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曉莉
【摘要】語文教師能在教學時準確選取切入點,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思維活動,引起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興趣,往往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教學中選取切入點的角度和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標題切入,問題切入,情境切入,人物關系切入,新舊知識聯(lián)系切入。
【關鍵詞】語文課堂;教學選取;切入點角度和方式探析
【中圖分類號】G63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語文教學,能否取得學生樂學、易學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對課文內(nèi)容的把握和實施教學的技巧。如果教師能在教學時準確選取切入點,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思維活動,引起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興趣,往往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切入點是課文的開講點、突破口,它并不固定在某一處,而在于教師的藝術選取。選擇好了切入點,才能起到提綱挈領、帶動全篇的作用。那么,切入點在哪里?怎樣才能選擇好切入點?現(xiàn)結合我的教學實際,談談選取切入點的角度和方式。
一、標題切入
標題往往是文章的眼睛,常常蘊含著全文的中心。通過分析標題,可以把文章的內(nèi)容提挈起來,通過標題引申到挖掘文章內(nèi)容的深度上。例如教學《最后一課》,師生可以共同分析標題結構:它是由中心詞“一課”和修飾詞“最后”組成的偏正結構,去掉修飾成分,保留主要成分,就是“一課”,那么“一課”是怎樣的一課呢?這樣就強化了標題中的關鍵詞“最后”,雖然只是修飾作用,但卻規(guī)定了它的性質(zhì)。這“最后”的一堂法語課,是怎樣的一堂法語課呢?表現(xiàn)了主人公小弗郎士和韓麥爾先生怎樣的情感呢?通過對標題的切入分析,就能引發(fā)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思考。
二、問題切入
課堂提問是教學中不可或缺的形式,精彩的提問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平庸的提問卻使課堂死氣沉沉。這就需要教師對所提的問題進行巧妙設計,在理解文章的關鍵處,在對學生的思維有統(tǒng)領作用、“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地方設計,方能顯示出設計的精彩。例如講授杜甫的《旅夜書懷》時,可抓住關鍵性的語句“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來設計問題:“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一句詩人想要表達的本意又是什么呢?作者流露出了什么樣的情感?通過對這個問題的研討,自然引出對詩人所抒發(fā)的漂泊無依的孤獨、寂寞、傷感之情,以及觸動詩人產(chǎn)生這種情感的景的思考,從而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本詩寓情于景,將壯闊的景色和凄冷的情懷相結合的藝術特色??梢哉f,這個句子是理解全文的關鍵句,這個問題,也帶動了對整篇文章的學習。
三、情境切入
選入語文教材的許多作品,都寄托著作者深切的人生感悟,包含著作者豐富的情感體驗,教師在教學中要把這種人生感悟和情感體驗滲透給學生,就要為學生營造有利于把握文章內(nèi)容和感情的情境氛圍。例如學習胡適《我的母親》時,怎樣切入才能使學生更好地把握作者對母親的情感呢?我用這樣的設計營造了情境氛圍:“1.播放歌曲《燭光里的媽媽》。2.教師引導:歌曲是如何歌頌母親的?你還知道哪些抒寫、歌頌母親的作品?用一句話解讀作品的主要內(nèi)容或者思想感情。3.學生口頭交流。4.教師引導:母親是我們?nèi)松牡谝晃焕蠋煛N覀儜摳屑に?。今天我們一起學習胡適的《我的母親》,了解他的母親是一位怎樣的母親,作者對母親感情怎樣?!睂W生在教師營造的氛圍中,直接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縮短了讀者與作者之間的時代差距,情感距離。
四、人物關系切入
語文課文中,充滿著人文色彩的文章不在少數(shù),文章中人物之間總有一定的關系,教師要準確把握這種關系,使學生直接深入到文章的內(nèi)容中去。例如教學曹禺的《雷雨》時,我從周樸園、魯侍萍、魯大海、周萍、周沖、魯四鳳、繁漪之間是什么樣的關系入手,探究不同人物之間的沖突,讓學生從人物之間的沖突分析中感知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點和作品所反映的思想內(nèi)容。這樣既指導學生掌握了戲劇欣賞的方法,又激發(fā)了他們探究問題的興趣。
五、新舊知識聯(lián)系切入
語文課文不僅形式靈活,而且內(nèi)容豐富。相同的人物,在不同體裁的文章中,表現(xiàn)的內(nèi)容千差萬別。教師要善于從舊知識出發(fā),幫助學生探究新舊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例如教學蘇軾的《赤壁賦》時,我這樣講解:“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過著近乎流放的生活。政治上的失意,使他放浪山水,在山水間尋求精神的慰藉和解脫。政治上的不幸卻成了文學上的大幸,四年的黃州生涯,他創(chuàng)作了著名的豪放派代表詞作《念奴嬌·赤壁懷古》和散文代表作《前赤壁賦》《后赤壁賦》等。我們前面學過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是一首懷古詞,詞人由赤壁雄渾壯闊的景象,懷想赤壁之戰(zhàn)周瑜豪放瀟灑的風度,最后以自身深沉的感慨作結,余味無窮。其中詞人‘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的人生感嘆所體現(xiàn)出的人生態(tài)度在散文《赤壁賦》中能同樣感受到嗎?”通過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使學生產(chǎn)生對新知識的疑惑和學習的愿望,對于理解詩歌的主旨起到了很好的鋪墊作用。
總之,選取切入點,只要角度適宜,往往能帶動對全文的學習。選擇何種角度切入,都必須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根據(jù)課文的特點、教學目標、重點難點加以確定,一篇課文的切入點、突破口并不是唯一的,只要適合教學,適合學生理解,才能稱得上是最佳的切入點。
參考文獻
[1].陳海 ?閱讀教學中切入點的選擇和運用[J].語文教學與研究, 2011(19).
[2]. 賴凱濤 ?找準切入點,依情景換角度提問——中學語文課堂教學提問藝術新探[J].中學教學參考, 2011(13).
(編輯:李艷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