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啟鵬福建省三明市清流縣廣播電視臺,福建三明 365300
?
論電視新聞與受眾收視心理
黃啟鵬
福建省三明市清流縣廣播電視臺,福建三明365300
摘要電視新聞具有視聽兼?zhèn)洌瑫r效性強,長于再現(xiàn),家庭式接受的獨特優(yōu)勢,從而使他備受觀眾歡迎,但他對受眾不是約束和指令的,而是靠新聞的事實本身影響力,感染力和吸引力去誘導觀眾,說服觀眾,最終打動觀眾,所以說電視新聞在運用中要樹立受眾意識,從受眾的收視心理出發(fā),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才能為觀眾所接受,最終打動受眾。
關鍵詞電視新聞;受眾;收視心理
電視新聞的好壞是由受眾評選出來的,受眾的認可是新聞成功與否的關鍵,把握受眾心理需求,引起受眾的強烈興趣,這是電視新聞的目的,尋找出電視新聞滿足受眾心理的機制,這樣又更能去誘導受眾說服受眾,最終打動受眾。
1.1求“新”心理
電視新聞的特征是“新”,受眾接受新聞傳播的共同心理也是喜新厭舊。這從心理效應發(fā)生過程中可以看得很清楚。新聞工作者報道受眾欲知的新事物,新問題,新人物,新技術,新知識,新經(jīng)驗,只有以“新鮮”的方式刺激受眾的眼球,用這種方式才有可能使觀眾保持穩(wěn)點的注意力,新聞缺少了“新”與“舊文”無異,報道的內(nèi)容是老的,舊的,觀眾已經(jīng)或早就耳濡目染,都不會有好的傳播效果,甚至對新聞感到厭倦和逆反心理的出現(xiàn)。電視新聞從采訪到拍攝再到編輯和播出都是一個目的,就是給觀眾看的,讓觀眾接受并迎合觀眾的收視。我們不能強制觀眾看我們的新聞,更不可能強制他們接受報道中的內(nèi)容,觀眾在心理活動上是絕對自由的。
1.2求“真”心理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新聞必須真實,否則他就失去了自己的存在意義?!毙侣務鎸嵤紫仁鞘聦嵉恼鎸?,真實的事件是觀眾所需求的,不顧事實真相,為追求轟動效應胡亂編造受害人,編造假事件,是對受眾的最大欺騙,這樣受眾就不在相信電視是真實的,就不再看電視了,欺騙的出現(xiàn)往往使得媒介聲望大跌,甚至有解體的危險。在中國新聞歷史中就有很多例子,在大躍進的時期,“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chǎn)?!薄胺守i賽大象,全社殺一頭足夠吃半年”這些夸張失實的報道,散步到全國,造成了惡劣的影響,甚至干擾了中央政府的決策,造成了民不聊生,那“畝產(chǎn)萬斤”的新聞更是新聞界的笑話,假新聞假的離譜,報道失實嚴重,這樣的報道既抓不住社會的主流,也抓不住社會的最新動向,更抓不住觀眾的心。觀眾要的是真實的報道,可以讓他們相信的報道。
1.3求“近”心理
“在現(xiàn)實社會中人們一般關心周圍發(fā)生的事勝過關心遙遠地方發(fā)生的事,這是地理的接近心理。通常受眾對于發(fā)生在空間距離較近的新聞事件反映敏感,有明顯的興趣。因為周圍地區(qū)發(fā)生的事態(tài)對他們的影響波及到他們要勝于遠處的事。例如,北京年火炬經(jīng)過龍巖,這樣的一場盛大的活動,對巖城觀眾來說就有所不同。簡單的說對于我們在龍巖傳遞與北京傳遞相比,我們更關注哪個?可見,我們更關注龍巖的傳遞過程,即使另一方是在首都北京,我們同樣更關注我們身邊的火炬?zhèn)鬟f,因為它離我們近的同時就有我們身邊認識的人出現(xiàn)。當這些新聞報道的形式播出時,我們更加關注離我們近的新聞事件。
1.4求“快”心理
眾所周知,在日常生活實際中,受眾對新聞的追求呈現(xiàn)出了未知、預知、應知的心理特點。在新聞信息的追求與獲取中,比其他受眾更早獲取知識,更早“說”出知識,才能夠獲得在新聞傳播方面的主動權,更及時的對心理行為進行調(diào)整,從而體現(xiàn)對社會發(fā)展變化形勢的良好適應性。受眾在新聞信息獲取方面的這種特殊心理需求體現(xiàn)在電視新聞上,即追求信息的時效性。新聞信息傳播為了謀取生存與發(fā)展,必須高度重視新聞傳播的速度。新聞傳播工作者應當最早傳播信息,并最早深入對新聞事件以及相關現(xiàn)象的解釋中,從而吸引大眾的注意力,最大限度的縮短新聞事件發(fā)生、傳播過程中的時間差距,以更好的契合新聞媒介受眾對新聞信息“先睹為快”的心理訴求,進而達到提高電視新聞收視率的目的。
我們知道受眾對電視新聞的接受具有求“新”心理、求“真”心理、求“近”心理和求“快”心理,但是在新聞媒體視野快速發(fā)展與升級的當今社會,圍繞在不同媒體平臺間的競爭關系更加激烈,如何突出自身的個性化,將優(yōu)勢資源充分發(fā)揮出來,已成為新聞媒體從業(yè)工作者必須高度重視的課題之一。于是,電視新聞就用現(xiàn)場直播的方式走進受眾。電視新聞中的直播手段是指在被報道對象與播出平臺間通過信號傳輸方式實現(xiàn)同步進行的一種特殊報道手段,電視新聞直播的最突出特點在
于可以將新聞事件發(fā)生第一現(xiàn)場的聲音與畫面結合起來進行播報,與電視新聞傳播的特性是高度融合的,對電視傳播特性的實現(xiàn)與發(fā)揮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與價值。
2.1直播報道要力爭從內(nèi)容上接近受眾心理
電視新聞直播報道實現(xiàn)了對新聞傳播以及電視傳播特點的雙重性回歸,現(xiàn)場直播這種特殊的電視新聞報道方式與其他錄制播出的報道方式相比,無論是在報道的內(nèi)容、報道的形式還是其他方面均具有現(xiàn)場性、同步性、以及不確定性的特點,這種特殊性恰好是對受眾的巨大吸引力,將受眾的視線牢牢的把握起來。但如何才能夠在電視新聞直播報道中拉近與受眾的距離呢?有相關調(diào)查中顯示:北京市申辦奧運會成功之夜的直播收視率達到了70%以上,而美國9·11事件發(fā)生后各大廣播公司對該事件的持續(xù)性跟蹤報道更是達到了創(chuàng)記錄的86%的收看率。電視新聞報道直播的最大的魅力在于能夠與受眾共同感受未知所帶來的獨特體驗。因此,一些富有懸念、充滿變數(shù)的題材特別適宜直播,并且現(xiàn)場直播的效果會很好,這樣新聞報道的魅力就是在內(nèi)容上接近受眾心理。譬如,汶川抗爭救災的新聞,奧運會開幕式,奧運會閉幕式,神舟七號飛天,這樣的題材同樣很容易引起觀眾的關注和共鳴,應用全程直播,這樣的全程直播一般說來收視率不會低。再者,一些重大事件由于本身的顯著性而倍受矚目,如香港回歸、澳門回歸、總理新聞發(fā)布會等,這樣的報道也從本身的內(nèi)容上接近受眾收視心理。
2.2直播報道要力爭從情感上接近受眾心理
電視直播在報道中要有豐富的情感,情感的豐富是受眾接受新聞信息的基礎。媒體所期望的那種變化要從情感上使受眾的態(tài)度、行為、情感等方面產(chǎn)生變化。大家知道,人的心理是好動的,對變化不斷、生動活潑的事物特別感興趣。它要求新聞傳播的內(nèi)容真實準確,生動有趣,有感染力,傳播形式富有變化,使受眾“聽之有聲,視之有形,嘗之有味,觸之有感,聞之有香”。所以報道就要力爭從情感上接近受眾心理。直播報道由于是直播的關系,觀眾可以清楚的看見主持人的面部表情,對于主持人的表情我們就可以知道所報道的這則新聞是大概情感內(nèi)容。要報道喜事必定是喜笑顏開的,要是報道不幸的,那肯定是嚴肅的,新聞情感的表達方式也就是表達受眾的心理方式。
電視新聞的好壞是由受眾評選出來的,受眾的認可是新聞成功與否的關鍵,所以說電視新聞要做的好就必須去適應觀眾。電視新聞事實本身具有吸引力、影響力、感染力,可以去說服觀眾、誘導觀眾、打動觀眾。這就要運用一些技巧和心理手法,把握受眾心理需求,引起受眾的強烈興趣,滿足受眾求新、求真、求近、求快的心理。電視新聞還運用了獨特的播報方式將現(xiàn)場的聲畫同步播出,時效性、現(xiàn)場感、真實感強烈的刺激了觀眾的眼球,用強烈的震感力讓觀眾所接受,最終打動受眾,贏得觀眾的青睞。
參考文獻
[1]楊婧怡.新聞娛樂化的受眾心理分析[J/OL].[2006-8-31].網(wǎng)絡.
[2]熊紅燕.電視現(xiàn)場直播的“忽悠”現(xiàn)象探析[J].廣播電視事業(yè)之聲屏世界,2006(9):16-17.
中圖分類號G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708(2016)165-0026-01
作者簡介:黃啟鵬,研究方向為電視新聞采編與制作、電視受眾心理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