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法國 “龔古爾文學獎”的2010年度獲獎小說《地圖與疆域》描述了主人公杰德的工作和情感生活。通過對現(xiàn)實與虛幻,死亡與衰老,孤獨與麻木的相關描寫,該作品為讀者呈現(xiàn)了西方消費社會中的人情冷漠和利己主義。而這種清醒的無動于衷,消極的不作為正是當代犬儒主義的重要表現(xiàn)。通過現(xiàn)實和荒誕相互交織,一種強烈的反諷躍然紙上。
關鍵詞:《地圖與疆域》;米歇爾·維勒貝克;現(xiàn)代犬儒主義;法國文學
作者簡介:吳水燕(1991-),女,浙江江山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法語語言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29--01
維勒貝克在他的小說《地圖與疆域》中深刻描繪了西方消費社會當前金錢至上的利己主義。衰老、死亡、孤獨、麻木等悲觀主義因素構成了這個社會中人頹廢的心理狀態(tài),成為當代犬儒主義的重要表現(xiàn)。小說中多次出現(xiàn)真實生活中的人物,甚至連作者本人也出現(xiàn)在其中成為小說的人物之一,這種真實和虛構的混淆同時也體現(xiàn)了一種充滿嘲諷意味的荒誕。
一、金錢至上的利己主義
現(xiàn)代犬儒主義區(qū)別與追求個體德行,擺脫物質(zhì)束縛的古代犬儒主義,而今已然變成了一種玩世不恭,金錢至上的利己生活態(tài)度。古代犬儒主義所追求的道德倫理,在當代社會全部化成了虛無?!叭逯髁x的諷刺和批判已經(jīng)被中立化為明哲保身的工具,或金錢和權力游戲的合法化觀念”[1]。小說中杰德作為藝術家,從“三百幅五金用具照片”、“米其林地圖”的拍攝,到“簡單職業(yè)系列”的繪畫事業(yè),每一次的轉(zhuǎn)型都非常成功。通過一系列的新聞公關和宣傳手段,他的作品在網(wǎng)上也是大賣,一幅畫甚至能夠拍賣到上千萬。這一方面體現(xiàn)了消費社會的炒作趨勢,藝術已經(jīng)不是純粹的藝術,而是淪為了吸金的主要手段之一。另一方面也透露出作者對消費社會中這種風氣的嘲諷。
而小說最后的結尾,作家維勒貝克之死,則是將這一金錢至上的利己主義推向了高潮。小偷覬覦杰德為維勒貝克畫的那副已經(jīng)漲到千萬的自畫像,闖入作者家中偷畫并且殘忍殺害了作家。由于死亡現(xiàn)場十分血腥殘暴,警察以為這是一次惡性的案件。卻沒想到作案動機卻還是金錢?!耙婚_始,這案子表現(xiàn)出了一種非??膳聟s又十分奇特的面貌。人名會想象是碰上了一樁狂妄第罪行,一個宗教狂的惡性發(fā)作,總之,是一些不同的原因。也夠讓人沮喪的,歸根結底還是碰上了最常見的、最普通的犯罪動機:金錢。”[2]而這一荒誕的結局本身便是作者對這種利己主義無聲的嘲諷和批判。
二、清醒的悲觀主義
現(xiàn)代犬儒主義由于對現(xiàn)實失去了信心和希望而很容易就會轉(zhuǎn)向一種道德缺失的悲觀主義。它的主要特征是看穿、看透,同時卻無所作為和不相信有任何可以作為的希望。斯洛特戴克則是稱之為“虛假的啟蒙意識”[3]。維勒貝克把叔本華奉為自己的精神導師,因而在他的作品中悲觀主義占有很大的比重。這種悲觀主義首先表現(xiàn)為一種希望幻滅的頹廢。整個小說都彌漫著這樣的基調(diào)。一方面是人與人之間淡漠的關系,甚至是杰德與他的父親,我們都看不到有太多的互動。“所謂聯(lián)系,在他們之間,從來沒有真正建立起來過?!盵4]另一方面是失去了激情和雄心壯志,麻木成了生活常態(tài)。我們可以從對作家維勒貝克的生活狀態(tài)描寫中感受到這一點:“憂郁的神情”[5]、“他的嗓音微弱,幾乎死氣沉沉的”[6]等。
因為這樣一種頹廢,人選擇生活在孤單和冷漠中,甚至主動切斷自己與外界的聯(lián)系。而頹廢背后其實是隱藏著一種深刻的清醒。正是因為對這樣的現(xiàn)實無能為力,充滿絕望,所以也就失去了尋找真理的激情和決心,而選擇得過且過。比如主人公杰德,我們可以在書中找到很多類似的描述:“大約有六個月時間,他很少走出家門,除了每天規(guī)定的一次散步,把他一直帶到梵桑-奧里約爾林蔭大道的卡西諾超級市場。他跟美術學院其他學生的接觸,在學生時代就已很少了,現(xiàn)在則越來越罕有,直至徹底沒有?!盵7]作家維勒貝克也說他對人類只感受到一種淺薄的認同,他的歸屬感每天都在減弱。
衰老和死亡也是構成這部作品悲觀主義的重要內(nèi)容。衰老和死亡是人類無法回避的話題,也是維勒貝克的小說中不可忽略的主題之一。在《地圖與疆域》中,無論是杰德父親的在養(yǎng)老院中的衰老,之后的自殺;還是作家維勒貝克最后的慘死家中,無一不體現(xiàn)的這個主題。濃重的悲哀之后是發(fā)人深省的清醒。讓讀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這個消費社會道德體系的崩塌以及作者對于這樣一種犬儒麻木對社會的批判與反思。
注釋:
[1]汪行福,《理性的病變——對作為“啟蒙的虛假意識”的犬儒主義的批判》,現(xiàn)代哲學,2012年4期,第1頁。
[2]米歇爾·維勒貝克,《地圖與疆域》,余中先譯,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 第279頁。
[3]Peter Sloterdijk, Critique of Cynic raison, translated by Michael Eldred,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87, p. 5.
[4]米歇爾·維勒貝克,《地圖與疆域》,余中先譯,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 第26頁。
[5]同上,第97頁。
[6]同上,第116頁。
[7]同上,第38頁。
參考文獻:
[1]米歇爾·維勒貝克,《地圖與疆域》,余中先譯,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
[2]汪行福,《理性的病變——對作為“啟蒙的虛假意識”的犬儒主義的批判》,現(xiàn)代哲學,2012年4期.
[3]Peter Sloterdijk, Critique of Cynic raison, translated by Michael Eldred,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