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俊
(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學院 北京 100081)
“道法自然”的道家天人觀對當前我國生態(tài)建設的啟示
胡 俊
(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學院 北京 100081)
作為先秦百家中的重要學派,道家對中華文明的初創(chuàng)作用顯的尤為重要。在天人關系上,道家堅持“道法自然”、“無為而治”,認為人類與自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本文就試著總結道家的部分生態(tài)倫理思想,試求對現(xiàn)代生態(tài)建設的啟發(fā)。
道法自然;道家;生態(tài)建設
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是中國先哲智慧的重要代表,“道”是道教的核心概念。作為統(tǒng)攝天地萬物的核心法則和宇宙運行的基本規(guī)律,“道”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和地位。在老子哲學中,“道”是天地萬物的根源和基礎,同時是萬物運行的最大共同體、最初的本源。
在老子的哲學思想中,“人”與自然實現(xiàn)了最初的統(tǒng)一,在《道德經(jīng)·第四十二章》中,他把道表述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同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jīng)·第二十五章》)。人的最初根源本與自然,不得不說這是中國古代思想中最早的“天人合一”思想。同時,老子的“小國寡民”思想同樣具有生態(tài)倫理意義,從某種角度說,人類與自然的不和諧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人口的壓力,是對自然資源的過分占有,人類的過分繁衍,逐步造成了與自然的緊張關系,生態(tài)失衡、生物物種減少問題接踵而至。道家的無欲無求,“小國寡民”,無疑為人口壓力的緩解提供了一種解決思路,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在《道德經(jīng)·第二十五章》中,老子指出“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边@一思想有明顯的“反人類中心論”內(nèi)涵,人和自然界的其他角色一樣,都是自然的贈予,不存在高低貴賤之分,人類沒有超越自然的特權,必須按照自然運行的法則才可以很好的生存下去。①
老子的“天地不仁”思想,同樣具有一定的生態(tài)倫理價值。他在《道德經(jīng)》中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意即天地沒有所謂的私心,把萬物同時當做祭祀用的芻狗,用過后就會丟棄。在意識領域,人類長期凌駕于自然萬物之上,不尊重其他生命形式,在老子看來,這是不可取的。相反的是,人類不能以自我為中心,需要尊重其他生命,不能任意地破壞自然,糟蹋生靈。
作為戰(zhàn)國時期道家的代表人物,莊子的思想也蘊含了豐富的生態(tài)倫理價值觀。他說:“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②,意即天地之間本沒有什么差別,所謂的差別都是人局限在自己的角度來看待從而得出的,一旦跳出自身的局限,站在更高的“道”的角度看,這種差別就不復存在了。他還說:“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③”“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④”“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⑤。更是直接說明了,萬物本來沒有差別,只是在于觀察的視角,從“道”的角度來看,萬物與人類都是一樣的。
莊子道論中的“自然”基本上是承接自老子的自然觀。莊耀郎先生認為,《老子》書中的“自然”就是“順物之自己,而使其自己如此,這是一種通過修正所透露的精神境界”⑥。在莊子看來,“道”以自然為性,故而“人之自然”乃是在道體之既超越又內(nèi)在的屬性作用下所呈現(xiàn)的完整狀態(tài)。因此,人在此基礎上,應該理解自己為環(huán)境整體的一份子,而不再是獨立并凌駕于環(huán)境之上、之外的存在。
道家的生態(tài)倫理思想是古代農(nóng)耕文明的智慧結晶,體現(xiàn)了在刀耕火種的農(nóng)業(yè)社會處理天人關系的思路。和儒家相比,兩者在生態(tài)觀上有諸多共通點,但是依舊有些許不同,正如“儒家是一種仁愛型的人類中心主義生態(tài)倫理觀,道家是一種超人類中心主義的無為主義生態(tài)倫理觀”⑦。此種觀點不無道理,但是儒家雖從人類本身出發(fā),但是其目的在于人與自然共存共生,共同發(fā)展;道家雖講究無為主義,但是其根本點在于“道法自然”,還是與自然原則契合一致。所以筆者認為,兩者在大的方向上并不沖突,他們的理論都是古人探討天人關系的杰出代表。
道家作為先秦哲學的代表,它的天人觀的內(nèi)涵十分豐富,總的來說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物我一體的基礎之上,通過“道”這個核心闡發(fā)出來的。對現(xiàn)代社會而言,道家的生態(tài)倫理思想有許多借鑒之處,首先就是“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理念,在這里不是指一種唯心主義思想,而是說人與萬物是一種并立并生的關系,實為兄弟姐妹,不應互相迫害。就算是索取,也要時刻保持對自然的敬畏,取之有道,取之有度;其次是“自然無為”的思想,人與萬物生靈都有其天性,不可肆意造作。任何違背自然生長規(guī)律和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行為都是不可取的,所以要維持生態(tài)平衡,不任意改變生物種群數(shù)量和規(guī)模,保持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注解:
① 李海亮等,《老子“道法自然”的生態(tài)倫理觀》[J],蘭州學刊,2008年第五期,第12頁.
② 陳鼓應譯注,《莊子·齊物論》[M],北京:商務印書局,2007年7月第1版,第72頁.
③ 陳鼓應譯注,《莊子·秋水》[M],北京:商務印書局,2007年7月第1版,第88頁.
④ 同上,第487頁
⑤ 同上,第171頁.
⑥ 莊耀郎,《郭象玄學》[M],臺北:里仁書局,1998年,第202頁.
⑦ 任俊華,李朝運,《人類中心主義、超人類中心主義和反人類中心主義——儒、道、佛學之生態(tài)倫理思想比論》[J],理論學刊,2008年第11期,第3頁.
胡俊(1990—),男,回族,河南信陽人,在讀碩士研究生,單位: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學院,研究方向:中國哲學。
D03
A
1672-5832(2016)03-02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