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亮亮 陸明亮 羅緒富
?
從提升人民幸福感視角探析稅收制度改革
◎漆亮亮 陸明亮 羅緒富
摘要:稅收是國家公共財政資金最主要的來源。良好的稅收制度可以抑制社會攀比風氣、調節(jié)社會分配差距、推動社會保障完善和提升社會信任程度,對提升人民幸福感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從如何抑制社會攀比、調節(jié)社會分配、完善社會保障和增進社會信任四個方面提出相應的稅收改革策略。
關鍵詞:幸福感;社會分配;稅收改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其基本內涵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人民幸福是中國夢的落腳點,所以在一定意義上而言,中國夢就是人民的幸福夢。稅收作為國家公共財政資金最主要的來源,毋庸置疑,對實現人民的幸福夢有著巨大的作用。
根據聯合國可持續(xù)發(fā)展解決方案網絡(SDSN)歷期發(fā)布的《全球幸福指數報告》,我國的排名一直處在不斷上升的狀態(tài)。盡管如此,在《2015全球幸福指數報告》中,我國在全球158個國家和地區(qū)中排名第84位,仍處于中等偏后水平。影響我國人民幸福感的因素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社會攀比風氣過濃。大量研究表明,個人幸福感與他人的收入、消費和地位之間呈現顯著的負相關,因此社會攀比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個人幸福感。二是社會分配差距過大。據國家統(tǒng)計局2015年發(fā)布的數據顯示,盡管我國居民收入基尼系數自2009年來連年下降,但2015年仍高達0.462,超過0.4的國際公認警戒線。發(fā)展理論認為,由社會分配差距產生的心理性貧窮是當今社會管理面臨的主要問題。社會分配差距過大對人們的幸福感有重大影響。三是社會保障制度不足。社會保障制度為人們提供基本的物質保障,
能在經濟上解除或緩解人們的后顧之憂,增強人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盡管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在近幾年間取得了巨大進展,但仍存在很多不足。其一,城鄉(xiāng)分割、地區(qū)分割和群體分割的社會保障制度安排造成資源配置失衡與權益不公,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社會矛盾沖突;其二,因社會保障制度存在責任設計失衡與互濟性弱化問題,導致不可持續(xù)的制度風險放大。四是社會信任程度低下。近些年來,我國社會面臨日益嚴重的信任危機。較高的社會信任程度可以減少社會交往的復雜性,從而降低交易成本,并提高社會的運行效率,最終促進經濟增長和提升人民幸福感。大量研究表明,個人幸福感與社會信任呈現顯著的正相關。
從理論上而言,良好的稅收制度對提升人民幸福感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機理如下:
1.稅收抑制社會攀比風氣
受社會攀比風氣的影響,人們?yōu)榱双@得更多財富和更高地位,往往拼命工作甚至不擇手段,以致犧牲健康、親情和友情。從長期來看,這會大大降低人們的幸福感,但人們通常對此并不察覺或無能為力。社會攀比博弈的“囚徒困境”也顯示,人們通過攀比以提升自身幸福感的行為,存在個人理性導致集體非理性的悖論,最終產生一個非最優(yōu)結果。因此,社會攀比在本質上屬于人們的非理性行為,社會攀比困境也是一種市場失靈現象。如果對首先發(fā)起攀比的一方征稅,而對未參與攀比的一方進行補貼,就有可能使個人理性趨近于集體理性,從而擺脫社會攀比的“囚徒困境”,提升人們的幸福感。此外,對帶來短暫幸福感且對他人產生負外部性的炫耀性奢侈品重稅,而對直接和持久帶來幸福感的生活必需品輕稅,就有可能促使人們減少前者消費,而增加后者消費,從而提升幸福感。
2.稅收調節(jié)社會分配差距
市場經濟有三次社會分配:第一次是由市場根據“效率優(yōu)先”原則進行的初次分配;第二次是由政府根據“公平優(yōu)先”原則進行的再分配;第三次是由個人根據“道德優(yōu)先”原則進行的第三次分配。在社會初次分配過程中,在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基礎上,對于不合理的壟斷租金收益或需特殊調節(jié)的貨物和勞務,稅收通過負擔輕重有別政策,可適當抑制壟斷、倡導勤勞致富、支持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新和保護合法經營,從而維護經濟公平。在社會再分配過程中,稅收通過“劫富濟貧”和“抽肥補瘦”的方式,可實現社會分配的結果公平。在社會第三次分配過程中,稅收通過誘導性政策,激勵社會的慈善捐贈行為,從而進一步實現社會分配的結果公平??梢?,在三次社會分配過程中,稅收都可以發(fā)揮相應的調節(jié)作用,實現人民幸福感的提升。
3.稅收推動社會保障完善
稅收作為一國公共財政資金的最主要來源,對一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很多幸福感較高的福利國家中,其社會保障資金來源于一般稅收(不含社會保障稅)的比重高達40%以上。即使在注重個人責任的自助型社會保障國家,也多數通過征收社會保障稅為社會保障支出籌資,且社會保障資金來源于社會保障稅的比重通常高達60%以上。另外,稅收通過強制性政策或誘導性政策,可以強制企業(yè)和個人為社會保障支出繳稅,或激勵企業(yè)和個人主動參與各項社會保障事業(yè),從而促進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梢?,一國社會保障水平的高低和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稅收收入能力和稅收制度設計。
4.稅收提升社會信任程度
稅收道德包括征稅道德、納稅道德和用稅道德。稅收道德會深刻影響社會道德,進而深刻影響社會信任程度。如果政府在征稅和用稅過程中存在道德缺失,將使政府喪失道德形象,甚至使政府陷入信任危機。而政府信任危機又會不斷侵蝕和沖擊民眾的納稅道德底線,誘發(fā)民眾的機會主義行為,使各種不誠信的行為蔓延到稅收領域之外,最終導致社會信任危機??梢?,由征稅、用稅和納稅構成的稅收道德,對社會信任程度有著深刻的影響。此外,稅收通過誘導性政策,可以激勵企業(yè)和個人的各種誠信行為,進而提升社會信任程度。
基于稅收提升人民幸福感的機理,很容易發(fā)現我國稅收體系中的“幸福短板”,這為我國當前深化稅收制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視角。
1.抑制社會攀比的稅收改革策略
(1)貨物和勞務稅的改革策略。我國現行的貨物和勞務稅主要包括增值稅、營業(yè)稅和消費稅,征稅對象為銷售的貨物和勞務。隨著“營改增”的全面推進,未來的增值稅應進一步降低直接持久帶來幸福感的生活必需品(如糧油、水電氣煤、書報刊、藥品、交通運輸業(yè)和郵政電信業(yè)等)的負擔。作為特殊調節(jié)的消費稅,應將奢侈品(如飛機和名貴服裝等)納入征稅范圍。待“營改增”全面完成后,還應對生活性服務業(yè)中的奢侈消費行為(如高檔餐飲、高級酒店和高端會所等)征收消費稅,并將消費稅正名為特別消費稅。
(2)財產保有稅的改革策略。我國現行的財產保有稅主要包括房產稅、城鎮(zhèn)土地使用稅和車船稅,征稅對象為房地產和車船。豪宅、名車、游艇和飛機屬于顯性消費領域,具有很強的炫耀性和身份性特征。為抑制社會攀比,應提高這些商品的財產保有稅(包括房產稅、城鎮(zhèn)土地使用稅和車船稅)負擔。其中,車船稅應將飛機納入征稅范圍。此外,車船稅的改革應與車輛購置稅和消費稅的改革聯動。由于我國現行車輛購置稅僅以車輛為征稅對象,為與消費稅改革協調,應將游艇和飛機也納入其征稅范圍,并更名為車船購置稅。同時,應降低普通車船的購置稅和車船稅的負擔。
2.調節(jié)社會分配的稅收改革策略
(1)初次分配的稅收改革策略。此環(huán)節(jié)主要涉及貨物和勞務稅中的消費稅和資源稅。消費稅改革除前文提及的策略外,還應更直接地體現分配公平力度,可考慮將具有生活必需品屬性的部分商品(如中低端化妝品、低排量小汽車等)免征消費稅。資源稅改革應起到調節(jié)我國東西部之間的收入差距和打擊壟斷性行業(yè)的作用,如擴大資源稅的征收范圍,將水、森林和草場等重要資源納入征收范圍;適當提高資源稅稅率,降低資源壟斷引發(fā)的利益分配失衡;根據資源壟斷收益情況,對更多的資源開征暴利稅,以抑制壟斷性經營收入。
(2)再分配的稅收改革策略。此環(huán)節(jié)主要涉及個人所得稅和財產稅(主要是房地產稅)。個人所得稅應改革為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模式,并考慮家庭和費用扣除,從而體現社會公平。同時,加強對高收入階層的個人所得稅征管。房地產稅應增加房地產的保有稅負,同時降低房地產交易稅負??蓪勒统娣e以上住宅開征房地產保有稅,并降低個人首次購置普通住宅(具有生活必需品屬性)的交易稅負。在我國尚未開征遺產稅的情況下,對房地產繼承行為征收契稅,以在一定程度對遺產征稅,有利于實現起點公平并適度調控房價。
(3)第三次分配的稅收改革策略。我國現行所得稅(包括個人所得稅和企業(yè)所得稅)對個人和企業(yè)慈善捐贈所規(guī)定的扣除限額較低,且對個人和企業(yè)享受慈善捐贈稅收優(yōu)惠設有諸多限制條件(如捐贈事項、范圍和途徑等)。較低的扣除限額和過多的限制條件弱化了稅收優(yōu)惠對慈善捐贈的激勵作用。為有效激勵個人和企業(yè)的慈善捐贈行為,應增大慈善捐贈的所得稅前扣除限額,并減少享受慈善捐贈稅收優(yōu)惠的限制條件。
3.完善社會保障的稅收改革策略
(1)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稅收改革策略。加大公共財政對社會保障的投入,并加快推進社會保障的“費改稅”。加大針對企業(yè)年金、職業(yè)年金和商業(yè)保險的稅收優(yōu)惠力度,以構建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對用于社會救濟的慈善捐贈,應適用比其他慈善捐贈力度更大的稅收優(yōu)惠,以激勵企業(yè)和個人參與社會救濟,減輕公共財政壓力。
(2)促進社會保障產業(yè)發(fā)展的稅收改革策略。加大相關產業(yè)的稅收優(yōu)惠力度,包括:加大針對社會福利業(yè)的稅收優(yōu)惠力度,鼓勵更多的社會資本投入社會福利業(yè);加大對創(chuàng)業(yè)的稅收優(yōu)惠力度,以實現創(chuàng)業(yè)帶動就業(yè);加大對保障性住房建設的稅收優(yōu)惠力度,以實現“居者有其屋”;加大對老年服務產業(yè)的稅收優(yōu)惠力度,以實現“老有所養(yǎng)”。
4.增進社會信任的稅收改革策略
(1)增進政府信任程度的稅收改革策略。一方面,應推進依法治稅,主要包括:完善稅收立法程序,實現稅收立法的程序化、民主化和科學化;規(guī)范稅收執(zhí)法,并提升納稅服務水平;推進稅收司法改革,以切實保障納稅人的稅收救濟權利。另一方面,應完善財政支出(即稅收使用)的決策機制,增強財政支出的民主性和科學性,以根據人民偏好來提供公共服務。同時,深化預算制度改革,加強政府信息公開,增加財政支出的透明度。
(2)增進市場信任程度的稅收改革策略。我國現行稅收政策根據企業(yè)不同納稅信用級別實施分類服務和管理,這對誠信經營和誠信納稅的激勵有限。為進一步促進企業(yè)誠信經營和誠信納稅,應加大稅收優(yōu)惠力度,可對連續(xù)多年企業(yè)信用評價或納稅信用評價為最高級的企業(yè)給予一定的減免稅優(yōu)惠。此外,對個人征信系統(tǒng)中無不良記錄的個人,也應給予一定的減免稅優(yōu)惠。
★本文得到廈門市國際稅收研究會2015年度項目的資助。
(漆亮亮,廈門大學公共事務學院;陸明亮,廈門市國際稅收研究會;羅緒富,廈門市國家稅務局稅收科研所)
DOI:10.13561/j.cnki.zggqgl.2016.03.009 ■ 編輯:田佳奇
中圖分類號:F126
文獻標識碼: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