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干
曹雪芹站在哪兒敘事——從《紅樓夢》說起
→王干
現(xiàn)代小說講究作者的敘述視點,敘述視點關(guān)乎到作家的立場和態(tài)度。因而現(xiàn)代小說敘事學(xué)要求作家盡量隱藏自身的立場和態(tài)度,采取代理敘述的方法,盡量選擇合適的人物出場敘述。中國的古典小說由于脫胎于話本,基本都是采取全知全能的神敘述,而且由于是歷史演義,《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采用的基本都是宏大敘述,《金瓶梅詞話》最早放棄了古典小說宏大敘事的模式,有點“小敘事”的意味,但仍然采用全知全能的敘述方式進行全覆蓋。被視為禁書的《肉蒲團》也是全知全能的神視角,作者無所不知,無所不曉,一切盡在作者的把握之中?!都t樓夢》雖然采用了章回體小說的結(jié)構(gòu),但在敘述形態(tài)上卻不是說書人的全知全能視角,作者時而遨游天空之上,時而又龜縮到一個人物窄小的視線里來窺視世界。這種被我稱為混合敘述的讓《紅樓夢》具備了古典小說的意味同時,又呈現(xiàn)著現(xiàn)代小說敘事的一些潛質(zhì)。一九一七年吳宓稱《紅樓夢》是“兼美”時,稱《紅樓夢》具備了歐美小說諸多優(yōu)點時,當(dāng)時會有人覺得吳宓是出于對中國文化的情感和偏愛,一百年過去了,再來研讀《紅樓夢》時,發(fā)現(xiàn)吳宓的兼美說并非妄言,而是預(yù)言了《紅樓夢》蘊含的不可低估的深邃和挖掘不完的礦藏。
《紅樓夢》出自何人之手,這是困擾紅學(xué)界諸多謎團中的一個大謎團,雖然胡適早就通過“大膽設(shè)想小心求證”,確認(rèn)《紅樓夢》的作者是曹雪芹,但至今仍然爭論未了。有人從曹雪芹的生卒年來考據(jù),他沒有見證“烈火烹油鮮花著錦”的盛世,有人從文本考證曹雪芹只是編輯加工。因而就派生出新的作者來,名單一大堆確實蔚為壯觀。歐陽健先生在博客中,列出各路人馬考證出《紅樓夢》的作者居然有六十一人之多,當(dāng)然他認(rèn)為是胡說,他用排除法否認(rèn)這些作者說,下面就是這些被否認(rèn)的作者。
“溫文的崇禎,俎永湘的朱慈烺,孫維中的陳洪綬,王夢阮的順治,陳賢富的方以智,傅波、鐘長山、陳斯園、吳雪松、金俊俊、何玄鶴的吳偉業(yè),隋邦森、隋海鷹的查繼佐,李明鳥的張岱,朱江兵的李漁,郭勵的曹溶,何新的納蘭性德,王巧林的顧景星,楊軍康的王夫之,冒連泉的冒襄,衛(wèi)艷春的吳喬,馮作會的林云銘,這十六人死早了?!?/p>
“黃硯堂的萬斯同、美國人鐵安的嚴(yán)繩孫兩人死的時間還不錯,只是死的精度不夠:這兩種胡說只能精確到年,不能精確到月。”
“包秦的洪升,加拿大人崔虎剛、孫慧敏的曹曰瑋,鐘云霄的石濤,袁登華的曹寅,劉同順的曹顒,張許文的蒲松齡,蘭曉東的鄭克塽,唐鈐硯的何焯,蔣國震、張師定的胤礽,王誠基的雍正,壽鵬飛的曹一士,齊玉瑞、李信田、董耀昌的弘晳,張志堅的趙執(zhí)信,劉宗玉的方苞,蔚來愚的允禵,胡適、周汝昌的曹家“雪芹”,周傳授的弘曉,陳傳坤的永瑢,李紅旗的敦誠,奉寬的高蘭墅,這二十人死遲了?!?/p>
“馬興華的朱由槤,陳林、鄭忠權(quán)的曹頫,李雪菲的曹碩,戴不凡的曹竹村,劉潤為、趙國棟的曹淵,徐乃為的曹顏,張杰的曹驥,張放的墨香,臺灣島民王以安的查澄,孫華天的弘皎,蔣友林、程麗萍的永琛,陳志燁的高霑,張登儒的李霰,王洪軍的李鼎,馬孝亮的馬锜,謝志明的謝再詔,王喜山的薛香玉,胡榮榮的秦玉,霍國玲的柳惠蘭,童力群的程日興,段晴也、吳玲的李含章,鄧牛頓的施廷龍,這二十二人要么無名要么卒年無考,均與作者論候選人無緣?!?/p>
那么多人殫精竭慮地去探討《紅樓夢》的真正作者,用心良苦,意趣也是橫生。按照現(xiàn)代小說的敘事理論,現(xiàn)實生活中的作者對文本并不具有絕對性的價值。作者不能成為小說的敘述主體,作者雖然存在于文本內(nèi),但他只是作家安排在那里來體現(xiàn)作家的思想規(guī)范的,他為我們閱讀理解小說文本提供了指引,但沒有聲音,在文本內(nèi)真正發(fā)出聲音的是敘述者。在這樣的前提下,曹雪芹對于小說文本的研究就是個作者,按照結(jié)構(gòu)主義敘事學(xué)的理論來看,就是一個隱含作者。無論是隱含作者還是作者,曹雪芹的身世、經(jīng)歷甚至性別對于《紅樓夢》的文本都不是特別重要了,重要的是小說的敘述者。
《紅樓夢》中有首詩,堪稱是理解小說一把金閃閃的鑰匙。詩中后兩句是這樣寫的:
都云作者癡
誰解其中味
“作者”一詞在《紅樓夢》出現(xiàn),是相當(dāng)有意思的,一是明清寫小說的人往往隱姓匿名,以至于《金瓶梅》的作者至今也沒法考證一個真實作者來;二是“作者”的概念是進入現(xiàn)代社會有了出版業(yè)以后才被人們重視的?!都t樓夢》在書中公然宣稱“作者”,確實具有某種超前意識。這里的“作者”也是混合了多種含義的,在字面上,和我們現(xiàn)在說的作者是同義的,帶有作家自身的內(nèi)涵,另一方面帶有敘述者的意義,因為按照《紅樓夢》章回體的格局和當(dāng)時小說文本的狀況,作者是說書人的化身,是全知全能的上帝,對小說中發(fā)生的事情,是了然于心、不可能出現(xiàn)“癡”的狀況的,因而這里的“作者”又是敘述者,在結(jié)構(gòu)主義敘事學(xué)中,敘述者可以感情非常豐富,而作者作為寫作的主體,必須保持與人物的距離,才有可能是客觀可靠的敘述?!都t樓夢》這里的作者如此的癡迷和執(zhí)著,和現(xiàn)代敘事學(xué)意義上的敘述者形象是等質(zhì)的。
因而困擾紅學(xué)界多年的《紅樓夢》作者問題,在結(jié)構(gòu)主義敘事學(xué)看來,就是一個無足輕重的問題,因為結(jié)構(gòu)主義敘事學(xué)認(rèn)為,既然作者創(chuàng)作了小說,他講述了故事,實際上,作者只是寫作作品的主體,一旦完成了作品,他的任務(wù)就履行完畢。他只能存在于小說文本之外,而不能進入文本。
由于檔案和史料的匱乏,我們很難去復(fù)原一個準(zhǔn)確無誤的《紅樓夢》的作者來,何況《紅樓夢》最初問世的時候就非完整的文本,經(jīng)過流傳,幾經(jīng)刪改,又被評點加注,絕非作家最初完成的原貌,自然也不是作家的初心。這樣的作者已經(jīng)不是一個人的自言自語了,而是眾聲喧嘩了,其實也是大家共同創(chuàng)造出來的文本。羅蘭·巴特曾經(jīng)嘗試用諸多學(xué)生的作業(yè)來完成的《戀人絮語》,已達到“眾聲喧嘩”的效果,遺憾的是羅蘭·巴特的《戀人絮語》只是實驗室的成果,而《紅樓夢》經(jīng)過兩百多年的讀者的介入,完成了真正意義上的眾聲喧嘩。
在現(xiàn)代小說敘事學(xué)看來,曹雪芹就是一個符號而已,作為一個作者,“曹雪芹”某種意義上和“蘭陵笑笑生”是一樣的意義。當(dāng)然,我們反過來根據(jù)《紅樓夢》的內(nèi)容,來倒推《紅樓夢》寫作者的面貌:祖上曾經(jīng)顯赫一時,后來衰落,作者是一個破落子弟,對昔日奢華的緬懷和追思,作者文化修養(yǎng)深厚,藝術(shù)造詣了得,性格偏“娘”,或者是女性化的心理人格。探討《紅樓夢》作者的性別錯亂,也是很有意思的話題,當(dāng)然這不是本文的宗旨。
《紅樓夢》的寫作無疑受到了《金瓶梅詞話》的影響,但《紅樓夢》高于《金瓶梅詞話》的地方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小說的敘事方式要豐富多樣。我們不妨將兩部小說的開頭抄錄于下,比較其不同。
《金瓶梅詞話》的開頭是這樣的:
二八佳人體似酥,
腰間仗劍斬愚夫。
雖然不見人頭落,
暗里教君骨髓枯。
應(yīng)該說,這首開篇詩歌是和《金瓶梅詞話》的意旨是吻合的,也是警世格言一類的,和《紅樓夢》的“風(fēng)月寶鑒”的故事是相匹配的。賈瑞得了相思病,跛足道人送他的那面鏡子,有點像《金瓶梅詞話》的開篇詩,“二八佳人”和“骨髓枯”正好是風(fēng)月寶鑒的正面和反面,而賈瑞最后也是死于“骨髓枯”,但《紅樓夢》的宗旨不會是《金瓶梅詞話》的克隆,所以在敘述交代成書的原因之后(有點像前言或序言),一開頭就顯出它的開闊和宏大:
原來女媧氏煉石補天之時,于大荒山無稽崖練成高經(jīng)十二丈,方經(jīng)二十四丈頑石三萬六千五百零一塊。媧皇氏只用了三萬六千五百塊,只單單剩了一塊未用,便棄在此山青埂峰下。誰知此石自經(jīng)鍛煉之后,靈性已通,因見眾石俱得補天,獨自己無材不堪入選,遂自怨自嘆,日夜悲號慚愧。
從神話女媧開篇,很容易想起中國小說的說史模式,因為中國小說的演義往往都是從遙遠的古代說起,無論是《三國演義》的“滾滾長江東逝水”,還是《水滸傳》的神話開頭,都是站在歷史的高度來敘述。這種神話模式在現(xiàn)代小說敘事學(xué)里視為宏大敘事,而《金瓶梅詞話》那樣的開頭往往被稱作為為“小敘事”或“個體敘事”,也稱為“日常生活敘事”?!都t樓夢》整體上籠罩著一個神話敘事結(jié)構(gòu),從開篇的女媧煉石補天開始,到中間的太虛幻境,還有風(fēng)月寶鑒、通靈寶玉、一僧一道等等都體現(xiàn)了這種宏大敘事的特性。雖然更多的篇幅展現(xiàn)的是閨閣閑情和家族秘史,但這種神話的氛圍和補天的情結(jié)一直纏繞著敘事人。雖然是女媧開天辟地的大敘事,但很快就落實到個體,這個個體就是那塊被棄的石頭,“因見眾石俱得補天,獨自己無材不堪入選,遂自怨自嘆,日夜悲號慚愧”,眾石皆用,唯我獨棄,和屈原的“眾人皆醉我獨醒”的異曲同工,都是又悲又怨,但《紅樓夢》的棄石還有“慚愧”,這種慚愧的背后,是一種懺悔式的憶舊。
國外一位心理學(xué)家Mcadams在分析人們的懷舊心理時,發(fā)現(xiàn)有兩種模式和順序。一種是拯救式順序(Redemption sequence),即描述一個人是如何從坎坷挫折中一步步獲得最終成功的故事,是一種從消極到積極的敘述方式。一種是毀滅式順序(Contamination sequence),即講述一個人生贏家如何跌落谷底,一蹶不振的故事,是一種從積極到消極的敘述方式。
按照《紅樓夢》的故事結(jié)構(gòu),應(yīng)該是毀滅式順序(Contamination sequence),小說也是講述了四大家族尤其是賈府的榮辱興衰,從峰谷到峰底的悲劇。但從小說的開頭來看卻是拯救式順序(Redemption sequence),后來在小說里被視作頑石和不肖子孫的賈寶玉,在這里卻為自己的不作為(不能做補天用)日夜悲號,甚至慚愧,和那個“混世魔王”的面孔完全相反。近日筆者和王蒙先生在北戴河一次對話中,王蒙先生敏銳地發(fā)現(xiàn)了這個問題,他說“賈寶玉是怎么形成的,三萬六千五百塊石頭,都進入體制,為時所用,為天所用,為神所用,剩下這一塊石頭,晝夜啼哭,所以后來別人一說功名,他立刻發(fā)瘋渾身發(fā)抖,生理反應(yīng),實際上他太放不下了,他太痛苦了。出世還是入世,這是中國知識分子在封建社會的最難受的選擇,真正放下的人從不說這個?!保ㄍ趺赏醺伞都t樓夢里有幾個世界》)。
補天,從來是中國文人的擔(dān)當(dāng)和責(zé)任,興邦安國就是補天?!都t樓夢》這里寫的“天”,自然是賈府的天,賈寶玉補天而不能,才上演了這曲“悲金悼玉的紅樓夢”。
雖然是從宏大敘事開始,但小說筆鋒很快一轉(zhuǎn),就遠離了說史的全知全能的腔調(diào),第六回開首處有這樣一段閑話或許能說明作家的自覺追求:“且說榮府中合算起來,從上至下,也有三百余口人,一天也有一二十件事,竟如亂麻一般,沒個頭緒可作綱領(lǐng)。正思從那一件事那一個人寫起方妙,卻好忽從千里之外,芥豆之微,小小一個人家,因與榮府略有些瓜葛,這日正往榮府中來,因此便就這一家說起,倒還是個頭緒。”芥豆之微,正是《紅樓夢》擺脫全知全能神敘述的巧妙之處,但也不是簡單限于一隅的個人敘事,而是通過人物的視角來實現(xiàn)。下面就作者對賈府的敘述來談?wù)勛骷覍τ邢迶⑹龅某晒\用。
賈府是《紅樓夢》人物的活動空間,但如何展示賈府作者是頗費心思的,在全知全能的古典敘事那里,比如《巴黎圣母院》是通過全知全能的視角電影長鏡頭般來逐步展現(xiàn)這個建筑空間的每個角落的,那么《紅樓夢》也會花費大量的篇幅來一一介紹榮國府、寧國府的格局和框架。這必須是全知全能的視角,小說開篇有一處采用全知視角敘述:“當(dāng)日地陷東南,這東南有個姑蘇城,城中閶門,最是紅塵中一二等富貴風(fēng)流之地。”然而,這也是作者轉(zhuǎn)述石頭的話:“按那石上書云”。也就是說作者在有意回避全知全能的神視角,而刻意借用人物的視角,讓賈府逐漸呈現(xiàn)于我們眼前。如何展現(xiàn)大觀園,作者沒有“正面強攻”,沒有正面鋪陳賈府的奢華與富貴,而是借用了三個人物的敘事縫隙來表示。
首先是冷子興。在《冷子興演說榮國府》這一回中,寫賈雨村一日閑來無事,去郊外閑逛,不期遇到了舊日都中相識冷子興。這冷子興看上去是個小人物,但見識不小,讀者從他的高談闊論中,大致知道了賈府的淵源與其中的關(guān)鍵人物,而且一句“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對賈府的衰落有了鋪墊?!把菡f”二字,便是概覽。冷子興的敘述屬于非全知的縫隙敘事,
讓讀者第一次在外圍了解了榮國府,但限于視角。讀者所了解的榮國府全出自于冷子興,讀者的視角是與冷子興同步的。冷子興沒有談到的,讀者無從知道,只是一個梗概。
接著從林黛玉的視角來寫賈府。林黛玉是從第三回開始出現(xiàn)的,她的出現(xiàn)居然引出了賈府的“實體”。前面說冷子興的演說還是印象式的,帶有梗概性質(zhì)的,林黛玉的視角因為特殊的身份,她眼中的賈府就是另外一番具象了。有研究者通過比較不同版本第三回的回目,發(fā)現(xiàn)視角不一樣。程甲本的回目是:“托內(nèi)兄如海薦西賓接外孫賈母惜孤女”;庚辰本的回目是:“賈雨村夤緣復(fù)舊職,林黛玉拋父進京都”。從回目便可看出故事的敘述視角。前一的視角是賈母,后一的視角是黛玉,小說顯然是以黛玉的視角來敘述故事的。
冷子興只是耳聞,林黛玉則是目睹。林黛玉出自豪門,父親林如海也是當(dāng)?shù)氐膹d級官員,見過大世面。黛玉這樣的富二代,進了榮寧二府的那條街上,居然驚訝其富麗堂皇,以至于“不敢多行一步路,不敢多說一句話”。讀者的視角此時便是黛玉了,跟著黛玉一一見了外祖母見了三春見了大舅母二舅母,見了鳳姐見了寶玉,除了見人問好,當(dāng)然看到更多是高頭大馬,豪屋華宇了。林黛玉進賈府后來成為一個經(jīng)典橋段,就在于視角的成功。以富人之見識,進了賈府猶驚恐,猶羨慕、嫉妒、慚愧,況窮人乎?
第三個就是窮人的視角,這就是劉姥姥。林黛玉的視角屬于“芥豆之微”,因為是有限視角,但身份卻不是芥豆,真正的芥豆,其實是卑微的小人物劉姥姥。劉姥姥一進榮國府的故事,正如劉姥姥所說,平時不敢走動,是怕辱沒了人家高貴的門風(fēng)。只是為了家庭的生計,才厚著臉皮來賈府“打秋風(fēng)”。劉姥姥看到的富麗堂皇的賈府,也正是讀者眼中的世界。
如果僅僅從冷子興、林黛玉的視角來看賈府,自然不足以展示賈府的盛大和富貴,讀者也不滿足,劉姥姥出現(xiàn)就不一樣了。林黛玉絕看不到“幾個挺胸疊肚、指手畫腳的人坐在大門上,說東談西的”的情形。而且假如黛玉問話,也絕不會出現(xiàn)“那些人聽了,都不理他,半日方說道,你遠遠的那墻畸角兒等著……”之類的話。而劉姥姥則必須“過五關(guān)斬六將”才能見到那些等級森嚴(yán)的豪門威嚴(yán),她一層層“闖過來”,有仆人,有體面的仆人,有更體面的仆人,有真神鳳姐。而讀者跟著黛玉的視角,見到賈母,進了榮禧堂,但不會看到劉姥姥所看到的那些等級和層次,這種從人物有限的視角來進行敘述的策略,確實是超越了一般作者的涵義,在敘事的縫隙中展開小說是現(xiàn)代主義和后現(xiàn)代主義美學(xué)的范疇。
如果沒有脂硯齋的評點,《紅樓夢》的傳播會是一種什么情況,我們不得而知。脂硯齋的評點,無疑擴大了《紅樓夢》的影響力和傳播速度。當(dāng)然,脂硯齋也給《紅樓夢》留下諸多的霧障和謎幔,這位脂硯女士或脂硯先生的匿名評述,像《紅樓夢》故事的知情者和親歷者,又是曹雪芹寫作的同路人和見證人,他從作者那里派生出來,又時時否認(rèn)作者或指點作者,像《紅樓夢》小說里的一僧一道一樣,關(guān)鍵時刻出現(xiàn),關(guān)鍵時刻又消失。
他是誰?
對脂硯齋的身份紅學(xué)界有四種說法:一、作者說;二、妻子說;三、叔父說;四、堂兄弟說。無論哪種說法都說明脂硯齋與《紅樓夢》的寫作者有著十分密切的關(guān)系,雖然也有少數(shù)研究者認(rèn)為脂批其實是偽作,只是商家刻意炒作所為。如果按照羅蘭·巴特的理論來看,不論脂硯齋是誰,他如果介入了小說的創(chuàng)作且被流傳下來,就是作者的一部分。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不乏這樣的例證,比如《三國演義》的原創(chuàng)者并不是羅貫中,《水滸傳》原創(chuàng)者也不是施耐庵,他們主要是整理編纂,但流傳下來就是“真”的作者。因而脂硯齋不論是否真?zhèn)危谖谋疽饬x上,他和曹雪芹具有同樣的價值,已經(jīng)成了《紅樓夢》的一部分。
中國文史上素來有點評批注的傳統(tǒng),生于曹雪芹之前的江南才子金圣嘆就曾經(jīng)評點過六大才子書,還腰斬過《水滸傳》。從金圣嘆腰斬《水滸傳》的行為來看,點評批注其實在某種意義上已經(jīng)進入作品的創(chuàng)作。脂硯齋不同于這些評點者,無論好似李贄還是金圣嘆,李贄和金圣嘆都是一旁觀者的身份站在客觀立場對小說的內(nèi)容進行評點,而脂硯齋的評點不同于一般的評點,雖然也有很多的藝術(shù)評點,比如“草蛇灰線伏脈千里”,關(guān)于結(jié)構(gòu)的評價,“橫云斷嶺”“空谷有聲”“不寫之寫”屬于留白美學(xué),于后來海明威說的“冰山理論”如出一轍,可見其高超之處。
更多時候,脂硯齋似乎充當(dāng)?shù)诙⑹氯说慕巧孀骷覕⑹鲆恍┎环奖汴愂?、沒有陳述或者陳述不到位的故事和細節(jié)。這在中國小說史上似乎是第一次,在脂硯齋之后的兩百多年之后有人研究出這種形態(tài)是一種“元敘述”,卻是同一篇小說的同一個作者對自己小說生成過程的敘述,比如卡爾維諾的一些小說、馬原的小說,王蒙的《雜色》等小說。而脂硯齋不是作者,卻充當(dāng)了元敘述的敘述者,所以我覺得他在小說文本的生成意義上,應(yīng)該稱為“第二敘事人”。
這個“第二敘事人”有這樣幾個功能:
一、見證人。這在歷代評點的傳統(tǒng)中獨一無二,一般的評點都是從內(nèi)容上或藝術(shù)上去對小說的優(yōu)劣作出一定的評價,而脂硯齋經(jīng)常用經(jīng)歷者的口氣來論述小說的某一段內(nèi)容。比如第二十五回,寫三姑六婆婦女之間的事,甲戌本側(cè)批道:“一段無倫無理信口開河的混話,卻句句都是耳聞目睹者,并非杜撰而有。作者與余實實經(jīng)過。”第七十七回,寫王夫人抄檢大觀園。庚辰本夾批:“……況此亦是余舊日目睹親聞,作者身歷之現(xiàn)成文字,非捏造而成者,故迥不與小說之離合悲歡窠臼相對?!薄熬渚涠勀慷谩薄芭f日目睹親聞”,是說小說寫的真實事件,也就是用現(xiàn)在的概念叫非虛構(gòu)。這為小說的真假之構(gòu)鋪設(shè)了一個巨大的謎團。所謂“甄士隱”(真事隱)“賈雨村”(假語襯)因為脂硯齋的“在場”更加的迷離光怪。
這種“在場”的敘事已經(jīng)不是評點了,而是在暗示或者點破某個歷史事件的來由,也成為后來探佚派、索隱派的重要依據(jù)。第十六回甲戌本有回前總批:“借省親事寫南巡,出脫心中多少憶昔感今?!泵鼽c康熙六次南巡,其中四次駐蹕江寧織造曹家的事。庚辰本在五次南巡接駕時側(cè)批曰:“真有是事,經(jīng)過見過?!?/p>
脂硯齋的評點仿佛要把讀者引向回憶錄的閱讀視野中去,反復(fù)說明《紅樓夢》不是“捏造”“非杜撰”,把自己的身世和作者的身世進行互文,在作者的敘事之外產(chǎn)生了第二敘事人的效果。
二、注解。這是中國傳統(tǒng)評點最常見的方法,帶有輔助閱讀的注解,以便讀者閱讀時減少障礙?!都t樓夢》不乏隱詞廋語、難文僻字,脂硯齋基本都做出作出了注解。如“金蜼彝”,就注明:“蜼,音壘,周器也?!薄昂#ㄉ吓_下皿)”,就注明:“音海,盛酒之大器也?!秉c明作者為書中人物、地點運用諧音、拆字等手法使其有所寓意。如“元、迎、探、惜”是“原應(yīng)嘆息”之意,其他如“千紅一窟、萬艷同杯”則是“千紅一哭、萬艷同悲”;“霍起”是“禍起”;“嬌杏”是“僥幸”;“凡鳥”則合成一個“鳳”字。來說明王熙鳳的鳳,等等,這些揭示內(nèi)幕性的提示,若不是脂硯揭示,讀者是很難讀出來的。
三、評點。脂硯齋能夠伴隨《紅樓夢》流傳下來,除了“參與”小說的創(chuàng)作外,還與其高超的藝術(shù)修養(yǎng)和鑒賞力有關(guān)。這方面有很多的著述和研究,我就舉如甲戌本第一回有一段眉批總述“書中之秘法”的批語就可以發(fā)現(xiàn)他的藝術(shù)領(lǐng)悟力和概括力:“事則實事,然亦敘得有間架、有曲折、有順逆、有映帶、有隱有見、有正有閏,以致草蛇灰線、空谷傳聲、一擊兩鳴、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云龍霧雨、兩山對峙、烘云托月、背面敷粉、千皴萬染諸奇書中之秘法,亦不復(fù)少?!闭f的是秘法,其實闡釋的小說的寫作技巧和藝術(shù)手段。當(dāng)然,脂硯齋也故意設(shè)置一些迷障,第十三回,寫秦可卿之死,有脂批曰:“秦可卿淫喪天香樓,作者用史筆也。老朽因有魂托鳳姐賈家后事二件,嫡是安富尊榮坐享人能想得到處,其事雖未漏,其言其意則令人悲切感服,姑赦之,因命芹溪刪去?!边@是迷障法,秦可卿淫喪天香樓,故事并不會復(fù)雜,也不會太不堪,如實寫了,反而沒有現(xiàn)在這樣的霧里看花的效果??梢娭廄S是深諳用兵之法,虛張聲勢,引人入勝。
脂硯齋自一七五四年甲戌重評開始至一七七四年甲午為止,二十年如一日地對《紅樓夢》進行多次抄評,說他是第二敘事人自然沒問題,甚至可以說他是第二作者。二十年的跟蹤和評點,自然是作者的一部分了,尤其按照結(jié)構(gòu)主義敘事學(xué)來看,更是作者了。
脂硯齋到底是誰難以斷言,但他(他)無疑是個淚人兒,因為太愛哭了。脂硯齋評點動不動就哭,不妨引用幾段:
“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淚,哭成此書”,“傷心筆,墮淚筆”,“今閱至此,放聲一哭”,“我讀至此,不覺放聲大哭”,“忽接此焦大一段,真可驚心駭目,一字化一淚,一淚化一血珠”,“此句令批書人哭死”,“此時寫出此等言語,令人墮淚”,“讀此等文章能不墮淚”,“所謂此書真是哭成的”,“使人讀之聲哽哽而淚雨下”,“不必看完,見此二句即欲墮淚”,“四字是血淚盈面”,“四字是作者痛哭”,“這是作者真正一把眼淚”,“此作者刺心筆也”,“讀五件事未完,余不禁失聲大哭,三十年前作書人在何處耶”,“故批至此竟放聲大哭”,“傷哉,寧不慟殺”,“余幾失聲哭出”,“我不僅淚流一斗,濕地三尺”。
這么愛哭,不禁讓人想起了小說中的那個淚人兒。
責(zé)任編輯:趙燕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