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穿插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巧妙地運用能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反之,如果無視適度、適量、和諧的穿插原則,就會打亂課堂節(jié)奏,弄巧成拙。本文針對當前語文課堂中穿插“低效”的現(xiàn)狀,結合實際案例研究教學誤區(qū),探析立足文本的穿插藝術,提倡不露痕跡、張弛有度、畫龍點睛的操作策略。
【關鍵詞】穿插 誤區(qū) 策略
所謂課堂“穿插”,就是為了配合教學需要,暫時中斷教學過程,有機地“切”入一些與課文相關的信息,這有利于學生較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它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日益成為語文教師的新寵策略,然而實施后收到了怎樣的學習效果呢?
一、正視當前課堂穿插的“低效”現(xiàn)狀
穿插是門藝術,巧妙運用穿插能為課堂錦上添花,但并不意味著所有的穿插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課堂當中無原則的穿插不僅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反而打亂課堂節(jié)奏,弄巧成拙。綜觀眼下的課堂,我們也發(fā)現(xiàn),存在以下幾大誤區(qū)。
誤區(qū)一:泛濫成災
【案例】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小鎮(zhèn)的早晨》
片段1:
師:同學們,在上課之前,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首好聽的MTV,我們一起來欣賞。(課件播放《夢里水鄉(xiāng)》)
(學生靜靜欣賞,大約五分鐘時間)
師:同學們,看完MTV,有什么想說的嗎?
生:這景色太美了!
……
片段2:
師:同學們,想把這些畫面永遠定格在你的腦海中嗎?
生(異口同聲):想!
師:好!那么請同學們拿出五彩的畫筆,把你心中最喜歡的畫面描繪出來吧。
(學生對照課文作畫)
……
片段3:
師:同學們都很喜歡小鎮(zhèn),我們能做什么樣的貢獻呢?
生:我們可以做個廣告,讓四面八方的游客都知道小鎮(zhèn)的美麗,來這里游玩。
師:這個主意好,那我們現(xiàn)在就來設計一下廣告。
(學生沉浸在自己的設計當中)
……
師:聽了你們的廣告,我想一定會有很多游客來小鎮(zhèn)游玩的?,F(xiàn)在假如你是位導游,你打算怎樣向我們介紹小鎮(zhèn)呢?誰介紹得好,我就高薪聘請他來給我們旅游團作導游。
(學生做準備,寫導游詞)
師:現(xiàn)在,我請導游來向我們游客介紹一下。
……
【評議】該教學設計明顯違背課堂穿插的適量性原則。綜觀整節(jié)課,這位教師讓學生看錄像、畫畫、寫導游詞等花去了整整20分鐘的時間。課文中有些很美的語句,教師完全可以通過示范引讀、學生美讀等方式來展現(xiàn)江南小鎮(zhèn)的美,但實際上大量的穿插擠占了一節(jié)課的大部分時間,真可謂是喧賓奪主。課堂中的穿插要恰到好處,服務于學生的學,所以數(shù)量不可過多,要適時適量。教師在課堂中要把握這個“度”,增一分則太多,減一分則太少,只有做到適度,才能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
誤區(qū)二:喧賓奪主
【案例】人教版六年級上冊《只有一個地球》
師:上完這節(jié)課,我想同學們對地球這位母親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明白了保護地球的重要性??墒?,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這樣想。下面我們就閱讀這樣一條信息。
(大屏幕出示資料:布什拋棄《東京議定書》)
師:美國總統(tǒng)擔心美國的經(jīng)濟受影響,宣布美國退出《東京議定書》。讀完這條消息,你有什么想法?你的心情怎樣?假如你是一名記者,你去采訪美國總統(tǒng),你準備向他提出怎樣的問題?
生:布什先生,你一個大國的總統(tǒng)為什么沒有責任心呢?
生:我是美國的現(xiàn)任總統(tǒng)布什,我的信念是:美國的利益高于一切。
生:作為地球的孩子,你太自私了。
……
【評議】這節(jié)課中,教師的課堂穿插違背了適度性原則。課堂中,教師的目的是讓學生明白珍愛地球的重要性,這本身沒有錯,但由于穿插的教學資源不當,將學生引向了對美國總統(tǒng)的批斗,這顯然失之偏頗,這樣的穿插不僅破壞了教學的目標性,還浪費了課堂教學的時間。既然是題外話,就要點到為止,要在內容復雜程度上做到恰到好處,起到旁敲側擊的作用即可,如果過分“旁逸斜出”,效果只會適得其反。由此看來,精選教學資源確實重要,要根據(jù)教學目標的需要確定選擇的方向,再圍繞解決教學重點或難點進行挑選,并對所選取資源產(chǎn)生的效果進行預設,同時還要考慮選用資料內容的長短等。
誤區(qū)三:生硬突兀
【案例】人教版四年級下冊《小珊迪》
師:同學們,小珊迪雙腿被壓斷了,此時他躺在病床上,會與小利比有怎樣的對話呢?讓我們通過表演的形式來展現(xiàn)當時的情景。
(學生思考幾分鐘后上臺表演)
小利比:珊迪哥哥,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小珊迪:我為了給一位顧客換零錢,過馬路時不小心被軋斷了雙腿。
(表演的學生做出擦眼淚的樣子,臺下學生捂著嘴在笑)
小利比:天呀!哥哥,你可是我們的依靠,沒有了腳,今后我們怎樣生活,快去大醫(yī)院看病吧!
(學生笑得前俯后仰)
小姍迪:利比弟弟,我們現(xiàn)在吃了上頓沒有下頓,哪來的錢看病呀?
小利比:你看,這不是有錢了嗎?我們把這些錢拿去先用一下。
小珊迪:堅決不行,我不是告訴過你嗎?人窮志不窮!人要講究誠信,你快去找那位先生,把這些零錢還給他吧!
小利比:(嘟著嘴,極不情愿)好吧,哥哥,你真?zhèn)ゴ螅?/p>
(此時,連病床上的那個“小珊迪”也忍不住大笑起來,臺下同學笑彎了腰)
【評議】顯然,以上教學中,教師違反了課堂穿插的和諧性原則。課堂中教師的目的是讓學生真切感受到小珊迪誠實守信的美好品質。課上設計了小珊迪軋斷雙腿后躺在床上和小利比對話的情景,但是其導致的結果是學生哈哈大笑,與課堂中的基調、氛圍不和諧,這一破壞性的穿插反而使之前的氛圍營造前功盡棄,而且直接影響了接下去課堂教學的效果。所以教師在課堂中的穿插要與教學內容、教學氛圍和諧融合,而不能生硬地撕開教學主線,突兀地把一些與整體教育情境、情感、氛圍格格不入的內容生硬地穿插進教學過程,從而破壞了教學進程的和諧自然。
二、課堂教學“有效穿插”的策略探析
那么,如何在語文課中巧妙運用穿插藝術,為課堂錦上添花呢?筆者談談自己的幾點做法。
(一)課前穿插,不露痕跡——“潤物細無聲”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教師在課堂導入之時,能不露痕跡地有效穿插,就能一下子吸引住學生的眼球,達到“潤物細無聲”之功效,一下子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出來,這對于整節(jié)課來說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人教版三年級上冊《孔子拜師》
師: 同學們,初次見面,看到你們坐得這么端正,我很高興。今天不僅是老師來為你們上課,還請來了我的師傅與大家見面。(生疑惑)
(課件出示畫像)
師:就是他——孔子。(板書)注意“子”在這里念第三聲,“子”是古代對有學問的男人的尊稱,一起尊敬地來叫叫他。(生齊讀)
師:為什么說他是老師的師傅呢?看到同學們疑惑的眼神,老師請你們從這里去尋找問題的答案。(出示資料袋)相信資料袋中的知識會讓你們收獲不少。自由地讀一讀。(生閱讀資料)
師:讀完資料,你一定對孔子有了更多的了解,誰愿意來說說?
……
師:孔子年輕的時候,就已經(jīng)是遠近聞名的老師了,可他卻決定不遠萬里去拜師,為什么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課文。一起讀課題,讀完課題,同學們有什么問題想問?
生:孔子被稱為萬世之師,他為什么要拜師?
生:他拜師經(jīng)歷過哪些困難?
生:結果怎么樣?
師:好,就讓我們一起帶著這些問題進入課文吧!
【評議】上述案例中,資料袋的穿插有很重要的作用,它能讓學生更全面地了解孔子,為下面學生更進一步地理解孔子謙虛好學、孜孜以求的治學精神作了很好的鋪墊。通過這段穿插,還能激發(fā)學生的思考:孔子年輕之時已遠近聞名,為何要不遠萬里去拜師呢?這一次簡單的不露痕跡的拓展,讓學生很快產(chǎn)生疑惑,同時也讓學生產(chǎn)生學文的欲望。
(二)課中穿插,張弛有度——“轉軸撥弦三兩聲”
小學生認知水平較低,他們對知識的理解較為片面。如果教師在品悟文本內涵時,適時進行穿插,就能幫助學生進一步強化和豐富其對文本的感受,起到四兩撥千斤之效,但這需要教師在備課時,注意教學的重難點,擺正穿插的配角地位,確立好穿插的時機,拿捏好穿插探究的深淺程度,這樣才有助于學生解決問題。
【案例】人教版五年級上冊《七律·長征》
師:老師在讀這首詩的時候,第五、六句的“暖”和“寒”,想了好一陣子,也沒有想明白,誰來幫幫我?
(學生小聲議論,舉手者很少。教師講巧渡金沙江的故事)
師:聽完這個故事,你們明白為什么紅軍渡過金沙江后,心里暖暖的了嗎?
師:因為紅軍巧渡金沙江,沒有費一兵一卒、一槍一彈,取得了長征途中的一次勝利,紅軍的心情會——
生:很高興。
師:金沙江水拍打著巖石,紅軍戰(zhàn)士的心里——
生:暖暖的。
師:下一句為什么用“寒”字來描寫鐵索橋呢?(出示:瀘定橋圖片)走上去,試試看,什么感覺?
生:走在鐵索上,看著腳下滾滾的江水,讓人心里發(fā)寒。一不小心就會掉下去。
師:是呀,讓人心驚膽寒,由“寒”字你聯(lián)想到了什么?
生:我由“寒”字想到那鐵索寒光閃閃,陰森森的。
生:看到“寒”字令人有種毛骨悚然的感覺。
……
【評議】從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由于所處的年代不同,學生很難體會到詩中所表達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及樂觀主義精神。此時教師在課堂上引入“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的相關資料,但不是大批量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而是根據(jù)學習的需要,一點點地把與文本相關聯(lián)的資料滲透到學習過程中,為學生領悟詩句的意思及情感提供了廣闊的知識背景,從而促進學生對詩句的深入理解。
(三)課尾穿插,畫龍點睛——“此時無聲勝有聲”
課堂的有效穿插,能使課內延伸到課外,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內容,更好地理解整篇課文的思想情感,進而思考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這些都是無聲的語言。課堂當中,教師要掌握好穿插的藝術,尋找貫穿課內與課外連接點的閱讀素材,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達到融會貫通。
【案例】人教版六年級下冊《一夜的工作》
師:為什么作者僅僅看到總理一個夜晚是這樣工作,卻說他每一個夜晚都是這樣工作的呢?讓我們一起走進周總理人生的最后一段日子,相信大家就明白了。
(出示課件:總理最后一段日子的工作時間表:1972年,周總理被確診患了癌癥……悲涼的音樂中,教師深情敘述總理的最后一段生活日程)
師:哪里讓你感動?
生:總理在自己病危之時,心中還是想著他人,交代護士多休息,這讓我很感動!
生:最讓我感動的是總理在生命垂危之時還堅持工作。
……
師:同學們,人民群眾的事比總理的一切還重要,甚至超過生命??偫砻總€夜晚都是這樣工作的,現(xiàn)在你們相信了嗎?這樣的勞苦,你們相信了嗎?這樣的嘔心瀝血,你們相信了嗎?
生(異口同聲):相信。
【評議】要讓學生完全相信總理“每個”夜晚都是這樣工作的,僅僅借助教師的講解,是很難讓學生產(chǎn)生與作者一樣的情感共鳴。此時教師在課堂當中,巧妙地穿插了總理人生最后一段歷程,這種不顧惜自己的身體、堅持工作的精神讓學生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淚,也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作者為什么說總理的每個夜晚都是這樣工作的,更重要的是學生心中總理的形象瞬間高大起來,他們內心充滿了對周總理的崇敬愛戴之情,可以說這樣的“穿插”讓人心動,令人拍案叫絕。
總之,課堂上,教師的穿插似乎“信手拈來”又似“無心插柳”,卻能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它既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又能適度豐富我們的課堂教學內容,提升教學效率,使我們的小學語文課堂散發(fā)出更為獨特的魅力。這要求教師只有把握適量、適度、適時的“穿插”原則,才能真正將語文教學帶入一個新的境界,讓課堂充滿生機,讓學生獲得全面的成長與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連忠友 .追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表演的有效性[J]. 課程教學研究, 2015,(10):36-39.
(福建省南平市浦城縣水南中心小學 353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