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敏
“一切都在變,一切都在消失。在變化與消失的過程中,有一個瞬間被相機記錄下來,就成了不變的永恒?!倍盍x忠用他的相機記錄了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人在土地上的生活姿態(tài),每一種姿態(tài)共同組成了《人與土地》。
書中的照片都是黑白的,照片中的場景對于90后的我是陌生的。人的身體連接著土地,更遠處的山連同腳下的土地將人包圍在其中,像襁褓一樣,人仿佛是土地哺育的嬰兒,在天覆之下、地載之上受萬物滋養(yǎng)。
在農(nóng)耕時代,農(nóng)事將人鉚在土地上,讓人們不再漂泊,不再冒險。其實在阮義忠拍攝這些照片的時候,西方工業(yè)文明早已大面積侵蝕臺灣,而這些地方由于偏遠,暫時被開發(fā)者們擱置一旁,得以使自己的文化不受干擾。而如今臺灣的城市化水平已達80%以上,阮義忠再回到原來拍這些照片的地方,早就面目全非了。他說:“在昔日,族人半農(nóng)半漁,自給自足,更以飛魚捕撈活動為主,發(fā)展出一套具備現(xiàn)代生態(tài)保育理念的生活智慧。如今的蘭嶼埋有核廢,又是熱門觀光區(qū),居民不愁吃穿,捕飛魚也成了取悅游客的表演項目?!?/p>
從鴉片戰(zhàn)爭開始,在接連的一場又一場戰(zhàn)爭中,西方工業(yè)大國用他們的工業(yè)成果,迅速地瓦解了長達兩千年的農(nóng)耕文明。自強不息的炎黃子孫“師夷長技以制夷”,最終在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的領(lǐng)導下成功捍衛(wèi)祖國。史學家們說,就是因為農(nóng)耕文明將人鉚在土地上,不再漂泊,不再冒險,于是中國錯過了大航海時代,錯過了先發(fā)制人的時機。于是有人悟出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辛辛苦苦65年,終于把城鎮(zhèn)化水平抬到了50%以上。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無需“汗滴禾下土”亦能維持溫飽,“唯一的勞動僅存在于指尖與計算機鍵盤之間”??墒悄切┖诎渍掌锏闹闩c平和的笑容,卻再也沒有重現(xiàn)在更清晰的彩色照片上。水泥地面越鋪越廣,人的雙腳緊緊裹在鞋子里,早已不再與土地連接。
傳說女媧造人是用泥土做的,從前的人背井離鄉(xiāng)時會帶上故鄉(xiāng)的一抔土以解鄉(xiāng)愁。從前的人死后把身體埋進土里,腐化分解,滋養(yǎng)土地,將土地給予的一切歸還原主。這種依賴和感恩,是人類情感的歸宿。樹愈往高處長,根必須愈往深處扎。而今我們在平坦整潔的水泥路面上越走越遠的同時,卻割舍了我們的根,于是我們只是像羽毛一樣的飄著,而不是像樹一樣的成長著。歷史在前進,心靈在倒退。
書中有一張照片令我印象深刻,透過相機鏡頭,只見婦人一臉肅然,深深地盯我一眼后便將目光移開,仿佛是在譴責我以及一切外來的侵入。我多希望我們的身邊依然有這樣的目光。阮義忠說:“我在拍照時,最想留住的正是人性的美好:人與人的互信互助,人對土地的依賴感恩,人對天的敬畏、對物的珍惜。這些價值在今天還剩多少?”
不知對于人類來說,離土地越來越遠,會不會是不可承受之重?
指導教師 熊芳芳
阮義忠,臺灣攝影大師,被尊稱為“臺灣的布列松”“中國攝影教父”?!度伺c土地》是他最知名的經(jīng)典攝影集。
(編輯/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