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繼紅++李慧波++孟延豹
前言:
竇繼紅老師是吉林省長春市寬城區(qū)浙江路小學的語文教師,她已經從教26年了,是吉林省級語文骨干教師,長春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先進教師,長春市“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李慧波老師是吉林省吉林市龍?zhí)秴^(qū)教育局的小學巡視員,也是吉林省小學語文學科帶頭人,吉林省骨干教師。兩位老師都是語文教育的行家,也是教育信息化的愛好者,經常討論如何將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深度融合,設計新的課程。我們可以從下面的文章中看出,對于信息技術應用于語文教學,兩位老師不僅已經到了“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的高度,更關鍵的是他們已經利用各種教學APP形成了自己的課程應用體系,他們的語文課程已經利用信息技術進行了重構,形成了課程閉環(huán),真正體現(xiàn)了教學APP應用的整合性,這是很值得大家學習的。好了,話不多說,請大家好好看看竇老師和李老師的分享吧。
現(xiàn)在互聯(lián)網已經遍布生活的各個角落,信息技術已經成為人們每天必不可少的應用工具。信息技術融聲、光、影、色、字于一體,具有海量、及時、形象、互動等特點,為我們的語文教學帶來了新的變革。若能合理運用信息技術,并將其與語文教學融合,開展智慧教育,就可以幫助語文教學形成跨越式發(fā)展。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提供的圖文、音像并茂的情境代替課本上的簡單文字,通過創(chuàng)設不同的情境,極大地激發(fā)學生情感的參與和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揮,讓學生在情境中感受,在情境中思考討論,從而有利于知識的獲得與內化,有利于語感的訓練與培養(yǎng);還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提供資源環(huán)境,突破書本限制,發(fā)揮其傳播知識新、快、全的優(yōu)勢,擴充教學知識量,豐富課堂教學,使學生拓寬視野,開闊思路,縮短認知過程,實現(xiàn)對事物的多層面了解,增加信息渠道和課堂的教學容量?!霸谛畔⒓夹g的支持下,通過變革教學方式方法,將技術融入課堂教學中,構建個性化、智能化、數(shù)字化的課堂學習環(huán)境,從而有效形成旨在能力培養(yǎng)的新型課堂”,這就是網絡環(huán)境下的智慧教育。
給予指導,提供工具
首先,教方法,培養(yǎng)學生運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意識。例如,教會學生簡單的計算機操作知識,如學會用百度搜集、整理資料,如何使用2013版PPT、Word的講座視頻等。為了讓學生盡快掌握這些軟件,筆者還特意制作了使用方法,并在班級群、360云盤、百度云盤等里面共享了這些常用的軟件。
其次,練能力,提升學生的信息技術能力。讓學生嘗試使用的關鍵在于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使其遇到不會的問題首先想到的是上網查找方法,逐漸提高學生運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能力。
開展主題活動
1.高年級語文主題活動
筆者去年在小學六年級教學時,開展了四項主題活動,具體如下:
(1)快樂小劇。小學語文中有很多適合編排成課本劇的文章,如《快樂王子》《晏子使楚》《愛美的梅花鹿》等,對于這些課文筆者都放手交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寫劇本,自己制作幻燈片作為劇本的背景,然后以組為單位進行演出,最后評出一、二、三等獎,分別給予獎勵加分。
(2)教學課件我來做,即號召學生為教師制作課件。首先教會學生們簡單的計算機操作知識,重要的是教給他們一個方法,就是學會用百度,因為用百度不僅可以搜索材料,還可以解決一些不會的操作難題。然后給學生舉例,提出必不可少的幾個部分,最后由學生自己根據興趣認領文章。結果不到半個月,筆者制作的本冊教材PPT就都完成了。在上課時一邊使用,一邊對內容進行修改,當場提出修改建議,演示操作方法,讓學生進行再次修改。例如,對于《訴衷情》的PPT,學生們一開始都做得很花哨,字都看不清楚,到后來制作得越來越成熟,越來越實用。這個方法的好處是,大大提高了學生的注意力,因為教師用的是他們的作品,無形中提高了聽講效率。
(3)我的課文我解讀,這其實是筆者以前開展讀書筆記、讀后感的變身。如果讓學生寫讀后感,他們很不情愿,于是筆者變了個方式叫“文本解讀”,引導學生用圖片、簡練的語言表達自己對文章的看法和體會,然后利用2010以上版本PPT的視頻轉化功能,制作成文本解讀視頻,播放給學生看。在播放的同時,他們還可以做補充講解;播完后也可以進行點評。實際上,這在無形中開展了一次小型讀書會,既鍛煉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又鍛煉了他們的口語交際能力,更重要的是他們很喜歡這種方式,樂此不疲。為了更好地開展這個活動,筆者還從網上找了很多例子,如天問學校李龍老師制作的余光中的《鄉(xiāng)愁》、李玉平老師制作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等。
(4)我的課堂我做主,即讓學生嘗試上課。這是筆者的又一大膽嘗試,可分為如下六個步驟:①學生根據喜好組成講課小組;②小組根據大多數(shù)人的意見選擇喜歡的課文;③查找資料,設計教學內容;④制作課件;⑤分工上課;⑥教師和其他學生點評。筆者讓學生自由組合小組,每組最少三人,一人負責拍照攝像,一人負責主講,一人負責操作計算機。其他成員負責搜集資料、制作PPT、準備道具等其他任務,講課內容由自己挑選,什么時候講自己來做主。每次他們上課時,筆者一邊記錄,一邊充當最調皮搗蛋的學生,總是提出問題,這些問題都是事先準備好的課文的重點、難點,如果他們講到了,筆者就不提問,如果沒講到,筆者就舉手提問。漸漸地,他們在講課時會揣摩這些地方,課文講得越來越成熟,越來越上癮。筆者的教學任務也減輕了不少,何樂而不為呢!
2.低年級語文主題活動
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筆者開展的主題活動也不一樣。
(1)教授知識點。例如,在生字教學時,筆者用東師理想平臺制作了生字教學的課件,然后讓學生走向講臺,講講自己對這個生字的認識和理解。
(2)課堂朗讀、表演。小學低年級的大多數(shù)課文很有趣,適合分角色朗讀,也可以編成課本劇演出。例如,在《一對蟈蟈吹牛皮》的教學中,筆者運用了三種方式來嘗試:一是指名讀。被指名的學生讀得毫無生氣,其他學生也不感興趣。二是分角色朗讀。這能吸引大多數(shù)學生的注意力。三是編成課本劇演出來。這種方法能讓所有的學生歡快起來,在笑聲中,他們不但記住了課文的內容,還享受到了語文學習的樂趣。語文課本中還有很多綜合實踐活動課。例如,本學期有一個單元是《繞口令》,于是筆者借機舉辦了一次“繞口令大賽”。學生們踴躍參加,自己組成小組,選擇喜歡的繞口令,自己研究編排動作。整個演出不時爆發(fā)陣陣笑聲,精彩連連。
(3)行為習慣。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往往是令低年級教師頭疼的一個問題。有一天,筆者發(fā)現(xiàn)班級里有一個小男孩不會系鞋帶,跟家長溝通后發(fā)現(xiàn)由于家長的溺愛,孩子自理能力差,不愿意勞動。于是筆者用了兩天時間教他怎樣系鞋帶,結果發(fā)現(xiàn)這個孩子很聰明,很快就學會了。然后鼓勵他將系鞋帶的方法介紹出來,接著筆者將他的講述錄下來,制作成《子豪教你系鞋帶》的微課并播放給其他學生看。沒想到起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班里其他學生也跟著學會了系鞋帶。由此激發(fā)了筆者的靈感,在學生中開展了一次“微課大賽”,鼓勵學生將自己擅長的生活技能、常識錄制成微課和其他同學一起分享。然后筆者給這些微視頻添加了統(tǒng)一的片頭、片尾,并上傳到校內外網站中,讓大家來投票,選出前五名,給獲獎者買了獎品作為獎勵。通過這次活動,學生們不但重視了生活能力的訓練,還潛移默化地進行了一次口語交際訓練。
(4)記錄生活點滴。隨著微信的普及,每逢節(jié)假日,家長們總會在微信群里曬孩子們出游的照片。于是筆者想到,可以結合這些節(jié)假日開展活動。例如,中秋節(jié)開展“我們的中秋”曬中秋活動、十一開展“美麗的秋天”視頻大賽等。這些主題活動,不但豐富了學生們的業(yè)余生活,還訓練了他們有條理說話、想好了再說的好習慣,為今后的寫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轉變教師角色
1.教師是活動中的參與者、觀察者、支持者、協(xié)助者
這一點在小組學習中和全班交流中尤為重要。在學生小組交流時,教師參與其中的作用在于:一是觀察學生的交流動態(tài),在有偏差或者有錯誤時及時糾正。一開始學生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小組成員分工上,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筆者提倡他們用抽簽法或順時針輪流法,這樣能很快分好工。二是解決難題,但這個解決不是直接告訴答案,而是給出建議,如這個問題是不是可以看看書中的注釋是怎么說的,你們都是怎么想這個問題的,能否說出各自的理由來,等等。三是支持產生爭端。其實小組交流時如果能產生爭論,說明學生在思考,智慧在生成,這是很可貴的,所以教師要支持他們,鼓勵他們在全班交流時提出問題,然后引導他們找到答案。四是協(xié)助小組控制討論的進度,提醒他們注意時間。
2.教師是教學活動中的評論員
之所以稱教師為評論員而不是評價者,是因為評論員猶如電視節(jié)目中的主持人、新聞中的觀察員、體育比賽中的解說員。他既能很好地將每位學生的發(fā)言串接起來,又能在學生回答后做出鼓勵性的評價,激發(fā)他們的自信心,使他們有繼續(xù)說下去的勇氣和信心,還能在學生不知所措、無法表達自己意見的時候及時幫他們續(xù)說。如果此時教師的評論再幽默些,那么整個課堂將是快樂愉悅的。例如,當學生通過網絡查找到作者生平的資料進行匯報時,我們可以說:“你真有心,又學會了借助網絡來學習這種新的學習途徑,希望你繼續(xù)探索,為大家提供經驗!”這比千篇一律地說“你真棒”要有效得多。又如,當學生回答不上來或者出現(xiàn)錯誤時,我們可以說:“你能認真地思考問題,這值得贊揚。讓我們再來聽聽其他人的意見,看看他們是怎么想的,與你的想法又有什么不同,好嗎?”這也比冰冷地說“你回答錯了”要有人情味得多。只要想一想學生需要多大勇氣才能舉起手來回答教師的問題,就應該尊重他們,保護他們的自尊心,這一點在高年級的教學中尤為重要。如果覺得自己的課堂死氣沉沉,學生們都不愿意舉手發(fā)言,那就要從問題的設計是否過難、教師給予的評價是否打擊了學生的積極性等方面查找原因了。優(yōu)秀的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情境,給予學生個性化的評價,讓受評價的學生不僅能受到鼓勵,還能明確今后的努力方向。
多方運用網絡,開展互動
努力將各種網絡平臺及軟件與小學語文教學融合,能為信息化時代的學生探索出一條新的學習之路。
1.運用優(yōu)酷網站
充分運用“優(yōu)酷”這個大家熟悉的網絡播放平臺,把學習研究過程錄成的視頻、學生制作的作品等都放在其中,讓每位學生家長可以隨時觀看,了解自己孩子的學習情況,也有利于學生自己觀看、查找不足之處,及時改正。同時,網友們的點贊,觀看率的提升,還能讓學生獲得更多的成就感。教師同行們看到了也可以互相學習、交流。
2.運用校內外網站
利用校內外網站,筆者為班級建立了一個空間。每位學生家長都可以用手機注冊APP手機端,隨時將孩子的動態(tài)上傳到空間里。班級的所有活動都是通過這個平臺發(fā)起的,每天的作業(yè)、通知也是通過這個平臺向家長推送的。還可以將空間分成幾個主題,讓學生和家長們都參與進來。
3.運用教育信息網
充分運用長春市資源服務平臺和寬城教育信息網,將自己精心制作的課件、設計的教案等,隨時上傳到該平臺與其他教師分享。這樣的交流平臺有很多,如“老師走起”等,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它們,使其成為教學的好助手。
4.運用二維碼
由于有的學生家里沒有計算機,所以筆者將一些微課生成了二維碼,形成一系列的碼書,這樣家長只需要有一部智能手機,就可以讓孩子在家學習了。只有讓更多的教師參與智慧教育研究,成為一個幸福快樂的教師,才能讓更多的學生通過網絡學習知識,喜歡上語文學習。
通過這些方法,學生們不但主動獲取了知識,還在獲取的過程中掌握了學習方法和技巧,遇到問題時鍛煉了意志,找到答案時激發(fā)了自信心,制作時訓練了美感,交流時又提高了語言能力,這就是智慧教育下的幸福課堂。
經過兩年多的訓練,即使筆者不在學校,學生仍然能按部就班地上課、留作業(yè)、批改作業(yè)等,各負其責,非常有規(guī)律。學生從以前一分鐘的自我介紹都無法開口到現(xiàn)在能獨立講課;從以前的抄作文到現(xiàn)在有六人在長春市書香少年作文比賽中獲獎;同時他們都能獨立地完成學習。每逢學校舉行大型活動,筆者所在班級學生當選“禮儀學生”“校園文化小講師”的人數(shù)最多,班級學生還成立了“小小講師團”,專門為低年級的學生講授Word、PPT、Excel等實用知識。
目前,筆者的優(yōu)酷空間里已經有46個視頻專輯、1321個視頻、超過11萬的點擊率。各種教學APP的使用,讓語文課堂變了樣,學生們也更愿意上語文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