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新蕊
摘 要:為應對當前社會在經(jīng)濟、政治、文化領域所產生的巨大變革,我國新一輪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應運而生,并以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作為改革的重點。而活動教學作為適應這一課程改革的重要成果,已廣泛應用于當前的課堂教學實踐中,初中地理課程也不例外。本文通過自己近些年課堂教學的實踐來探討地理新課程教學中實現(xiàn)活動
教學藝術化的具體舉措。
關鍵詞:新課程;地理教學;活動教學
一、初中地理活動教學藝術的概況
地理活動教學藝術是指教師在地理活動教學中,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各種組織活動的策略和方法,營造一種和諧共振的教學情境,使師生得到全面和諧的發(fā)展,給人以美的享受的教學實踐活動。它表面上要求體現(xiàn)出整體課堂教學的藝術效果,實際上卻是要求課堂的組織者能夠靈活自由地運用多種組織技能,有效指導活動的開展,同時還要兼顧地理活動教學的特點,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自主、開放、實踐性的教學活動中,得到知識技能的提升和思想方法的日漸成熟。
二、地理活動教學藝術應遵循的原則
1.自主性與主導性相結合
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地理活動教學中昀突出的特征,也是其生命所在。因此,具備了藝術性的地理活動教學課堂,應該是讓學生在教學中擁有選擇活動內容、活動方式和自由評價的權利的課堂,應該是強調學生主體地位,發(fā)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的課堂。否則,該課堂的“活動教學”必將名存實亡。但是,這也并不意味著我們可以只注重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而忽視了教師在課堂中的引導作用,將學生主體性地位放大到極限。畢竟,教師作為整個課程的組織者,在知識積累和生活閱歷上都已具備了豐富的經(jīng)驗,能夠在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給予學生正確的幫助和指導。所以,要想體現(xiàn)出地理教學的藝術特性,就有必要將學生的自主性與教師的主導性有效地結合起來,達到兩者的有機平衡,才能充分發(fā)揮活動教學的真正效果。
2.實踐性與創(chuàng)造性相結合
顧名思義,要想實現(xiàn)地理活動教學的藝術性,首先就應該強調教學活動中的實踐性。作為一種教學活動,如果不能體現(xiàn)出活動參與者在教學過程中的親身體驗經(jīng)歷,那活動教學也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義。其次,就是要注重教學活動中的創(chuàng)造性。只有具備了“創(chuàng)造性”,才能體現(xiàn)出活動教學的生命力所在。所以,在地理教學實踐中,本人通常會根據(jù)相應的教學內容不斷推陳出新,使活動教學藝術煥發(fā)出更多的生機與活力。
3.科學性與審美性相結合
凡是被稱為藝術性的活動,本身就必須具備審美意義,地理活動教學藝術也是如此。那些符合學生年齡特征,從教學內容出發(fā)并且能夠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教學活動,不但能夠讓學生在參與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極大的趣味性,而且能夠在整體上給人一種美的感受,令人陶醉和長久回味。然而,我們必須明確的一點是,審美性的提出必須以一定的科學原理為基礎,否則這樣的活動教學只是沒有科學依據(jù)的孩童游戲而已,并沒有多大的實際用途。
三、地理新課程教學中實現(xiàn)活動教學藝術化的舉措
1.選材更趨藝術化,創(chuàng)設學生熟悉的教學環(huán)境
如何根據(jù)學校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選取一部分適合活動教學開展的內容,體現(xiàn)了活動教學的選材藝術。由于該教學手段本身并沒有固定的教材作為指導,在具體的教學設計中,教師應該根據(jù)新課程標準和各種不同版本的學科教材中所提供的“活動建議”來進行選材。而且在選材的過程中,要充分運用自己的藝術欣賞水平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調動自己的審美感官,設計出符合自己所任教的學生特性且審美價值較高的素材。例如,一些地理活動素材的選取可以從學生熟悉的教學情境中著手,構建一個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環(huán)境。以“地圖要素”的學習為例,在活動教學過程中,首先,我要求學生們以組為單位對整個校園環(huán)境展開調查,為繪制學校平面圖做準備。然后讓學生回到教室開始繪制地圖,并且討論畫圖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接著,再針對學生提出的這些問題進行解答,并且從中引申出地圖要素的基本內容和重要性。昀后,以課堂討論的形式,向學生傳授繪制平面圖的基本技能,諸如怎樣確定圖幅大小、比例尺、地圖方向、標注記等。當學生完全掌握了地圖的正確畫法之后,再讓學生回到校園,展開實地測量,共同完成校園平面圖的繪制。這一教學案例的成功之處在于,它選取了學生熟悉的校園生活為內容,在開展活動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引出地理學科知識,將學生的生活世界和科學世界有機統(tǒng)一在一起。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讓學生認識到地理學科的實用價值,使整個活動課堂妙趣橫生,令人回味無窮。
2.提倡小組合作學習,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活動教學的組織形式主要包括個體活動和群體活動(小組活動、年級活動、全?;顒拥龋﹥煞N。其中,基于新課程所倡導的自主、探究與合作的學習方式所提倡的小組合作,是地理活動教學中昀常見的組織形式。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可以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讓學生充分發(fā)揮課堂主人翁的作用,自主投入到地理學習的過程中。
以七年級地理上冊“海陸的變遷”這一節(jié)教學內容為例,本人開展如下的活動教學,幫助學生進一步認識海陸面貌的變化。首先,組織學生參與“角色扮演”的活動,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扮演魏格納提出“大陸漂移假說”的猜測,然后通過小組合作收集資料和證據(jù)的方式,嘗試論證“大陸漂移假說”的科學性。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在自己動手的過程中提高地理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積極探索的精神,同時也能增長一定的知識。其次,就是組織學生觀看“大陸漂移”的動畫學習資料,讓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思考相關問題,然后在課堂上和小組同學進行交流、探討,談一下自己從角色扮演和動畫觀賞中對于“大陸漂移假說”有哪些具體認識,再以小組發(fā)言人的方式代表小組成員發(fā)表昀終的觀點。再次,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與問答競賽的活動,依然以小組為單位,搶答教師提出的如下問題:“世界上都有哪幾個大洲?”“哪些大洲全部在北半球?”“哪些大洲全部在南半球?”等等。
3.發(fā)揮教師主導作用,保障活動教學有效實施
作為地理活動教學的組織者,教師在整個活動教學中所肩負的責任就是體現(xiàn)出組織方面的藝術性。因此,教師在組織活動教學時,應該采用一些比較具有創(chuàng)造性、情感性和形象性的職業(yè)技能,來保障整個活動的有序和有效開展。具體來說,為了達到活動教學的藝術效果,教師可以舉辦一些趣味性比較強的地理教學活動。以“中國的地理位置”這一教學內容為例,教師可以采取“謎語激趣”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地理課堂的教學中來。在引入教學后我出示如下謎語:“藍色星球浮太空,一只雄雞在其中,南北兩分它在北,東西二分它居東,頭指世界昀大洋,尾靠全球昀大陸。”謎底是打一地理事物現(xiàn)象。當學生快速回答是“中國的地理位置”時,然后繼續(xù)設問:“一個地區(qū)的地理位置,可以從哪些方面來加以描述呢?”“從這個謎語中你能得到關于中國地理位置的哪些信息?”以及“通過這些信息你能在世界地圖上找到中國嗎?”通過這一系列的猜謎設問活動,可以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還能鍛煉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和觀察力,將所學的理論知識昀終落實到地圖的使用上去。
4.教學評價以鼓勵為主,提高學生的認可度
活動教學評價是對學生活動的一種必要肯定和鼓勵,有利于提高學生對活動教學的認可程度和投入的積極性。和傳統(tǒng)的學科課程評價相比,活動教學評價的作用不在于對學生的活動結果做出一定的科學判斷,而在于關注學生在活動中的直接體驗和自主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師在活動教學評價環(huán)節(jié)中,尤其要注意把握好評價的分寸和尺度,使評價也能達到藝術化的境地。首先,教師應該采取豐富多樣的評價方式,針對不同的活動形式和不同的責任分工,對活動教學中的每一個個體,使用富有彈性的評價尺度。如學生自評、小組互評、成果展示、實習測評等,盡可能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得到充分肯定和鼓勵。其次,教師應該用發(fā)展性的眼光來進行評價,即在評價學生時著眼于學生動態(tài)發(fā)展的全過程,而不是只注重結果而忽視過程中的閃光點。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每個學生在活動中的細微變化和潛在發(fā)展能力,不僅正視學生眼前的不足,還要注重挖掘學生成長的潛力,給學生更多的希望和肯定。再次,教師還要堅持滲透情感性評價,在評價的過程中以肯定和表揚為主,多用真切的鼓勵性的話語,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成就感,從而將這種自我認同的感覺內化為一種學習動力。
參考文獻:
[1]邵志豪.高中地理課程中活動的設計與教學策略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2年
[2]劉丹.初中地理課堂活動教學理論和實施[D].湖南師范大學,2012年
[3]吳淑華.高中地理活動教學的價值分析和教學策略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