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為民
【摘要】詩歌教學一直是高中教學中的重點之一,同時又是考試的難點,得分率一直居低不上。如何區(qū)別詩歌類型,如何抓住詩歌內(nèi)在的邏輯,成為教學和考試共同關注的焦點。本文以一道模擬題為例,著重探討詩歌“起、承、轉(zhuǎn)、合”結構性要素,希望在教學和答題中起到有益的探索。
【關鍵詞】詩歌 ? 結構 ? 圓融
【中圖分類號】G63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考題回放:
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21—22題(7分)
奉使行高郵①道中(之一)
黨懷英②(金)
野云來無際,風檣岸轉(zhuǎn)迷。
潮吞淮澤小,云抱楚天低。
蹚跲③船鳴浪,聯(lián)翩路牽泥。
林鳥亦驚起,夜半傍人啼。
注:①高郵:今屬江蘇,南宋時為淮南東路高郵軍治所,隔楚州與金朝的山東東路、山東西路相望。②黨懷英:金代文學家,官至翰林學士承旨。③蹚跲:擬聲詞,船行進過程中發(fā)出的聲音。
21.據(jù)《歸潛志》卷八記載,黨懷英曾向趙秉文傳授詩法說:“律詩最難工,須要工巧周圓?!笔茁?lián)與尾聯(lián) ,兩詞遙相呼應,形成首尾圓合的嚴謹格局,體現(xiàn)了作者在結構上的匠心獨運。(2分)
22.略(5分)
此題的參考答案是“轉(zhuǎn)迷”與“夜半”,學生在此題的作答上失分很多,即使是一線的教師對于這個答案也無法自圓其說,而參考答案除了提供以上兩個詞外,再無更進一步的說明。筆者對于這個問題久久不能釋懷,多方請教,始終無果。
但是從作者黨懷英“律詩最難工,須要工巧周圓”以及擬題者“形成首尾圓合的嚴謹格局,體現(xiàn)了作者在結構上的匠心獨運”這兩句話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此題的目的是在考古詩的結構,而中國古詩在結構上最為人所稱道的,便是它的完整性了。南朝蕭齊詩人謝朓一句“好詩圓美流轉(zhuǎn)如彈丸”便是對完整性的最好注解了。而這種完整性,便是佛家口中常說之“圓融”。
圓融一詞,最早為天臺宗所常用,禪宗、真言、凈土等諸宗著述中,也常見到圓融之說?!皥A者周遍之義,融者融通融和之義,若就分別妄執(zhí)之見言之,則萬差之諸法盡事事差別,就諸法本具之理性言之,則事理之萬法遍為融通無礙,無二無別,猶如水波,謂為圓融。曰煩惱即菩提,曰生死即涅槃,曰眾生即本覺,曰娑婆即寂光,皆是圓融之理趣也?!币簿褪钦f,圓融是將對立的因素置于某一個統(tǒng)一體中,在協(xié)調(diào)二者的關系前提下,使其始終保持周而復始的運行特點。這又讓我想到了儒家的“中庸”精神,亦即中華民族幾千年一直不斷追尋和實踐的“和”之精神??鬃佑醒裕骸岸Y之用,和為貴”,“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是孔子心中最高的道德境界。
由此可見,無論是佛家追求“天人合一”的自然倫理,還是儒家踐行的“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的道德倫理,都不約而同地指向萬物的和諧。浸潤在儒釋道氛圍中的古代藝術家們,在進行他們的藝術創(chuàng)作時,又怎么逃得過“圓融”“和合”的“束縛”呢!
再回到考題中的詩歌,既然擬題者的目的是考查學生對這首詩歌結構的把握,亦即了解這首詩歌“圓融”之特點,那么“轉(zhuǎn)迷”與“夜半”又是怎么體現(xiàn)的呢?
黨懷英由水路南下,傍晚時分,狂風忽起,烏云(野云)四合,所乘船只頓失航向,這是詩歌的“起”;“承”開頭而來,中間兩聯(lián)描寫風大雨急、江浪滔天之景,似乎蘊含著當時作為一個金人,踏上南宋國土時的驕傲與凌人盛氣,第六句明顯可以讀出作者已經(jīng)棄船上岸,遭遇道路泥濘的情景,這是詩歌“轉(zhuǎn)”之所在;尾聯(lián)寫道“林鳥亦驚起,夜半傍人啼”,正是作者一干人等的上岸,才驚起林中之鳥,半夜啼鳴。尾聯(lián)的“合”,在于它將詩人從“黃昏遇雨、船失航道”到“尋津登岸、夜半驚鳥”這一夜的經(jīng)歷完整地為讀者呈現(xiàn)出來了??梢赃@么說,“轉(zhuǎn)迷”與“夜半”實際上體現(xiàn)出這首詩歌在時間上的完整與圓融,這樣的圓美使得詩歌結構上呈現(xiàn)出工巧周圓的特點,作者匠心可見一斑。
其實,中國古代詩人,用時間的圓融性完成詩歌嚴謹布局的并不少見,比如《詩經(jīng)·秦風·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重章復沓,是詩經(jīng)最鮮明的特點之一。但詩歌并不呆滯,在反復吟詠、整齊劃一的結構中又極具變化。首章“白露為霜”意為露水凝結成霜,在秋季(蒹葭蒼蒼),這樣的現(xiàn)象應該出現(xiàn)在深夜;第二章中“白露未晞”,說明霜開始融化,并開始蒸發(fā),時間當在凌晨;末章“白露未已”,意思是白露沒有完全蒸發(fā),說明已經(jīng)是晨曦漸明的早晨了。由此,詩歌的時序由深夜而至早晨,形成了完滿的“一夜”,抒情主人公的悵惘情緒也在時間的推移中被極致化了。
又如唐代詩人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從明月初升,到月到中天,直至月落夜盡,整首詩在“月升——月落”的變化中完成了詩歌的流轉(zhuǎn)圓融,詩人情感的抒發(fā)因為時間的有序而變得更加的流暢。
自此,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本文開頭所引模擬題的參考答案,看似讓學生與老師摸不著頭腦,無法自圓其說,考查的要點實為古典詩歌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特點之一。在其周圓的時間結構中,一方面抒發(fā)了作者作為一個金人的傲氣,同時也兼有經(jīng)歷了一夜風雨,安全上岸的慶幸。客觀上講,題目是好題目,不過作為詩歌鑒賞的第一小題,筆者認為難度偏大,較之第二題的表現(xiàn)手法和情感的鑒賞,失分在所難免,從批改的實際情況看,區(qū)分度也不大。
當然,在探究該題的過程中,除了發(fā)現(xiàn)古典詩歌在“時間”上的“圓美流轉(zhuǎn)如彈丸”外,其實詩歌本身的結構回環(huán),詩歌情、景、理內(nèi)在的高度融合,都是詩歌結構圓融性的完美體現(xiàn)。古典詩歌之所以有這樣的藝術創(chuàng)作實踐,從根源上講,還是與華夏民族自古以來追求天人合一、社會政治安定密不可分的。所以,也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藝術創(chuàng)作的特點,根本上還是取決于民族心理的深層追求。
(編輯:李艷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