接受。首先,尿毒癥是一種復雜的病癥,需要經(jīng)歷長期系統(tǒng)的治療,而且花費巨大,可以說,這是一種可能因病致貧或者返貧的病癥。王浩身患尿毒癥,每周要透析3次,每次透析都要800多元,一個月就是萬元左右。如此巨大的花費,無疑是其難以承受的,這也是王浩發(fā)起社會募捐的原因所在。
除了前期治療,后期花費還會更多,8萬元捐款是杯水車薪,而且尿毒癥患者一般不能從事重體力勞動,很難找到合適的工作。正是出于這樣的設想,王浩才購買車輛用于跑滴滴掙錢。雖然身患重病,卻沒有坐以待斃,而是積極想辦法,堅強面對生活,這種行為難道不值得肯定和鼓勵嗎?這種行為不是自立自強是什么?但自立自強也是需要資本的。
其次,募捐8萬元治病卻花10萬元購車,表面看似矛盾,卻并不違規(guī)。一方面,慈善法并沒有具體規(guī)定個人救助行為,這種網(wǎng)上眾籌屬于類似于民法上的請求贈與的邀約,沒有違反慈善法相關規(guī)定,更何況王浩一事發(fā)生在慈善法實施之前,因此其募捐行為無可置疑。另一方面,王浩也解釋了他的購車款是“向親戚借的”,并非挪用募捐的治療費,而且也沒有證據(jù)證明其挪用了捐款購車。因此,對其買車跑滴滴無須指責。其買車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生活問題的現(xiàn)實需要,并非為了揮霍享受和攀比炫耀,這樣的初衷有何不可?
“自強”不是挪用捐款的理由
對于治療過程很長而費用居高不下的尿毒癥患者來說,臨時的網(wǎng)絡求助獲得的捐助,只能解決燃眉之急,而無以做到細水長流。若能有一種穩(wěn)定的收入來源而做到“自食其力”,實為最優(yōu)選擇。因而,購置汽車用于跑滴滴來賺錢治病,在初衷中上并無不可。然而,在善款使用不透明的大背景下,如此做的風險在于,其始終難以擺脫捐款被挪用的質(zhì)疑,也使得當事人處于騙捐的輿論風口。
明確告之募捐的意圖并確保用途的唯一性,是避免善款被挪用和被侵占的重要保障。正是因為有患尿毒癥而需要幫助這個理由,大家才會紛紛伸出援手。假若求助者的求助理由是“購車賺錢”,恐怕愿意向其捐款者就會寥寥無幾。而此事之所以引發(fā)爭議,源于部分網(wǎng)友對“購車賺錢治病”給予了道德放行。然而,這樣的道德原諒,卻是對底線原則的踐踏,也是對慈善秩序的無意識傷害。各種例外越多,那么所存在的不確定性也就越多,造成規(guī)則失靈和秩序失范的可能性則越大。
《慈善法》規(guī)定,禁止沒有公開募捐資格的個人和組織公開募捐,但不禁止個人求助,這其實是給個人求助提供了法律窗口,也給民間自為創(chuàng)造了條件。然而立法的善意,需要用實際行動來保護,尤其需要通過對最基本的規(guī)則恪守,來構建起可供監(jiān)督、可以矯正并具有透明性的個人求助和民間捐贈事業(yè)。若是任由一邊募捐,一邊又花錢購車,讓騙捐還是自強無法厘清,由此造成慈善形象的損害和公眾信任的喪失,那么“見扶不扶”的冷漠與麻木,必然會成為社會公益的難承之重。
課堂內(nèi)外·創(chuàng)新作文高中版2016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