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園丹,周悟節(jié)
溫州市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骨科,浙江 溫州 325000
中醫(yī)特色治療與護理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癥狀和體征的改善作用
周園丹,周悟節(jié)
溫州市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骨科,浙江 溫州 325000
目的:觀察中醫(yī)特色治療與護理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癥狀和體征的改善作用。方法:選取10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試驗組各5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治療與護理方法,觀察組在對照組干預的基礎上配合中醫(yī)特色治療與護理。比較2組干預前后長期反復腰腿痛、下肢麻木發(fā)涼的改善情況,以及觀察2組干預前后直腿抬高試驗陽性率和日本骨科協(xié)會(JOA)下腰痛評分的變化。結果:干預后,試驗組長期反復腰腿痛、下肢麻木發(fā)涼的改善情況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1);直腿抬高試驗陽性率低于對照組(P<0.01)。干預前,2組JOA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2組JOA評分均較干預前降低(P<0.05);試驗組的JOA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采用中醫(yī)特色治療與護理干預,能有效改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長期反復腰腿痛、下肢麻木發(fā)涼的癥狀。
腰椎間盤突出癥;中醫(yī);治療;護理
近幾年來,隨著工作壓力的逐漸加大,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發(fā)病人數(shù)不斷增加。該病主要表現(xiàn)為腰部陣發(fā)性疼痛,疼痛多呈放射性,夜間疼痛更為明顯,嚴重威脅著廣大患者的身心健康。因此,如何有效地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已成為臨床研究的重點之一。為探究中醫(yī)特色治療與護理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癥狀和體征的改善作用,筆者選取10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為研究對象,進行隨機對照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2013年7月—2015年7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10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試驗組各50例。對照組男24例,女26例;年齡41~86歲,平均(66±13.6)歲;病程1.5~3.6年,平均(2.5±0.7)年。試驗組男22例,女28例;年齡40~87歲,平均(67±12.8)歲;病程1.4~3.5年,平均(2.6±0.6)年。2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標準①符合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診斷標準,經影像學檢查確診;②符合氣血瘀滯、風寒阻絡及肝腎虧虛證的辨證標準。氣血瘀滯證癥見:腰腿痛如刺,痛有定處,日輕夜重,腰部板硬,俯仰旋轉受限,痛處拒按。舌質暗紫、或有瘀斑,脈弦緊或澀。風寒阻絡證癥見:腰腿疼痛重著,轉側不利,靜臥痛不減,受寒及陰雨加重,肢體發(fā)涼。舌質淡、苔白或膩,脈沉緊。肝腎虧虛證癥見:腰酸痛,腿膝乏力,勞累更甚,臥則減輕,或有陽痿、早泄,婦女帶下清稀等。舌質淡,脈沉細;③年齡40~90歲;④患者精神狀態(tài)正常,可配合完成研究;⑤經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均自愿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3排除標準①年齡40歲以下或90歲以上;②未經明確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癥,或臨床癥狀不明顯者;③患者精神狀態(tài)異常,甚至存在精神方面的疾病,無法自行配合完成研究。
2.1對照組①給予常規(guī)治療;②進行飲食、心理以及健康教育等常規(guī)護理。
2.2試驗組在對照組常規(guī)治療和護理基礎上給予中藥熏蒸治療和中醫(yī)特色優(yōu)質護理。(1)中藥熏蒸治療,氣血瘀滯型處方:當歸、延胡索、肉桂、茴香、杜仲、乳香、沒藥、丹參、桃仁、蘇木各10 g,三七6 g(研細沖服),川芎8 g,木香5 g。風寒阻絡型處方:皂角刺、薏苡仁各30 g,姜黃、蒼術、桑寄生各15 g,獨活、制附子、防己、牛膝、地龍、土鱉蟲、續(xù)斷各10 g,肉桂6 g等。肝腎虧虛證處方:熟地黃、雞血藤各30 g,白芍、牛膝、黃芪15 g,肉蓯蓉20 g,鹽杜仲、當歸各12 g,淫羊藿、紅花、金毛狗脊各9 g,木香3g。以上各藥混合后放于熏床中的熏缸內,加水浸泡30 min后煮沸30 min,關閉電源后待藥液冷卻至適宜溫度。協(xié)助在充分暴露腰背部皮膚的情況下平躺于熏蒸床上進行熏蒸,持續(xù)時間為20~30 min,共熏蒸10天。(2)中醫(yī)特色優(yōu)質護理:①患者入院后1 h內,在得到患者及其家屬同意后,護理人員根據(jù)醫(yī)囑,為患者進行針灸、中藥灌腸、穴位貼敷、中藥熏蒸等治療。②入院2~10天期間,對患者的病情進行評估,并從患者的病因、生命體征以及治療方法入手,與患者講解疾病的相關知識,幫助患者了解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發(fā)病特點與病情變化等,遵醫(yī)囑為患者進行治療,并實施個性化的護理方案。③入院11~20天期間,協(xié)助患者完成血常規(guī)、肝、腎功能等項目復查,根據(jù)患者病情及醫(yī)囑,為其制定合理的康復訓練護理計劃,指導患者進行腰背肌肉功能訓練,行飛燕式、三點式、四點式、五點式鍛煉。④針對不同辨證分型給予不同護理。氣滯血瘀型:囑患者嚴格臥床休息,待癥狀緩解后,可在腰圍保護下活動。辨證為風寒阻絡型,囑患者多注意腰背部保暖,實施溫熱護理技術。辨證為肝腎虧虛型,囑患者臥硬板床休息,避免長時間彎腰、久坐、疲勞過度等,疼痛時可按摩命門、腎俞等穴。⑤出院時,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指導患者定期復查等。施行推拿手法時,要注意控制力度,切勿用力過度而加重病情。
3.1觀察指標①干預后觀察2組長期反復腰腿痛、下肢麻木發(fā)涼的改善情況和比較2組直腿抬高試驗陽性率。腰腿痛時間縮短,或發(fā)作次數(shù)減少視為長期反復腰腿痛癥狀改善;下肢麻木癥狀消失或減輕,以及肢體溫度恢復正常視為下肢麻木發(fā)涼癥狀改善。②觀察2組干預前后日本骨科協(xié)會(JOA)下腰痛評分的變化。總分30分,輕度疼痛:JOA評分<10分,中度疼痛:10~20分,重度疼痛:21~30分。
3.2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4.12組癥狀改善情況比較見表1。干預后,試驗組長期反復腰腿痛、下肢麻木發(fā)涼的改善情況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1);直腿抬高試驗陽性率低于對照組(P<0.01)。
表1 2組癥狀改善情況比較 例(%)
4.22組干預前后JOA評分比較見表2。干預前,2組JOA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2組JOA評分均較干預前降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的JOA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2組干預前后JOA評分比較(±s) 分
表2 2組干預前后JOA評分比較(±s) 分
與同組干預前比較,①P<0.05
組別對照組試驗組t值P值n 50 50干預前18.47±6.43 19.73±6.58 0.97 0.34干預后8.66±2.35①3.78±1.23①13.01 0.00
中醫(yī)學認為,腰椎間盤突出癥可歸屬于腰痛、痹證等范疇,主要因風寒濕邪入侵,或跌撲損傷、長期勞累等所致。治療以祛風除濕、活血化瘀、補益肝腎為主。本研究采用的中藥熏蒸方,氣血瘀滯證治療方案中,當歸、延胡索、肉桂通行氣血止痛;木香、茴香行氣止痛;當歸、桃仁、蘇木、丹參、三七、川芎活血化瘀,通絡止痛。諸藥合用有活血化瘀,行氣通絡止痛之功。風寒阻絡證治療方案中,皂角刺具有良好的通經活絡止痛作用;制附子、獨活、肉桂、姜黃、蒼術等可溫陽散寒、祛風通絡;獨活、桑寄生、續(xù)斷補肝腎,舒筋骨,通經絡;牛膝、地龍、土鱉蟲祛風活絡,通痹止痛;薏苡仁、防己健脾除濕。諸藥合用共奏祛風除濕,通經活絡,散寒止痛之效。肝腎虧虛證治療方案中,熟地黃填精血,生骨髓,益肝腎;鹽杜仲、牛膝、淫羊藿、金毛狗脊強筋骨,補肝腎;雞血藤、當歸、白芍、紅花活血逐瘀止痛;黃芪扶正益氣;肉蓯蓉補腎壯陽,填精補髓;木香行氣止痛。諸藥合用共奏補腎健骨、活血化瘀、疏通經絡之功效。此外,中藥熏蒸治療時,藥物有效成分通過患者的皮膚直接作用于病灶組織,可增加表皮細胞的通透性能,促進病變處組織水腫癥狀的消散,有效解除其壓迫神經根的狀態(tài)[1~2]。
與此同時,針灸可增加患者病變處血管組織的吸收能力,將之滲出的液體充分吸收,減輕或消除滲出的液體對患者神經組織中細胞的壓迫狀態(tài),對局部穴位中神經細胞產生刺激,使其興奮性增強,故而能夠促進神經細胞的修復[3]。按摩、推拿的作用在于化瘀活血、活絡行經、松解局部組織的作用,使患者緊張的肌肉得到充分的緩解,改善神經卡壓及痙攣的現(xiàn)象,促進水腫的消失[4]。實施中醫(yī)特色治療與護理措施時,均應注意避免手勁過大,對患者的正常組織造成損傷,且針灸、熏蒸的時間應適宜,將熏蒸藥液的溫度調整至適宜范圍,避免藥液溫度過高造成患者皮膚的損傷等[5]。
本研究結果顯示,經中醫(yī)特色治療與護理干預后,試驗組長期反復腰腿痛、下肢麻木發(fā)涼的改善情況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1);直腿抬高試驗陽性率低于對照組(P<0.01);JOA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中醫(yī)特色治療與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疼痛癥狀,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
[1]李明.腰椎間盤突出癥中醫(yī)護理體會[J].河北中醫(yī),2013,35(3):450-451.
[2]俞紅,沈燦,劉艷麗.中醫(yī)臨床護理路徑在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中的應用[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3,17 (6):80-83.
[3]陳少華,傅秀珍,張廣清,等.腰椎間盤突出癥中醫(yī)護理模式研究[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5,12(10):147-150.
[4]王光鳳.中西醫(yī)結合分期護理社區(qū)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效果[J].中西醫(yī)結合心血管病雜志,2015,3(12):187-188.
[5]汪小冬,沈姣姣,孟曉耘,等.腰椎間盤突出癥中醫(yī)護理方案臨床應用效果驗證性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4,29(22):2024-2026.
(責任編輯:吳凌,劉迪成)
R681.5+7
A
0256-7415(2016)11-0174-03
10.13457/j.cnki.jncm.2016.11.076
2016-06-15
周園丹(1982-),女,護師,主要從事骨科護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