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 華 高鳳榮
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人民醫(yī)院干部保健所 呼和浩特 010017
?
阿托伐他汀對高齡腦梗死患者血漿Hcy及血清hs-CRP水平的影響
舒 華 高鳳榮
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人民醫(yī)院干部保健所 呼和浩特 010017
目的 觀察阿托伐他汀對高齡腦梗死(CI)患者血漿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hs-CRP)水平的影響。方法 選取70例年齡>80歲的高齡CI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5例。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抗CI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口服阿托伐他汀。觀察2組臨床療效、血脂指標、血漿Hcy水平、血清hs-CRP水平。結果 觀察組療效和臨床有效率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U=5.220,χ2=7.652,P<0.05),觀察組各項血脂指標均較治療前顯著改善而對照組僅有TG水平較治療前顯著下降(t=2.915~3.622,P<0.05),且觀察組治療后各項血脂指標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t=2.548~3.253,P<0.05);2組血漿Hcy水平和血清hs-CRP水平均較治療前顯著下降(t=3.335~3.926,P<0.05),且觀察組治療后血漿Hcy水平和血清hs-CRP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t=3.156~3.638,P<0.05)。結論 阿托伐他汀治療高齡CI患者可顯著提高療效,不僅可對患者的血脂指標發(fā)揮調節(jié)作用,而且能夠降低血漿Hcy水平和血清hs-CRP水平,從而發(fā)揮保護腦血管功能、降低腦組織損害的作用。
腦梗死;阿托伐他?。桓啐g;同型半胱氨酸;C反應蛋白
腦梗死(CI)是一類由腦動脈粥樣硬化或血栓形成引起的缺血性腦血管疾病,主要損害源于受累動脈供血區(qū)腦組織的壞死和再灌注損傷,特別是急性腦梗死(ACI)具有起病急、進展迅速、致死致死率高的特點,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突發(fā)性的偏癱、偏身麻木、講話不清等局灶性神經(jīng)功能缺損癥狀[1]。阿托伐他汀是臨床應用最為廣泛的血脂調節(jié)藥物,在ACI等缺血性腦血管病的治療和預防中發(fā)揮積極的使用,目前臨床研究已證實了其在降血脂方面的顯著作用,同時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阿托伐他汀可能還具有抗血栓、抗炎、抗氧化、穩(wěn)定斑塊等多重作用[2]。本研究觀察阿托伐他汀對年齡>80歲的高齡CI患者的血漿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超敏C反應蛋白(hs-CRP)水平的影響,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01—2014-06我院收治的高齡ACI患者70例為研究對象,均符合全國第4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腦血管疾病分類和診斷標準中的ACI診斷標準,并均經(jīng)顱腦CT 或MRI等影像學檢查證實為ACI,男57例,女13例,年齡80~85(82.7±1.4)歲。所有納入患者均為初診病例,ACI類型為頸內(nèi)動脈系統(tǒng)梗死,發(fā)病至就診時間均<72 h,平均病程(30.4±8.7)h,美國國立衛(wèi)生院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NIHSS)平均(7.5±1.6)分。排除具有既往腦卒中史,合并嚴重肝腎功能損害、自身免疫疾病、內(nèi)分泌疾病、惡性腫瘤,嚴重風心病、周圍血管性或栓塞性疾病患者,近1個月內(nèi)發(fā)生嚴重感染、近3個月內(nèi)應用過降脂藥、抗凝藥物或溶栓藥物的患者。應用隨機數(shù)字表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5例,2組性別構成、年齡、病程、NIHSS評分等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血栓通、曲克蘆丁腦蛋白水解物注射液、奧扎格雷鈉、維生素C、胞二磷膽堿等基礎抗ACI藥物治療,并根據(jù)患者病情給予控制血壓、降低顱內(nèi)壓、糾正水、電解質平衡等基礎支持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口服阿托伐他汀片治療,1次/d,20 mg/次。2組均連續(xù)治療4周。
1.3 觀察指標和療效評價標準 于治療前和治療后分別采集2組空腹外周靜脈血,應用全自動生化儀采用氧化酶法對血清膽固醇(TC)水平、甘油三酰(TG)水平進行檢測,采用終點法對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水平、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水平進行檢測,采用免疫透射比濁法對血清hs-CRP水平檢測,應用同型半胱氨酸試劑盒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ELISA法)對血漿Hcy水平進行檢測。治療后根據(jù)2組NIHSS評分變化情況進行臨床療效評價,評價標準:(1)基本痊愈:治療后NIHSS評分較治療前減少>90%;(2)顯著進步:治療后NIHSS評分較治療前減少>45%~90%;(3)進步:治療后NIHSS評分較治療前減少>18%~45%;(4)無效:治療后NIHSS評分較治療前減少<18%或增加?;救?顯著進步+進步為臨床有效,計算臨床有效率。
2.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U=5.220,P<0.05),2組臨床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7.652,P<0.05)。見表1。
2.2 2組治療前后血脂指標比較 2組治療前各項血脂指標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218~0.325,P>0.05),經(jīng)治療,觀察組各項血脂指標均較治療前顯著改善,對照組血脂指標中僅TG水平較治療前顯著下降,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915~3.622,P<0.05),而對照組其他血脂指標均未得到顯著改善,與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311~0.705,P>0.05),且觀察組治療后各項血脂指標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548~3.253,P<0.05)。見表2。
表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n(%)]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表2 2組治療前后血脂指標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2.3 2組治療前后血漿Hcy水平和血清hs-CRP水平比較 2組治療前血漿Hcy水平和血清hs-CRP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327、0.208,P>0.05),治療后2組血漿Hcy水平和血清hs-CRP水平均較治療前顯著下降,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t=3.335~3.926,P<0.05),且觀察組治療后血漿Hcy水平和血清hs-CRP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t=3.156~3.638,P<0.05)。見表3。
表3 2組治療前后血漿Hcy水平和血清hs-CRP水平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CI是一種發(fā)病率較高的腦組織缺血性疾病,其中ACI病例占大多數(shù),夏秋季是ACI的多發(fā)季節(jié),男性人群的ACI發(fā)病率較高[3]。ACI患者不僅會出現(xiàn)嚴重的神經(jīng)功能缺損癥狀,而且患者在病程中發(fā)生感染、心臟不良事件、應激性潰瘍等并發(fā)癥的幾率也較高,一部分患者還會發(fā)生再次梗死、梗死后出血、心源性猝死等不良結局[4]。近年來,我國CI的發(fā)病率、病死率不斷上升,而且相當一部分幸存出院患者還會遺留神經(jīng)功能損害癥狀,甚至終生喪失勞動能力,CI已成為危害我國人民身心健康、家庭幸福和社會人口素質的重要公共衛(wèi)生問題。本研究選取的研究對象是年齡>80歲的高齡ACI患者,具有ACI發(fā)病率高、合并基礎疾病復雜、治療耐受性差的特點,雖ACI可發(fā)生于中青年人群或老年人群,但在老年人群中發(fā)病率最高,且中青年與老年患者在致病病因、危險因素等諸多方面都具有顯著差異[5]。中青年CI患者的病因類型以不明原因病因(SUE)型、心源性腦栓塞(CE)型、小動脈閉塞(SAO)型為主,嗜煙、嗜酒、心臟疾病等因素對其發(fā)病風險的影響較大[6];而老年CI患者的病因類型以SAO型最為常見,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冠心病等因素與其發(fā)病風險密切相關[7]。但學術界普遍認為,血脂代謝異常、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HHcy)和系統(tǒng)性炎癥反應加劇均在動脈硬化斑塊形成和CI發(fā)病及進展過程中發(fā)揮重要的作用,糾正上述機體異常狀態(tài)是CI臨床治療中的關鍵。
阿托伐他汀是一種羥甲基戊二酸單酰輔酶A還原酶抑制劑,最早誕生于1978年的美國,是廣泛應用于臨床的血脂調節(jié)藥物。進入人體后,阿托伐他汀無需經(jīng)過代謝酶類的活化,可直接發(fā)揮其生物活性,起效迅速、作用強大而持久。近年來的研究證實,阿托伐他汀還具有調節(jié)細胞信號轉導及細胞增殖、抑制炎性反應、穩(wěn)定動脈硬化斑塊、保護血管內(nèi)皮等多重生物功能[8],目前,臨床已將他汀類藥物為基礎的調節(jié)血脂治療方案作為預防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的基礎治療措施。他汀類藥物不僅具有預防心腦血管事件的發(fā)生、降低其發(fā)病率的作用,而且在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的治療中可發(fā)揮保護內(nèi)皮功能、抗氧化、抗炎、抗血小板凝集等積極作用,可有效降低疾病對患者心腦組織及相關靶器官的損害、改善患者的預后[9]。特別是在ACI等缺血性腦血管疾病中,阿托伐他汀能夠通過多種作用機制減輕或預防腦水腫、腦損傷的發(fā)生,并通過血管保護作用預防卒中的再發(fā),因此,很多臨床醫(yī)生主張將其作為治療ACI的重要藥物[10]。阿托伐他汀的調脂抗炎作用具有明顯的劑量依賴性,隨著用藥劑量的加大,其改善血脂作用和調節(jié)CRP、腫瘤壞死因子-α、白細胞介素等炎癥因子水平的作用也不斷增強[11]。值得指出的是,藥物相關基因的多態(tài)性可導致阿托伐他汀的藥動學特征和臨床療效的差異,而且過大劑量的應用也可增加其毒性反應,因此,臨床上應用阿托伐他汀時要注意個體化差異和不良反應的問題[12]。
Hcy是一種蛋氨酸代謝產(chǎn)物,屬于含硫氨基酸的一種,可通過影響半胱氨酸和賴氨酸的功能和結構破壞動脈膠原蛋白、彈性蛋白及多糖蛋白等結構蛋白的結構和功能,所以,機體內(nèi)Hcy水平的升高可導致動脈血管損害性疾病的發(fā)病風險上升[13],近年來的研究已證實,HHcy與心腦血管卒中、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糖尿病及其并發(fā)癥等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和預后具有密切的關系。HHcy能夠使CI患者的復發(fā)風險和全因病死率顯著升高,糖尿病患者的血漿Hcy水平每升高5 μmol/L,其未來5 a病死率可上升5倍[14]。近年來的研究還證實,Hcy可直接通過影響內(nèi)皮祖細胞(EPCs)破壞內(nèi)皮的完整性和促進血管再生,從而啟動導致腦血管疾病的最初環(huán)節(jié)[15],同時,Hcy水平與CI患者的梗死面積、神經(jīng)功能障礙程度之間均存在顯著的相關性[16],進展性ACI患者的血漿Hcy水平也顯著高于非進展性ACI患者[17],而且Hcy還與尿酸、脂蛋白等傳統(tǒng)心腦血管危險因素之間均具有密切的關系,它們可以互相促進并協(xié)同在CI的發(fā)病和進展中發(fā)揮作用[18]。因此,很多臨床醫(yī)生主張將對Hcy水平的監(jiān)測和干預作為預防和治療CI、腦動脈狹窄、頸動脈斑塊等腦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19]。
C反應蛋白(CRP)是一種急性時相蛋白,早在1930年就被發(fā)現(xiàn),CRP在健康人血清內(nèi)的含量極少,當人體發(fā)生感染、創(chuàng)傷、炎癥或手術等情況下,其血清CRP水平會迅速上升,并發(fā)揮激活吞噬細胞系統(tǒng)和補體系統(tǒng)、識別并介導殺傷入侵細胞等作用,而且其半衰期較短,在炎癥反應水平降低時可隨之迅速下降,因此,CRP可敏感反映機體的炎癥反應狀態(tài),也是臨床上常用的炎癥反應非特異性標志物。但在過去的CRP檢測中,由于檢測設備以及方法的相對滯后,其檢測結果的準確性較低,隨著hs-CRP檢測技術的產(chǎn)生和應用,臨床應用價值得到提高。研究證實,血清hs-CRP水平與心腦血管疾病和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具有密切的關系,主要原因是CRP可導致凝血纖溶系統(tǒng)失衡,通過介導炎癥反應對動脈內(nèi)膜和血管內(nèi)皮細胞造成損傷、增加血管的通透性,從而大幅度提升血栓形成風險,而且ACI發(fā)病后的腦組織缺氧等狀態(tài)又會加劇CRP介導的炎癥損傷,從而加重對患者腦組織的損傷[20]。因此,糾正過高的血清hs-CRP水平對于控制ACI患者的病情進展、改善其預后具有積極的臨床意義。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療效和臨床有效率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U=5.220,χ2=7.652,P<0.05),經(jīng)治療,觀察組各項血脂指標均較治療前顯著改善而對照組僅有TG水平較治療前顯著下降(t=2.915~3.622,P<0.05),而且觀察組治療后的各項血脂指標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t=2.548~3.253,P<0.05),說明應用阿托伐他汀治療高齡CI患者可提高療效和臨床有效率,對患者的血脂代謝異常狀態(tài)發(fā)揮積極的調節(jié)作用,有助于疾病的良性轉歸和預后的改善;2組血漿Hcy水平和血清hs-CRP水平均較治療前顯著下降(t=3.335~3.926,P<0.05),且觀察組治療后血漿Hcy水平和血清hs-CRP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t=3.156~3.638,P<0.05),說明應用阿托伐他汀治療高齡CI患者可顯著降低血漿Hcy水平和血清hs-CRP水平,減輕HHcy和炎癥反應對腦血管結構蛋白、血管內(nèi)皮細胞功能和腦組織細胞的損害,有利于盡早恢復缺血腦組織的血供,降低缺血缺氧對腦組織的損害,促進神經(jīng)功能的恢復。
綜上所述,應用阿托伐他汀治療高齡CI患者可顯著提高療效,不僅可對血脂指標發(fā)揮調節(jié)作用,而且能夠降低血漿Hcy水平和血清hs-CRP水平,從而發(fā)揮保護腦血管功能、降低腦組織損害的作用。
[1] 付文亭.腦梗死的病因及預防研究進展[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13,15(22):5-7.
[2] 周婷,劉瑞珍.阿托伐他汀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治療作用研究進展[J].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4,12(11):1 387-1 389.
[3] 劉凱,張勤.安徽省蚌埠市某三甲醫(yī)院急性腦血管病流行病學特征分析[J].現(xiàn)代醫(yī)藥衛(wèi)生,2013,29(16):2451-2 452;2 454.
[4] 何躍,王蘇.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后猝死的預測因素研究[J].中國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13,16(11):96-98.
[5] 馮光坤,牛建花,朱海英,等.中青年與老年腦梗死患者的病因及危險因素研究[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2,15(17):1 940-1 942.
[6] 馮文霞,宋福聰,馬曉偉.青年腦梗死病因分布及危險因素臨床分析[J].中國熱帶醫(yī)學,2012,12(11):1 393-1 395.
[7] 黃載文.中老年腦梗死病因及危險因素的對比研究[J].貴陽中醫(yī)學院學報,2013,35(1):80-81.
[8] 廖喻,吳潔.阿托伐他汀抗動脈粥樣硬化的研究進展[J].蛇志,2014,26(1):80-81.
[9] 劉英,劉惠亮.阿托伐他汀多效性研究進展[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3,16(7):601-604.
[10] 李艷陽.探析阿托伐他汀在缺血性腦卒中治療和預防中的作用研究[J].中外醫(yī)療,2014,32(35):95;97.
[11] 張博雅.不同劑量阿托伐他汀對冠脈介入術后血脂、脂聯(lián)素和炎性因子的影響研究[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4,18(4):605-607.
[12] 郝芳芳,杜一民,賴泳.阿托伐他汀藥動學相關的基因多態(tài)性研究進展[J].中國新藥與臨床雜志,2012,31(3):128-133.
[13] 韓磊,王瑋瑤,于洪泉,等.內(nèi)質網(wǎng)應激途徑介導同型半胱氨酸致血管內(nèi)皮細胞凋亡的研究進展[J].中風與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14,31(1):92-94.
[14] 董燕燕,陳光亮.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危害及致病機制研究進展[J].中國藥理學通報,2014,30(9):1 205-1 208.
[15] 張巖,陳立杰,靳京美,等.同型半胱氨酸對腦血管疾病的始動因素-EPCs作用的研究進展[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3,17(11):2 111-2 113.
[16] 張永祥,王霆,江宏杰.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與急性腦梗死患者梗死面積及病情進展的關系[J].中國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14,17(12):12-14.
[17] 孔詠梅.進展性缺血性腦卒中與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煤炭工業(yè)醫(yī)學雜志,2014,17(1):77-79.
[18] 邱強.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與腦梗死患者傳統(tǒng)危險因素的相關性探究[J].中國衛(wèi)生產(chǎn)業(yè),2014,11(21):165-166.
[19] 胡曉丹,張永全.缺血性腦血管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相關性研究進展[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4,7(17):165-166.
[20] Tanaskovic S,Isenovic ER,Radak D.Inflammation as a marker for the prediction of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restenosis following eversion endarterectomy-evidence from clinical studies[J].Angiology,2011,62(7):535-542.
(收稿 2015-08-23)
R743.33
A
1673-5110(2016)19-003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