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濤
摘 要:教育是國家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基石,而教師則承載著教育的重任。目前,由于現(xiàn)實存在的一些教育弊端和教育束縛,已經(jīng)使得很多教師在對學生的教育上走入了誤區(qū),這一現(xiàn)狀急需改變。
關鍵詞:教育 愛 責任心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很多教育界的優(yōu)秀學者和教育家都對此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和研究。盧梭曾經(jīng)提出:“教育就是生長,生長就是目的,在生長之外別無目的”的論點,而西塞羅則認為:“教育的目的就是讓學生擺脫現(xiàn)實的奴設,而非適應現(xiàn)實”??死锵<{穆則認為:“教育的意義是培養(yǎng)人類的智慧,并以此來找尋問題的答案,并從中發(fā)現(xiàn)那些是真實而正確的事物。雖然,他們對于教育的目的都有著自己的不同見解,但是,有一點是大致相同的,那就是在教育中人是教育的目的,教育是為了人的成長與智慧,而不僅僅是學習的工具。然而,在實際中,教育更多的是對于學生知識的培訓,是權威式樣的被動接受教育,是對學生強制性的紀律要求,而往往忽略了對學生 “做人”的點撥。在現(xiàn)行的教育體制下,學生成績的好壞、是否聽老師的話,是否是個乖孩子成為了對其評價好壞的重要標準。在這里,教育的目的是知識的記憶,而學生則成為了教育的工具,老師對學生的“愛”是建立在學習和傳授知識的基礎上,對學生學習的輔導和鞭策,對學生紀律的強制性要求,對學生學習狀況的關心和對升學率的關注成為了老師在教育中對學生最大的“愛”。其實,一個教師是否真正的關愛自己的學生,不是以這些來衡量的,而是取決于三個方面:一是,教師本身的思想品德和文化素質(zhì)以及個人魅力;二是,教師是否把學生看作是教育的目的而不是教育的工具;三是,教師是否能做到根據(jù)學生的特長、個體差異和興趣點來培養(yǎng)學生。[1]
筆者認為學生是教育的目的,而不是教育的工具。相反,學校是教育學生實現(xiàn)這個目的的工具,而教師則是這個工具的載體。我國現(xiàn)在的教育制度使得教師在“教”的方面下足了功夫,但是在“育”的方面卻先天不足。教育的目的是要培養(yǎng)學生具有獨立思考能力、思辨與批判的能力、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完善的人格以及具有創(chuàng)造性、人道主義和責任心的個體。而想要實現(xiàn)這樣的教育目的,就必須依靠教育工具的載體——教師。俗語說的好:“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的思想、道德品質(zhì)、個人言行等對于學生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的一舉一動都會引起學生的關注。由此可見,教師教育學生的首要目的不是知識,而是學生完善的人格、個性、獨立思考的能力和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一句話,教師通過教育塑造的是學生的靈魂,而沒有靈魂的教育是無法稱之為真正教育的。而要達到這一至高的目的,就必須要有一種溝通教師和學生之間心靈橋梁的媒介,而這個媒介便是——以責任心為基礎的愛。[2]
一、教師對學生的愛之蘊涵
這個愛是對學生的愛,是發(fā)自教師內(nèi)心的愛,他不是外化的,而是一種內(nèi)化的愛?!皭邸笔且环N“給予”,是自我對于他人的一種無私的付出,并絲毫不期待任何等值的交換。正如裴斯泰洛齊所做的精辟論述:“如果要使情感與理想保持和諧,愛是所有其他感情均應從屬的核心力量”。如果在我們的教育之中,我們的教師能去用自己的愛心營造一種充滿著對學生的關愛和真情的氛圍,那么,教育才能算是有了真正意義上的保障。然而,在真正的教育之中,但凡缺乏真正關愛之處,不論教師個人有著怎樣的智慧或是品格,都無法真正使之充分而自由的發(fā)展。正因為如此,真正的教育既不能建立在對于學生的輕視和冷漠之上,也無法建立在對于學生的懲戒和處罰之上,它只能建立在對于學生的尊重、寬容、信任和關愛的基礎之上。它是教師與學生之間心靈的溝通和感情的共鳴,是教師對學生的關愛和無私的付出,讓青少年學生在愛與歡樂的教育環(huán)境中沐浴著人性的光輝并健康的成長,是教育應該也必須要實現(xiàn)的
目的。[3~5]
二、教師對學生的愛之全局
教師對于學生的愛并不能僅僅局限于對于學生的學習成績和生活的關心上,而是需要從學生的成長狀況、思想發(fā)展、性格完善、身體健康以及學生自身的獨立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上等多方面去關愛他。在只重視學生成績的好壞,而不重視學生整體文化素養(yǎng)、思想品德和人性完善的教育體制中,教師要想做到對于學生成長的全面關愛是非常困難的,也正是因為這個困難的巨大,才使得克服并戰(zhàn)勝這一困難變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而想要做到這一點就不得不談到教師這個職業(yè)的責任感。責任是一種應盡的義務和一種自己應做的分內(nèi)之事,同時責任也是自己應該負有的一種擔當。責任之中包含著很多,如工作之中有崗位責任,人性之中有養(yǎng)育責任,社會之中有社會責任,行業(yè)之中有職業(yè)責任等等。馬克思曾經(jīng)說過:“作為確定的人,現(xiàn)實的人,你就有規(guī)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務,至于你是否意識到這一點,那是無所謂的?!倍鳛槲覀兘逃w制中的載體——教師,自然也有屬于他們義不容辭的巨大責任,這個責任就是教書育人,教師不僅要讓學生習得基礎的知識,而且還要培育學生完善的人性品格和樹立健康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等等,“教”與“育”二者是相輔相成,不可缺一的,少了任何一個成分則不成為真正的教育。所以,教師這一教書育人的職業(yè)所具有的神圣感使得教師的責任感在某種意義上變的尤為重要,如果,一位教師沒有強烈的職業(yè)責任感,沒有感悟到教師這一塑造“人類靈魂”職業(yè)的神圣感,那么,他(她)是無法真正具有對學生成長關愛的那顆金子般愛心的。也正因如此,才顯得對于學生的愛的基礎的責任感是多么的重要而不具有可替代性。因此,我們應該用自身強烈的責任心來托起這個神圣的以愛為基礎的教育。
參考文獻
[1][法]克洛德·佛里倫·雷爾·覺醒之路[M].艾路克譯.首爾:使者圖書出版社,2010.
[2]郭志明、沈志沖.教師修養(yǎng)文萃[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0.
[3][美]伊蘭·K·麥克伊萬.培養(yǎng)造就優(yōu)秀教師——高效能教師的十大特征.周作宇等譯.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4]趙國忠.國外優(yōu)秀教師最有效的建議[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
[5]鄭杰.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