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志峰
北大迎來4380名本科新生,寒門學子人數創(chuàng)新高。北大迎來來自全國各地及數十個國家的本科新生,其中,農村學生共700余名,為近年最多。今年學校首次研發(fā)了“北大資助”手機APP,新生可自主完成包括申請獎助學金、填寫家庭經濟情況在內的所有流程,省時省力。該APP還能預防學生信息泄密導致的電信詐騙等問題。
據悉,為了給來自貧困地區(qū)和農村的孩子提供更多改變命運、實現夢想的機會,北大今年進一步加大執(zhí)行貧困地區(qū)專項計劃和“筑夢計劃”的力度,并且在“博雅計劃”、自主招生以及高考錄取中對農村地區(qū)考生進行政策傾斜,一大批“寒門”學子脫穎而出,共錄取農村學生700余人,為近年最多。其中,校本部共錄取農村考生近500人,比例為16.3%,繼續(xù)保持逐年增長態(tài)勢?!爸粲媱潯闭吡Χ冗M一步擴大覆蓋面,共錄取131名筑夢計劃認定考生,其中118人為線下加分考生,人數接近去年的2倍。貧困地區(qū)專項計劃招生人數持續(xù)增長,今年校本部錄取192人,人數再創(chuàng)新高。
寒門出貴子,一批農村學生走進了北大這樣的頂級學府,可喜可賀。而更令人感到振奮的是,北大錄取農村學生的比例已經實現了多年連續(xù)增長。而北大并非“一個人在戰(zhàn)斗”,為農村孩子創(chuàng)造更多、更平等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實際上是國家層面的大工程,其他大學也都有自己的對應政策。
有了政府、社會和高校的高度重視和不懈努力,有了一系列的優(yōu)惠政策,這種連續(xù)增長的勢頭就能得以保持,農村學生的命運和農村教育的落后局面,都必將被徹底改變。
一、別讓貧困和落后影響農村孩子的大學夢
據媒體報道,在某些農村,因子女學習好不斷升學,而使家里債臺高筑的不在少數。部分村民中由此產生了“聰明的孩子是致窮禍根,笨孩子是致富福氣”的說法。他們的邏輯是,聰明的孩子學習好,學習好就一直能上學,要花很多錢。反過來,笨孩子考不上大學,就不用花錢,還能幫家里干活或外出打工掙錢。
對“笨孩是福”的說法,有人將其解釋為家長“目光短淺”。然而,當我們面對因孩子上學而一貧如洗的農家時,上述解釋就顯得過于蒼白無力。如果可以輕松負擔孩子的教育費用,相信沒有幾個家長愿意讓自己的孩子早早輟學。說白了,說“笨孩是?!逼鋵嵤侨藗冏晕医獬暗臒o奈說法。在媒體上,我們甚至看到過塵肺病礦工“不后悔拿命去換兒女上大學”的新聞,令人唏噓不已。
實際上,除了家庭個體的貧困,由于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不合理,特別是歷史原因造成的欠賬較多,導致城鄉(xiāng)基礎教育資源存在較大差距,農村孩子從一開始就無法跟城里的同齡人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他們走進名校的難度要大得多。即使是在農村,也存在優(yōu)質教育資源向縣城集中的畸形現象。一個縣里,可能只有一兩所像樣的高中,學生們只有經過激烈的競爭考入這些高中,才能獲得通往好大學的升學階梯,否則就只能望名校興嘆。所有這些,都亟待改變。
二、給農村學子更多的關懷和呵護
據了解,為確保每名學生順利完成學業(yè),北大近年來不斷完善學生資助工作。比如,學校面向貧困新生推出助學金、生活物資禮包、成長培訓等多種助學措施,其中經濟特別困難的學生最高可獲2萬元的助學金,足額覆蓋在校所需費用。此外,還提供了優(yōu)才拓展項目、青年領袖項目等13個成才支持項目,幫助學生全面發(fā)展。無疑,北大的措施非常細致,基本上能夠解除貧困學生的后顧之憂,值得其他學校借鑒學習。
人大代表吳少勛曾建議由國家承擔大學生學費。他認為,2014年全國招收大學生人數是1978年的近20倍,而國民生產總值是1978年的177倍。當年國家那樣困難尚可承擔大學費用。他指出,高校中不良成本開支很多,僅龐大的機構設置及人浮于事的干部職數就浪費驚人,建議“砍掉”人浮于事的高校干部,實行大學免費。
對吳少勛代表“實行大學免費”的建議,我覺得非常好,也期待能夠早日實施。但還是不得不說,這個建議有點過于“超前”和理想化,起碼就目前而言可操作性方面還有難度。當然,重視高等教育、給農村學子更多的關懷和呵護是應該的,也是必須的。我覺得,現在比較切合實際的做法,一是對當前高校中的不良成本開支進行優(yōu)化,大幅度降低辦學成本,進而降低包括學費在內的各項收費;二是用好助學貸款等手段,為貧困學子完成學業(yè)提供有效的保障。
三、寒門如何出“貴子”
去年“兩會”期間,怎么樣才能讓更多的中西部農村孩子上大學、上重點大學,成為一個熱點話題。有來自人口大省河南的人大代表更是提出,河南考生上北大比北京難31倍,呼吁提高重點高校在河南的錄取率。河南大學校長婁源功也提供了一系列數字:河南有1億多人口,200多萬名大學在校生,可是沒有一所“985”高校,沒有一所教育部直屬學校,沒有一所中央財政直接支持的學校,沒有一所中央財政直接支持的科研院所。
顯然,教育不公平至今仍然存在,除了基礎教育,在大學教育方面的表現尤其突出。那么,寒門如何出“貴子”?該怎樣從根本上解決城鄉(xiāng)之間的教育不均衡呢?
一是要制定更科學合理的錄取政策,控制部屬高校屬地招生比例、加大中西部招生人數,不斷縮小區(qū)域高等教育入學機會差距。逐步實行按考生比例分配重點大學錄取名額,不能讓城里學生很輕松就能獲得重點大學的錄取名額,農村孩子卻只能“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更不能讓上名牌大學成為寒門學子“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二是加大農村教育的投入力度,不管是硬件建設和軟件服務上,都要向城里學校看齊。還有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那就是要切實提高農村教師的待遇和福利,留住好的師資力量。同時,還可以試行城鄉(xiāng)師資共享、實施優(yōu)秀教師輪崗互換,讓農村孩子也能親聆名師的教導。
三是通過對農村貧困地區(qū)定向招生專項計劃、地方重點高校招收農村學生專項計劃等舉措的落實,進一步增加農村學生就讀重點高校的機會。另外,戶籍制度、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高考問題等等,也都有進一步進行改革的必要。
教育公平是最大的社會公平之一。讓所有的孩子都能在平等的環(huán)境下接受良好的教育、獲得同樣的上升通道,不僅事關孩子和家庭的命運,更關系到整個國家和民族的前途。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