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峰賈樹波
(1.廣東理工學院體育系;2.廣東理工學院基礎教學部 廣東肇慶 526114)
關于高校體育教學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郭峰1賈樹波2
(1.廣東理工學院體育系;2.廣東理工學院基礎教學部 廣東肇慶 526114)
中國社會經濟日益發(fā)展,高校的創(chuàng)辦越來越多,大學生也越來越多,隨之而來的是就業(yè)壓力日漸增大,甚至成為了諸多高校必須重視的問題。而大多數高校開展的大多是體育競技方面的課程,缺乏對大學生心理教育課程的開設,導致很多大學生不能正視自己的心理問題。該文對此情況進行了簡要分析,并且提出了相應的措施建議,幫助廣大學生在心理素質方面得以重視并得到較好的改善,共同實現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
高校體育 心理健康 融合發(fā)展
現代大學生應該是一個具有高文化高素質的新群體,是祖國發(fā)展的未來,但是由于年齡社會閱歷等還不夠豐富和成熟,導致很多大學生面臨畢業(yè),心理壓力日益加重,不懂得如何解決。據統(tǒng)計,很多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比這個年齡段的普遍情況要嚴重得多,大學生群體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容樂觀。中國的發(fā)展不只需要他們的文化知識,更需要一群心智健康,積極向上的優(yōu)秀青年。所以我們更應該大力發(fā)展大學生體育教育和心理教育,讓他們齊頭并行。
自從我國推行素質教育以來,中小學對于體育的重視度有了顯著的提高,大學對于體育教育的投入也有了增加,但是,目前的高校體育培養(yǎng),依然停留在生物體育的階段,認為體育就是統(tǒng)一要求,結果最重要,強調技術強調競技。不可否認,競技體育也是體育的一種,但是筆者認為對于現代非體育專業(yè)的大學生來說,更重要的不是強求其“健身功能”,而應該注重體育運動對心理建設的作用?,F在大多數體育教學一直以身體健康為主要目的,認為體育鍛煉只有這一個目的。但是健康不只是生理上的健康,還包括心理健康。傳統(tǒng)的體育教學體系認為用素質達標測試就可以完成體育的教學目標,帶有強烈的目的性,而失去了原有的單純教育性。大學生缺乏基本的對日后來自社會各項壓力的心理承受能力,也缺乏很多基本的個性人格能力的培養(yǎng),致使中國教育依然是批量發(fā)展,忽視個體發(fā)展。
由于各種國際國內運動會的舉辦,我國成為了中外聞名的體育大國,這也使得我國整體的體育教育偏向單純的運動競技,注重的都是如何緩解情緒,提高成績,而對于體育鍛煉在心理發(fā)展方面的作用重視度相對較弱。這是大多數高校體育課教學的現狀。這樣的現狀令人擔憂,并沒有很好地幫助大學生建設積極的心理健康教育,這對于祖國未來的發(fā)展也許會有不好的阻礙。
2.1 體育健康和心理健康融合的重要性
我國大力發(fā)展素質教育,素質教育不只是單純體育競技能力的發(fā)展,更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建立,筆者認為將體育教育和心理教育兩者相融合是目前我國發(fā)展心理教育的一個很好的方式,是改變傳統(tǒng)體育教學的重點突破點。
素質教育要求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心理狀況也是素質教育的重點發(fā)展方向,一個人的身體與心理應當是一個共同發(fā)展的整體,而不是被單純地強調發(fā)展身體或者強調發(fā)展心理,兩者的融合才能讓學生成長的路程更加豐滿。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能力和強大的心理素質需要一種系統(tǒng)的有組織的教育方式,兩者都應該以學生為主要對象,使學生的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身心和諧發(fā)展,素質教育才能完美地推行下去。成人都知道身心應該統(tǒng)一發(fā)展,更何況處于青春期,心理還不夠成熟的學生?學生不應該單純接受知識教育,還要注重人格、心理的建設。教師不應該只關心學生的運動是否達標,更應該關心學生的內在。
2.2 在高校體育教學中融入心理教育的可行性
體育課是所有步入大學的學生都要學習的一門科目,它不分專業(yè),不分年級,由很多專門的擁有體育教育資格的老師教學;體育心理學是體育教師上崗之前的必修課,所以教師應當擁有一定資格的體育心理學教學經驗,體育教學不只強調競技教學,也蘊含了相當豐富的心理學教育,比單純開設心理教學課堂要有效得多。
一方面,體育課和心理健康課都是主要面向全體學生,他們開設課堂的目的是一樣的,都是為了學生的健康,只是前者是幫助學生在外在上提高自己機能的強化,后者是在內在強化學生的能力。所以筆者認為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可以融為一體來開課。
另一方面,體育鍛煉是一種可以提高身體健康的方式,但同樣可以調節(jié)好人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情緒調節(jié)好了,人們又可以全身心地投入體育鍛煉之中,兩者是相互促進相互補全的。這樣積極的良性循環(huán)可以讓學生在身體健康的同時調節(jié)心理,是切實可行的好辦法。
總而言之,可以預見,高校改變傳統(tǒng)的體育教育模式,將心理教育融合進來有利于兩者的共同促進,共同發(fā)展。
3.1 正確對待心理教育
不只是在教育界,社會上普遍對于心理教育的認知都帶有偏見,忽視心理問題,認為不是什么大問題,要么就是單純以為心理問題就是精神病。所以心理咨詢師一直是個比較冷門且不太受重視的職業(yè),有這樣的大環(huán)境,學校對于心理教育的認識更是存在很多盲點和誤區(qū),因此各個學校就算開展了心理課,也會以各種理由被其他文化課占據。被所有課程邊緣化的心理教育,就算好不容易有了一兩節(jié),也僅僅是停留在很淺層次上的對照書本演講式的課堂講解,領導、老師不重視,學生更是不了解自己心理上或許存在的問題。大部分高校也沒有專門的心理輔導室,或者只是讓某個毫無專業(yè)素質可言的老師代課,學生無法與老師溝通,這樣的心理教育是失敗的。
對于一所高校來說,也許心理教育、體育教育的不成功可以推脫給資源資金的不足,但是首先學校的領導要對心理教育有一個正確的認識,要真正重視這門課程。在對待學生的身心教育上,要以學生的一切身心需求為首位,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設,正確擺放對于心理教育的態(tài)度,使學生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一體化,這是融合身體教育和心理教育的基礎。
3.2 了解大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合理疏導
大學生可以說是大多數人學生生涯中最燦爛最難忘的一段時光,是人從學生變?yōu)樯鐣说囊欢沃匾霓D折點,這段時間人是最容易產生焦躁、不安等負面情緒的時候,尤其是在想到畢業(yè)、就業(yè)、人際關系等方面,現在的大學生可以說是壓力困難重重。
所以學校的領導必須要充分了解學生目前遇到的困難,進行廣泛細微的調查,盡量保證了解每個學生的心理問題,對學生負責,切實進行疏導,而不是說大話、說空話、隨意糊弄。重點培養(yǎng)學生在控制情緒方面的能力,幫助學生解決在人生道路上遇到的疑惑,幫助他們更好地制定人生目標,走適合自己的道路。
而大學體育課程的開設,就是為了讓學生能從繁忙高壓的學習狀態(tài)中分出一點時間鍛煉自己的身體,還能了解到一些體育基本常識,培養(yǎng)學生除了學習以外的興趣愛好,使其全面發(fā)展。心理教育同樣也承擔了這樣的任務,他們都是為了能讓學生在充實自己的同時,在身心健康上同樣不掉隊。如何在體育課程中加入心理健康的教育,就是體育老師應該考慮和深思的問題了。
大學生是國家和社會的未來接班人,國家需要他們的知識,也需要他們擁有一副健康的身軀和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所以身心健康才是全面發(fā)展的重要保證。將心理健康的教育加入體育課程的教學刻不容緩。高校的體育教學應當是全面的,在保證其身體健康的同時應該也保證學生內心的成長,將終身體育、身心全面健康的宗旨教給學生,才算是實現了高校體育課堂教育的真正目的。
[1]張世兵,喬仁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體育教學的融合[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8(9):148-150.
[2]童智錦,趙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體育教學的融合解析[J].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4(6):96-98.
[3]池秋平.四川高校體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探討[J].當代體育科技,2013,3(18):1-2.
G807.4
A
2095-2813(2016)12(c)-0026-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36.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