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vy
關(guān)于麻將的樂趣,我老爸個人的心得體會是這樣的:“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張牌是什么,這就是打麻將最吸引我的地方?!?/p>
雖然我不是很愛打麻將,但這句話確實一直難以忘懷。
與打麻將相比,更加簡便易行且吸引力毫不遜色的休閑方式,就是玩手機了。睡前躺在床上的時候,微博、微信,左一條右一條簡直停不下來!有時候明明都困得睜不開眼了,卻依然要勉強再刷新一下。
其實,我很想能早點兒睡覺,我也在痛恨自己為什么放不下手機。終于,一則與半個多世紀前的動物實驗有關(guān)的科學(xué)分析,讓我有了恍然大悟的感覺。
1.一個植錯了的電極,讓小白鼠甘心挨餓受累
1954年,年輕的美國心理學(xué)者詹姆斯·奧爾茲與加拿大麥基爾大學(xué)的彼得·米爾納合作,在實驗室里重復(fù)著一個已經(jīng)被做過很多次的實驗。
用于實驗的對象是小白鼠,他們的目標是研究腦部電刺激對于學(xué)習(xí)的影響。
在他們的實驗中,發(fā)現(xiàn)有一只小白鼠的行為很奇怪:每當這只白鼠走進一個大迷宮的特別角落時,它就會去按一個電鈕接通電源,讓事先植入它腦中某處的一個電極刺激它。
原來他們往小白鼠的大腦里植入電極時出現(xiàn)了失誤,電擊刺激的不是會令小白鼠產(chǎn)生恐懼和厭惡的大腦區(qū)域,而是一種名為“快樂”的區(qū)域。
當小白鼠學(xué)會自行電擊后,會不停電擊自己,有些小白鼠甚至放棄了食物,以免停止電擊刺激這一過程。
2.“電擊療法”由此盛行,給很多人造成了痛苦
過去一直認為,只有像視覺、聽覺和語言這類功能才定位于腦內(nèi)特定的部位,而像快樂和痛苦這類情感則各自以腦的整體活動為特征。
但這個實驗則揭示了快樂的“源泉”其實也有一個實際存在的地方。
在那之后,電擊療法便風(fēng)行起來,在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的美國,它被廣泛用于治療精神分裂癥和癲癇。然而,這種“療法”對上述兩種病其實沒多大作用。后來它被用在了治療抑郁癥方面,這倒是一定程度上有其效果。
3.手機上的各種軟件,使用的也是這個辦法
為什么我們刷手機上的社交軟件和購物網(wǎng)站時,怎么也停不下來?
因為無論是微博還是微信朋友圈,大家普遍關(guān)注的人都比較多,可以說在短短一兩個小時里通常是刷不完的,足以讓你一直保持“下一條是什么”的期待。
在開始查閱新的信息時,“快樂中樞”就已開始工作,并持續(xù)不斷給予人期待——也許有人會提到我,也許我會看見我想看到的人,也許會有我感興趣的信息出現(xiàn)……
不愿當手機的奴隸有沒有戒斷辦法?
以刷手機成癮為例,你需要記錄下每次刷完微博和朋友圈后的真實感覺——我在大量閱讀這些信息的時候,真的感到快樂了嗎?還是只是處在持續(xù)不斷的期待里?在對情緒做過足夠統(tǒng)計之后,理性地做出一個決斷就會容易一點。
然而,現(xiàn)實的問題是:有多少人會認為自己對手機的依賴已經(jīng)到了需要每天做記錄來戒斷的程度了呢?
恐怕不會有幾個的。這才是最大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