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霞萍
一、學情分析
本教案適用于四星級高中中等高二學生。
二、教學目標
(一)掌握散文事、人、理相結(jié)合的寫作手法。
(二)感悟愛與責任的力量。
三、教學重點、難點
(一)對文本中“我”的恐懼心理的解讀。
(二)文中人物形象的解析。
四、教學方法
研討法。
五、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六、課時安排
一課時。
七、教學過程
(一)導(dǎo)入
多媒體投影鈴蘭花圖片,簡介鈴蘭花,導(dǎo)入課題。
(二)文本研讀
1.設(shè)問:我們在面對敘事類文本時,如何概括故事的要點呢?必須抓住哪些要素呢?
——概括情節(jié)的要點:(1)人物(對象)(2)事件(行為、結(jié)果)
2.走近文本:
(1)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文的故事?(事)
明確:幼年的“我”在恐懼中為母親采摘鈴蘭。
事件發(fā)生的主要地點是“地獄”。
(2)“我”對“地獄”的心理感受是怎樣的呢?
——恐懼。這“地獄”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地方令我如此恐懼呢?
明確:第一,“地獄”(洼地)本身具有可懼性;第二,從小父母對我進行基督教育時,多次提到可怕的“地獄”。
由此可見,作者從客觀和主觀兩個方面盡情地渲染了“地獄”的恐怖及“我”對“地獄”的恐懼心理。
(3)針對“我”的恐懼心理,父母都做了些什么?
“父親”:父親強迫不到六歲的“我”去“地獄”放牧。(第5、11、13-18小節(jié)及25節(jié)。)
獨自去“地獄”放牧的“我”當時有怎樣的表現(xiàn)呢?
“我只好趕著牲口,盡量放慢腳步,一點點走近這個可怕的地方?!薄拔揖瓦@樣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在‘地獄的底部坐下來,也不敢回頭好好地看看四周。……”
齊讀11-18節(jié)。
結(jié)合文本,從父親強迫“我”去“地獄”放牧這件事你能看出一個怎樣的父親形象呢?你贊同父親的做法嗎?
文中父親的做法可能在大部分人看來不大容易接受,但這在西方的教育中卻是再正常不過的了。因為作者是前南斯拉夫人,前南斯拉夫人有著游牧民族的血統(tǒng),民族性格中多了一些野性和強悍,就像我國的蒙古族、維吾爾族一樣。這也和歐洲人的民族文化傳統(tǒng)是有關(guān)系的。歐洲人崇尚的男子是健壯、強悍、有男子氣概的美。如果從這個視角看,父親的行為就是一種嚴厲的父愛的體現(xiàn)。“三字經(jīng)”中就有一句“養(yǎng)不教,父之過”,英國著名文學家哈伯特說:“一個好父親勝過一百個校長?!?/p>
然而這次放牧經(jīng)歷不但沒有減輕“我”對“地獄”的恐懼感,反而使“我”對洼地的恐懼到了無以復(fù)加的地步。
看來父親的這一做法對消除“我”的恐懼心理沒有效果。那么針對“我”的恐懼心理,母親又做了什么呢?
相比于父親的嚴厲強硬,母親顯得較溫柔和善。
明確:從第7、20、23、24、34、36小節(jié)可看出母親很溫柔、和藹。讀第23、24、25節(jié),設(shè)疑:母親如果真心想要鈴蘭花,她為什么不自己去地獄或是和父親一起去地獄采呢?為什么母親會那樣說呢?父親又為什么會附和呢?
明確:其實父母是有意讓“我”聽到他們說“地獄”里有鈴蘭的對話的,這一對話帶有暗示性,因為他們想讓“我”克服恐懼,戰(zhàn)勝自己,俗話說“解鈴還須系鈴人”,父母想讓“我”自己從恐懼的陰影里走出來??梢?,文中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是很有智慧的。他們做的一切都是對孩子良苦用心的愛的體現(xiàn)。(板書)
(三)孫犁說:“散文,都是有所為而寫的,作家在閱世之余,常常思考著一個問題,一個道理,從一篇文章中把這個道理揭示出來。這個道理,常常是通過一件事,或一個人物表現(xiàn)出來。”
讀了本文,你能從中悟出什么道理呢?蘇東坡說“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我們能否試著從文中不同人物的角度談一談。
心靈感悟:
師談“我”的角度:愛能戰(zhàn)勝一切,使人變得勇敢、堅強!
“我”的經(jīng)歷表明人的成長需要接受考驗,只有敢于接受挑戰(zhàn),才能勇敢地面對人生。
生談父母的角度:愛是智慧的源泉。愛是適度放手……
(四)探究文本:有人說一篇散文只要能讓人有所感悟就是好散文,而有人不以為然,理由是本文共2800多字,但真正寫到與鈴蘭花相關(guān)的內(nèi)容是從1700字左右即文章第23節(jié)開始的,他們就覺得“鈴蘭花”這個題目和文章內(nèi)容不是很切合,他們甚至想把題目改成《“地獄”》《我的童年》《我與“地獄”的故事》《兩進“地獄”》,對此,你怎么看呢?作者為何以“鈴蘭花”為題呢?
文章23節(jié)之前的1700字左右內(nèi)容是不是真的偏題了呢?
明確:1-4節(jié)寫地獄的環(huán)境,作者從客觀和主觀兩個方面盡情地渲染了“地獄”的恐怖。之后的5-22節(jié)是寫“我”被迫去地獄放牧因恐懼而逃回去的經(jīng)歷,這樣寫是為了突出“我”對“地獄”的恐懼。這部分的描寫是為“我”后面采摘鈴蘭作鋪墊的。
小結(jié):以“鈴蘭花”為題更好:給人以美感,引發(fā)讀者興趣;象征著愛的力量,有深刻意蘊;能凸顯文章的主旨。
結(jié)論:為文章擬寫標題時一定要注意切合內(nèi)容,其次,所描寫的形象要有意蘊。
(五)拓展:比較閱讀:季羨林《馬纓花》。
(六)結(jié)束語:最后送同學們一串幸福的鈴蘭花,愿你從今天起,有一顆勇敢的心;從今天起,做一個有責任感的人!做一個幸福的人!
(七)板書設(shè)計:
八、教學后記
具體教學過程,我主要是受孫犁那句話的啟發(fā),按照事、人、理這樣的順序引導(dǎo)學生理解課文,其中重點探討文本中“我”對“地獄”的恐懼心理及文中父母的形象,從而揭示出“愛能戰(zhàn)勝一切,使人變得勇敢、堅強”等道理,讓學生更好地感悟愛與責任的力量。
另外,本文在內(nèi)容上還是比較淺顯易懂的,所以就存在淺文怎么深教的問題。如果僅僅解讀這篇文章,似乎課堂容量不夠,因此我就設(shè)計了個比較閱讀的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學完本文后能學會遷移,從而學會更好地品讀其他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