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相洲
唐詩研究需要新思維
文/吳相洲
唐詩是人類優(yōu)秀文化遺產,應該給今人生活以更多滋養(yǎng)。但20世紀以來,受西方強勢文化影響,唐詩研究觀念和方法一直處在引進、消化、吸收階段,學人很少自主設計唐詩研究之路。但西方文學觀念和方法基于西方文學活動建立,用以闡述中國文學活動有時難免有隔靴搔癢之感,應該立足于唐詩實際,探索中國唐詩研究之路,使唐詩活動描述更加清晰,唐詩創(chuàng)作經驗總結更加具體。唐詩研究需要新思維。
自主設計唐詩研究之路要首先弄清詩歌在唐人生活中占有什么樣位置,唐詩以何種方式存在。
詩歌說到底是藝術化的言說。人類社會需要交往,交往需要話語,詩歌語言精妙,能直達人心,能給人美感,是藝術化的言說。獲得這種言說能力,就會增進交往水平,就可以享受這種言說產生的愉悅。使用詩歌進行交往是古人一種生活方式。在唐代,人們可以用詩歌語言來傳達任何需要表達的思想和情感,舉凡言志、抒懷、問詢、陳情、干謁、請托、公告等活動,都可以用詩歌表達。崇尚詩歌,創(chuàng)作詩歌,欣賞詩歌,使用詩歌,是唐人生活中一項重要內容。
對于詩歌在生活中的必要性,孔子就已經做了明確揭示?!墩撜Z·陽貨》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笨鬃诱J為一定要學詩,因為詩是調理性情的工具,參與社會活動的素養(yǎng),增廣見聞的途徑。這說明在孔子時代,詩是上流社會的交流話語。
“不學詩,無以言”傳統(tǒng)一直延續(xù)下來,到唐代得到空前程度的發(fā)揚。在唐人生活中,詩歌是高尚生活的元素,是交流情志的媒介,是步入上層社會的資質,舉凡慶典、飲宴、游覽、歡會、送別等場合,都有詩歌活動在其中。沒有詩歌加入,活動將大為遜色。高仲武《中興間氣集》載有詩人郎士元和錢起故事:“自丞相已下,出使作牧,二君無詩祖餞,時論鄙之?!碑敃r朝官外任,照例要舉行宴會,宴會要有詩人作詩送行,最好是當紅詩人作詩送行。如果當紅詩人沒有到場,這一活動將大為遜色。
在唐代,能詩是有文化素養(yǎng)的標志,是參與上層社會活動的必備條件。讀書人要想步入上層社會,首先要熟悉上層社會語境。在“不學詩,無以言”的環(huán)境中,詩是最有效的資質證明。一個孤立無援的士子,完全可以憑借詩藝出入上流社會。以詩賦取士是唐代一項政策,因詩名而獲官職事例不勝枚舉。
總之,在唐代,詩歌是一種活動,是一種生活方式。而活動就應該包含主體、類型、功能、信息留存等多個側面。仔細分析這些側面都會有新發(fā)現,新的唐詩研究就可以從分析這些側面開始。
詩歌活動主體有作者、歌者、組織者、教師、商人、大眾,等等。作者是第一主體,歌者是第二主體,組織者是第三主體……每個主體還可以繼續(xù)劃分,如按性別、按地位、按家族、按地域、按年齡等。這些劃分都關乎詩歌活動。例如不同詩人創(chuàng)作時選擇題材和體裁可能各不相同。藝人傳唱是唐代詩歌一種存在形態(tài),是詩歌傳播和價值實現的重要途徑。藝人可能不直接參與詩歌創(chuàng)作,但有可能間接參與詩歌創(chuàng)作。以樂府詩創(chuàng)作為例,其作用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把非樂府詩變成樂府。例如盛唐大曲《涼州》《伊州》《陸州》選取了許多詩人的詩作。有些詩原來不是樂府,通過他們選取才成了樂府。第二,選詩時對這些詩作進行編排,將這些詩作納入到某種抒情結構或敘事結構當中,原來一首首獨立的詩篇變成了大曲表演的有機組成部分,詩作價值被放大、縮小甚至轉移。第三,藝人為了合樂,時常改動作品字句,可能會損害到這些詩作原有價值。組織者作用同樣巨大。例如皇帝是詩歌活動最重要的組織者。唐代崇尚詩歌風氣的形成,一系列優(yōu)待詩人政策的出臺,都與皇帝提倡密不可分。至于教師教授詩歌,商人販賣詩集,眾人欣賞詩歌,都有詩歌活動主體參與,都可能影響到詩歌創(chuàng)作、傳播以及價值實現。
研究詩歌活動主體形成過程是個很有價值的問題。例如一個詩人通過哪些途徑獲得詩才,就值得深入研究。詩人才能包括知識、技巧、藝術三個層面。知識是創(chuàng)作基礎,是話語資源庫;技巧是寫作技術,是寫作基本訓練;藝術是技巧延伸,是創(chuàng)造性的表達能力。詩人知識來源、技巧來源、藝術來源都值得深入考察。李白詩“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杜甫詩“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說明知識儲備非常重要。李白“三擬《文選》”,杜甫強調“熟精《文選》理”,說明模擬前人作品非常重要。杜甫詩云:“時見文章士,欣然澹情素”(《送高司直尋封閬州》),“荊州過薛孟,為報欲論詩”(《別崔潩因寄薛據孟云卿》),“說詩能累夜,醉酒或連朝”(《奉贈盧五丈參謀琚》),“把酒宜深酌,題詩好細論”(《敝廬遣興奉寄嚴公》),“會待妖氛靜,論文暫裹糧”(《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適虢州岑二十七長史參三十韻》),“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春日憶李白》),說明與友人談論詩藝,提高藝術水平非常重要。探索唐人詩才獲得是非常有價值的課題。唐詩是中國詩歌史上最輝煌的一頁,古代著名詩人唐人占半數以上。在驚嘆唐人詩歌輝煌成就之余不禁要問:為何這么多優(yōu)秀詩人集中出現在唐代?他們詩歌創(chuàng)作才能是如何獲得的?有沒有經驗可供今人借鑒?學界對這些問題一直沒有系統(tǒng)論述。領略唐詩輝煌成就固然重要,從中獲得創(chuàng)作經驗更為重要。把握唐人詩才獲得途徑,為提高今人語文能力提供幫助,是研究唐詩的重要任務。
詩歌活動可以分成很多類型。以參與人數劃分,可以有一人、二人、多人等;以場景劃分,可以有自作、題壁、游覽、集會、比賽等;以組織形式劃分,有自發(fā)、唱和、奉命等;以傳播方式劃分,有自賞、題壁、傳抄、教育、歌唱等。這些類型還可以繼續(xù)分析。
如組織形式中的唱和就可以繼續(xù)分析。有形式上的規(guī)定性,像字數、句數、用韻等;內容上的規(guī)定性,像題目、事件、人物、功能等;時間上的規(guī)定性,像時序、節(jié)日、同時、先后等;人員上的規(guī)定性,像二人、多人、友人、上下級等;唱和的評判,像評判者、評判標準、評判形式、評判過程、評判結果等;相互影響,如題材、主題、形式、風格、主動、被動等。其他兩種組織形式也可以繼續(xù)分析,如奉命創(chuàng)作就可以分析命令主體、命令內容、潛在范式等,自發(fā)創(chuàng)作可以分析創(chuàng)作動因、創(chuàng)作過程、創(chuàng)作形式等。
再如傳播形式中的歌唱活動,有詩人之歌,有樂人之歌,有大眾之歌。詩人歌唱活動就可以分析出許多層面:所歌作品有自作,如云:“坐中薛華善醉歌,歌辭自作風格老”(杜甫《蘇端、薛復筵簡薛華醉歌》);有他作,如云:“云是孟武昌,令獻苦雪篇。長吟未及終,不覺為凄然”(元結《酬孟武昌苦雪》)。歌唱情境有自唱自聽,如云:“世上皆如夢,狂來止自歌”(王維《游李山人所居因題屋壁》);有自唱眾聽,如云:“坐中薛華善醉歌,歌辭自作風格老”(杜甫《蘇端、薛復筵簡薛華醉歌》)。歌唱形式或有音樂伴奏,如云:“壺酒朋情洽,琴歌野興閑”(孟浩然《游鳳林寺西嶺》);或無音樂伴奏,如云:“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白居易《醉贈劉二十八使君》);或邊歌邊舞,如云:“我歌月裴回,我舞影零亂”(《月下獨酌四首》其一);或只歌不舞,如云:“白酒一樽滿,坐歌天地清”(司馬扎《山中晚興寄裴侍御》)。詩人歌唱還可以繼續(xù)分析,如場所、曲調、情感、與樂人歌關系、與眾人歌關系,等等。樂人之歌和大眾之歌類型也可以繼續(xù)分析。
任何活動都有目的,詩歌能夠成為唐人一種生活方式,說明詩歌滿足了唐人某種生活需求。分析各種詩歌活動主體需求也是很有價值的課題。例如詩人作詩是為了抒情、言志、社交、應用等。而抒情可以分為自適、舒憂、悲憤等;言志可以分為詠懷、詠史、詠物等;社交可以分成應制、唱和、投贈等。應用是指用詩歌來代替應用文體,如書信、布告、奏章等。皇帝參與詩歌活動目的可以分為禮贊神靈、美化政治、敦睦親族、和諧上下、自我娛樂等。演唱詩歌是藝人賴以謀生的手段(也不排除對詩歌的欣賞),演唱詩歌方式多種多樣,發(fā)揮作用也個不相同。大眾參與詩歌活動是為了滿足精神生活需求,他們通過聽歌看舞賞詩歌、傳唱詩歌,詩歌使他們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每種功能還可以繼續(xù)分析。例如詩歌的社交功能就值得深入考察。讀書人要想步入上層社會,就必須熟悉上層社會語境?!安粚W詩,無以言”,“詩可以群”,在唐人生活中這是真實存在的。杜甫在《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向京兆尹韋濟陳情:“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賦料揚雄敵,詩看子建親。……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痹诙鸥磥?,自己有過人的作詩才能,就應該“立登要路”,在朝廷擔當要職。雖然這一愿望沒有實現,心中充滿郁悶,以“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來形容參與宴會時叨陪末座的屈辱,但他畢竟可以憑借詩藝自由參與上層社會活動。
功能分析是認識詩歌產生的重要視角。例如郊廟歌辭創(chuàng)作就出于皇帝敬天禮神的需要,藝人傳唱詩歌可能激發(fā)了詩人寫作熱情,等等。學界從功用角度研究唐詩產生工作做得還很不充分,值得下大力氣進行研究。研究唐詩在唐人社會中的功用,可以為今人詩歌生活提供有益借鑒。
詩歌活動必然會留下種種痕跡,這些痕跡是后人研究唐詩的重要依據??疾煸姼杌顒拥奈墨I留存問題是唐詩研究的重要課題。
詩歌活動各個主體都有可能影響到詩歌文本留存?;实勖苏砟橙嗽娂嚾藗鞒獙υ娙似唇痈盍言娮?,商人販賣時為了獲利以次充好,都可能影響詩歌文本留存。例如唐代宗命令整理樂章對《王維集》編纂就有直接影響。《舊唐書·王維傳》云:“代宗時,縉為宰相。代宗好文,常謂縉曰:‘卿之伯氏,天寶中詩名冠代,朕嘗于諸王座聞其樂章。今有多少文集,卿可進來?!N曰:‘臣兄開元中詩百千余篇,天寶事后,十不存一。比于中外親故間相與編綴,都得四百余篇?!钊丈现?,帝優(yōu)詔褒賞?!蓖蹩N《進王維集表》云:“中使王承華奉宣進旨,令臣進亡兄故尚書右丞維文章。恩命忽臨,以驚以喜,退因編錄,又竊感傷。臣兄文詞立身……乘興為文,未嘗廢筆,或散朋友之上,或留篋笥之中。臣近搜求,尚慮零落,詩筆共成十卷,今且隨表奉進?!瓕殤暾缕呷??!贝谝硗蹙S樂章,并派中使王承華給王縉下旨,王縉發(fā)動“中外親故間相與編綴”,“詩筆共成十卷”,“隨表奉進”。代宗收到《王維集》和表后,作了《答王縉進王維集表詔》,給王維詩以很高評價:“卿之伯氏,天下文宗。位歷先朝,名高希代??剐兄苎?,長揖《楚詞》。調六氣于終篇,正五音于逸韻。泉飛藻思,云散襟情。詩家者流,時論歸美,誦于人口,久郁文房,歌以國風,宜登樂府。旰朝之后,乙夜將觀。石室所藏,歿而不朽。柏梁之會,今也則亡,乃眷棣華,克成編錄。聲猷益茂,嘆息良深?!笨梢姶趯Α锻蹙S集》編纂和在樂府留存起到了直接促進作用。
再看藝人傳唱對詩歌本文留存的影響。如王維《從岐王過楊氏別業(yè)應教》:“楊子談經所,淮王載酒過。興闌啼鳥換,坐久落花多。徑轉回銀燭,林開散玉珂。嚴城時未啟,前路擁笙歌。”藝人所唱《昆侖子》作:“揚子譚經去,淮王載酒過。醉來啼鳥喚,坐久落花多?!薄洞喝丈戏郊词隆罚骸昂米x高僧傳,時看辟谷方。鳩形將刻仗,龜殼用支床。柳色青山映,梨花夕鳥藏。北窗桃李下,閑坐但焚香?!彼嚾怂兑黄印纷鳎骸傲嗌接常婊ㄑB藏。綠窗桃李下,閑坐嘆春芳?!辈粌H題名不同,而且句數、用字也不同。正如任半塘《唐聲詩》上編所云:“至于盛唐大曲,今日僅傳之《水調歌》《涼州歌》《伊州歌》《陸州歌》《大和》數套中,多有借用當時名家五、七言絕律者,拉雜聯(lián)綴,不問內容,其中亦有割律為絕之情事在,而被取之原作無不為徒詩。此種或割或續(xù)之事,疑多出于當時樂工歌伎之手,但求一時諧聲了事,不計其余,遂滋訛舛耳?!币虼嗽谡順犯柙娢谋緯r要充分考慮這一因素,把這些文本當作一個特殊留存系統(tǒng),不能根據傳世別集隨便校改。
再看商人販賣對詩歌文本留存的影響。元稹《白氏長慶集序》云:“至于繕寫模勒,炫賣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處處皆是(揚、越間多作書模勒樂天及予雜詩,賣于市肆之中也)。其甚者有至于盜竊名姓,茍求自售,雜亂間廁,無可奈何!”由于元白詩歌廣受歡迎,商人們乘機抄寫販賣。這固然有助于詩歌流傳,但也因此出現了新問題,有人冒名頂替,將自己詩當作元白詩販賣。這是商人參與詩歌活動給詩歌文本留存帶來的負面影響。
詩人歌唱活動也會影響文本留存:或體現在詩題上,或體現在內容上,或體現在形式上。例如歌詩標題往往留下一些歌詞性標記。如白居易《短歌行二首》云:“住不得,可奈何,為君舉酒歌短歌”(其一),“歌聲苦,詞亦苦,四座少年君聽取?!瓘墓艧o奈何,短歌聽一曲”(其二)。詩人唱的是《短歌行》,詩題也是《短歌行》。再如詩人歌唱活動也會對詩歌內容產生影響。因為詩人歌唱有悲歌、放歌、狂歌、高歌、浩歌等情感類型,可能會影響詩歌題材和主題,而且詩人所唱歌曲往往有相對固定的題材或主題,尤其是樂府詩,有固定的題名、本事、曲調、體式、風格等要素,要求樂府詩在流傳過程中始終保持著相對穩(wěn)定性,詩人歌唱、作詩時會遵循這些本事和體式。
從詩歌活動角度來看唐代詩歌本文留存問題會有許多新發(fā)現,如詩歌排列方式,類書編纂體例,活動類型與詩歌體式特征形成,等等。
上面分析了詩歌活動主體、類型、功能、留存等側面。除了這些側面,還可以考察詩歌活動其他側面,如本質、過程、規(guī)律、條件,等等。過程分析,如創(chuàng)作過程、傳播過程、價值實現過程等;本質分析,如詩歌到底給人提供了什么,人們?yōu)槭裁葱枰姼璧?;?guī)律分析,如詩歌活動規(guī)律,詩歌活動原理等;條件分析,如音樂、繪畫、印刷、教育等??傊?,唐詩研究太多人云亦云,需要以新思維開拓新局面。只要本著繼承古人而又超越古人,吸收外來而又為我所用,立足當下而又考慮長遠的立場,開動腦筋,自主設計,唐詩研究就能呈現出另一種景象。
【作者系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摘自《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