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山
在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4000多年以來,地球上經過了4次比較大的寒冷期(也叫“小冰期”),還有4次比較大的溫暖期。學者研究認為,氣候變化與社會發(fā)展密切相關;氣候異常,對歷史事件和歷史進程有重要影響。
“四千年前事件”——大禹治水是趕巧了?
所謂“四千年前事件”,是我們這里說的第一個寒冷期,時間發(fā)生在大約公元前2200年至公元前1900年。
這個寒冷期給人類文明帶來很大的影響。歐洲北部的畜牧民族在寒冷的夏季無法取得足夠的飼料,以便冬天喂養(yǎng)牲口。農耕民族則因生長季太短而歉收。人類遭遇饑荒,印歐人隨之大規(guī)模出走,向外擴散。由于氣候最適期結束,這里的人類,不得不放棄富饒之地美索不達米亞南部的農耕居住地,長達300多年。印度的印度河流域民族,向東遷徙到季風降雨較多的地區(qū)。
這個寒冷期,給撒哈拉地區(qū)的游牧民族同樣帶來一場大災難。他們必須向南遷徙到非洲西部的草原地帶,或是向東遷徙到尼羅河河谷,最終,撒哈拉湖泊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干涸。
那么,在這個時期的中國發(fā)生了什么呢?
公元前2l世紀,正是中國的第一個王朝——夏朝誕生的時期。而據傳說,夏朝建立,是和開國君主大禹治水成功的業(yè)績聯(lián)系在一起的。在大禹之前,很多人治水都失敗了,只有大禹采用了變堵為疏的方法,才取得了治水的成功。
有學者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觀點:也許大禹的成功,并不只是方法改變那么簡單,也許更大的原因是他運氣好,正好趕上了“四千年前事件”小冰期的開始。此時氣候由溫暖潮濕轉為寒冷干旱,中原地區(qū)降雨減少,水災也隨之平息。
學者研究認為,到了公元前1900年至公元前1250年,是人類歷史的第一個溫暖期。在這一時期,巴比倫人、亞述人、埃及人和赫梯人,在中東地區(qū)建立帝國;特洛伊人、古希臘人和克里特島人,在愛琴海地區(qū)建造宏偉的紀念碑;邁錫尼人的影響力,最遠可延伸至不列顛群島。
“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因為第二個溫暖期?
第二個寒冷期,出現在公元前1250年至公元前650年。由于氣候的變化,青銅器時代的北歐人不得不離開家鄉(xiāng),尋找新的居住地。有些人到達法國與西班牙,有些人定居在巴爾干半島和意大利。其中一個部落色雷斯到達保加利亞。這樣大規(guī)模的遷徙引發(fā)一連串效應,最后造成多利安人人侵,邁錫尼帝國滅亡。在旱災、饑荒為害和入侵者壓迫下,歐洲和亞洲西部進入了地中海區(qū)的“黑暗時代”。
而第二個溫暖期,出現在公元前650年至公元紀年開始的時候。在西方,這正是古希臘羅馬的繁榮時期。這一時期社會生產力有長足發(fā)展,思想文化更是空前進步,還創(chuàng)造了羅馬大帝國的富足神話。
在中國,第二個溫暖期同樣是一個有著巨大發(fā)展和進步的時期。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就發(fā)生在這一時期。而且,產生了中國最早的強大帝國——秦漢大帝國。在這一時期,中國一批杰出的思想家先后產生,社會思想極為活躍。
羅馬帝國滅亡——天氣變冷所致?
第三個寒冷期,出現在公元紀年開始至公元600年左右。在這一時期,全球冷化再度降臨,氣候于公元2世紀變得更加惡化。有學者認為,歐洲內陸的氣候一旦變得寒冷,包括里海在內,中亞的內陸地區(qū)就會變得氣候干燥,降水減少。這次干旱不僅讓商路衰退,還引起草原沙漠化,奪走了游牧民族賴以生存的根基。
而內陸地區(qū)的氣候變化,又成為日耳曼人大遷徙的契機。在公元2世紀下半葉以后,日耳曼人企圖攻破萊茵河沿岸的羅馬城墻入侵羅馬領土。由于周邊地區(qū)民族大遷徙更加活躍,羅馬帝國不得不舉全國之力以應對日耳曼人。而同一時期,首都羅馬等地自然災害頻發(fā),地中海一帶農作物歉收,經濟活動衰退,羅馬帝國每況愈下。羅馬昕面臨的內憂外患,是由于當初孕育這個國家的溫暖氣候發(fā)生了變化,開始變得寒冷所致。
在遠東地區(qū),中國在公元紀年開始時,出現了王莽篡漢的政變??岷臇|漢末期,又迫使饑餓的農民起來造反,此后五胡亂華,大量移民向南遷徙。可見這個寒冷期,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混亂時期。
公元650年至1280年,全球新的溫暖時期開始,在西方被稱為“中世紀溫暖期”。
學者認為,在中世紀溫暖期,歐洲各國在經濟發(fā)展上都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果。由于農耕地的擴大和經濟的發(fā)達,整個歐洲的人口急速增加。據推算,歐洲的人口在公元650年時只有1850萬。然而,由于中世紀溫暖期的溫暖氣候以及農耕地的擴大,公元1000年人口增加到3850萬,并進一步在公元1340年增加到7350萬。約700年中,人口增加了約4倍之多。
也正是在這個溫暖期,中國在隋唐時代再度統(tǒng)一,并開始了唐宋時期的經濟文化繁榮時代。
法國大革命——也和氣候寒冷有關?
公元1280至1860年,全球第四個寒冷期來到了。很多西方學者用“小冰川期”特指這一個離我們最近的寒冷期。
公元1315年至1319年間,歐洲暴雨連綿,饑荒席卷歐洲大陸。至1400年,氣候明顯變得更加不可預測,風暴更頻繁。氣候的變化之頻繁和氣溫之低,在16世紀晚期數十年的寒冷期達到頂峰。
16世紀時,歐洲仍然十分貧窮。當時,人們通常將氣候災難歸結為天譴或是人類罪孽,各國君主都忙于解決民生問題。
到16世紀晚期,寒冷氣候對阿爾卑斯山脈地區(qū)的村落構成了嚴重威脅,冰川沿著山谷不斷前進,摧毀了村莊,淹沒了田地。歐洲北部,經受了罕見的暴風雨襲擊。
早在17、18世紀,愛爾蘭舉國便以土豆為主食。由于受到惡劣氣候的影響,法國的農業(yè)連年收成欠佳。直到1788年,糧食歉收導致農村貧困問題政治化,這成為法國大革命的主要誘因。
而從1860年至今,全球新的溫暖時代開始了。雖然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zhàn),但從整個世界范圍來說,這是一個科技進步和繁榮的時代。然而新的問題也在產生,正如現在的人們熟知的,隨著化石燃料的廣泛使用,溫室氣體水平持續(xù)上揚,氣溫升高變得更為迅猛。近些年來,歷史上氣溫最高的夏季和最溫和的冬季的紀錄在不斷刷新。臺風、暴雨、極端強烈的厄爾尼諾現象等極端氣候,也變得日益頻繁。現在人們擔心的是,全球氣溫是不是上升得太快了?如果這樣的趨勢持續(xù)下去,人類會面臨什么樣災難的挑戰(zhàn)?這并非杞人憂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