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冰
(湛江晚報,廣東湛江524049)
災害性報道中須注意的問題
□許冰
(湛江晚報,廣東湛江524049)
在災難性事件報道中,作為地市級主流媒體,是社會輿論導向的定海神針,負有化解民怨、安定民心的社會責任。以《湛江晚報》為例,談談災害性報道中媒體要把握幾個要點——
人類無法回避災難。西方媒體一直以來都很重視災難性新聞。美國新聞學教授比爾·伯尼博士認為:“對新聞媒介來說,最有市場價值的是交通失事、水災、火災、地震、謀殺、戰(zhàn)爭、行業(yè)糾紛以及死亡和傷害?!笨v觀普利策新聞獎歷年來的獲獎作品,災難性新聞占有相當比重。如今,在自媒體快速傳播時代,消息的傳播在“第一時間”片面、裂變傳播,嚴重影響社會穩(wěn)定和發(fā)展。
所謂災難性新聞,它是指對給人類帶來災難的事件的報道。災害,是指由于瞬間爆發(fā)的、不可控制和難以預料的破壞性因素引起的,突然的超越本地區(qū)防災力量所能解決的,大量人畜傷亡和物質(zhì)財富毀損的現(xiàn)象。(注1)
災難性事件一般包括自然性災難和社會性災難事件。一是天災。是指自然變異超過一定強度,對人口和經(jīng)濟造成重大損失的事件。自然性災難主要分為地質(zhì)災害和氣象災害。如,地震、海嘯、火山噴發(fā)、干旱等。二是人禍。是指由人為因素或者各種社會矛盾而導致的突發(fā)性的意外事故,如,房屋倒塌、火災、工礦傷亡、汽車相撞、火車脫軌、飛機失事、輪船翻沉等,這此類重大事故,造成嚴重的生命傷亡、財產(chǎn)損失。例如,2015年2月10日馬航飛機失事、美國哥倫比亞航天飛機失事等。(注2)三是天災人禍合一的。天災發(fā)生時因為人準備不足或因人的錯誤而造成更大損失的。2016年臺灣南部地區(qū)發(fā)生地震,臺灣媒體就認為:人禍大于天災,維冠大樓底層住戶私自更改建筑格局,造成樓層倒塌。臺南市在地震后不久將建筑商林明輝、建筑師張魁寶等收押。
主流媒體特別是地市級的日報和晚報如何做好災難性報道?在采寫、編發(fā)時要注意什么問題?筆者以廣東《湛江晚報》為例簡述。
災害對人的生命影響極大,要求不僅要公開報道,而且要急報快報,盡早讓公眾知道、政府知道,維護好公眾知情權,讓公眾了解真相,并以正確的心態(tài)對待災害,否則會造成更大的恐慌。例,2016年8月12網(wǎng)傳“核循環(huán)項目擬選址湛江奮勇高新區(qū)”一時談核色變,公眾議論紛紛,有的還商談去市政府“散步”,因為信息不對稱,民眾知情權缺失,造成信息出現(xiàn)混亂。如果政府相關部門和媒體在第一時間發(fā)布主流信息,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屏蔽各種小道消息,第二天,政府在《湛江晚報》等主流媒體發(fā)布《網(wǎng)傳“核循環(huán)項目擬選址湛江奮勇高新區(qū)”消息不實》(注3),消除影響,維護社會穩(wěn)定。
突發(fā)災難性事件發(fā)生后,各級黨委政府部門及領導希望創(chuàng)造良好的輿論環(huán)境和社會氛圍。因此,宣傳部門往往從新聞宣傳口徑上從嚴把握,要求媒體從版面上淡化,盡可能突出領導的重視和相關部門及時組織的救援。但對讀者來說,這些報道還遠遠不夠。因此,作為主流媒體,既要按上級的要求,盡可能在發(fā)通稿的同時,積極爭取通稿外災難救援現(xiàn)場積極向上的艱險的、感人的相關新聞的報道,增加新聞的情感力量與人文情懷。
災難性事件往往涉及人身傷亡和財產(chǎn)損失,直接關系到一個地區(qū)的全局,關系到政府的形象,關系到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因此,做好災難性事件報道,作為黨的新聞媒體最重要的是要鐵肩擔道義,擔當起社會責任。例如,2015年第22號強臺風“彩虹”正面襲擊湛江市區(qū),這是1949年以來直接登陸湛江最大的一次臺風,湛江市道路阻塞、停水停電,市民怨聲載道?!墩拷韴蟆烦龍蟮朗?、市委主要領導的指示、會議和各部門的抗災之外,還把鏡頭對準一線的群英。
圖一:《“最美環(huán)衛(wèi)工”累了睡路邊》。
圖二
圖三
圖二:《寒風冷雨中搶修人員跳入池塘立電桿》。(注5)
圖三:《一根甘蔗表謝意》。(注6)
看,一線的抗災人員都這樣了,我們還有什么埋怨的呢?當時來抗災的省領導還表揚《湛江晚報》:三張圖片平民怨!
災難性事件往往受到大眾的高度關注,一方面是人們的恐慌心理,另一方面是當?shù)卣Mㄟ^各種有效措施,為事件的處理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而控制報道量。同時,由于傷難者的家屬悲痛、焦慮的逆反意識。這時,要恰當?shù)貓蟮朗录嫦?,有度地采寫和編發(fā)災害性新聞,避免擴大化,平衡各方面的影響。例如,2015年6月11日12時在湛江市赤坎區(qū)凱德廣場沃爾瑪超市,女店員被割喉、兇手跑了,作為該市主流媒體的《湛江晚報》,選擇理性的克制,配合警方偵破進展。同時,也利用微信公眾號及時發(fā)布消息《男子行竊暴露后行兇警方6小時速破命案》(注7)。
面對災難性事件,媒體要突出對人的生命、人的生存、人的尊嚴、人的知情權的關注。首先是關注因災遇難受難的人。我們在閱讀災難性報道中看到,那些能打動讀者心扉、社會反響大的災難報道,往往都是記者把飽含深情的筆觸投到災難中生命個體的生存狀態(tài)上所作出的報道。通過向他們傳遞政府積極救援的信息,傳遞社會各界關心和支持的溫情,傳遞媒體人文情懷的報道理念,撫慰受害者和遇難者親屬受傷的心靈。
江市在臺風“彩虹”中抗災的情形。大寫了子弟兵、工人、環(huán)衛(wèi)工等的英勇事跡;同時,配發(fā)評論,發(fā)出主流聲音,深化報道,消除網(wǎng)絡傳言的消極影響。
由于主流媒體地地位,在災難事件中則更顯得權威性和公信力的重要,因而,人民從對大眾傳播媒體的期望值相當高,所以,主流媒體采寫編輯中應注意做到:及時報道、關懷弱者、避免煽情、把控好報道的度和量等,在災難面前堅守住媒體責任,肩負起社會責任。■
在災難性事件中,不幸突然間降臨,留給當事者家人和朋友的是無盡的悲痛和思念。災難性報道要講倫理,要尊重生命和感受。記者要尊重逝者,尊重逝者家屬,不干擾搶救和治療,不隨意曝光死難者遺體和遺物;要注意在細節(jié)描寫中回避血腥、悲慘的場面,回避有關逝者及家屬不愿公開的隱私,不將災難作為“猛料”進行炒作和煽情。后方的編輯部門也要遵循災難性報道的倫理,傳達出愛與信心,戰(zhàn)勝災難。
在現(xiàn)代通訊如此發(fā)達的時刻,消息的傳播以秒來計算,特別是涉及到人身安全的災難性事件面前,人們該相信誰?來自網(wǎng)絡、微博、微信朋友圈的各種信息真?zhèn)位祀s,快速傳播,滋生謠言,擾亂對事件的判斷,引發(fā)矛盾。主流媒體要撥開迷霧,通過及時正面的報道政府全力救援、社會各界傾情關心的信息和事跡等引導輿論。例如,2015年10月9日,《湛江晚報》用11個版,寫出了廣東省湛
注釋:
1.劉海貴.新聞采訪教程.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254頁。
2.譚瓊.淺論災難性新聞報道方式的變遷.文學教育,2006年第13期。
3.網(wǎng)傳“核循環(huán)項目擬選址湛江奮勇高新區(qū)”消息不實.《湛江晚報》,2016年8月13日三版。
4.圖一:《“最美環(huán)衛(wèi)工”累了睡路邊》,2015年10月9日第一版。
5.圖二:《寒風冷雨中搶修人員跳入池塘立電桿》,駱麗華周文碩/攝,2015年10月12日一版。
6.圖三:《一根甘蔗表謝意》,張鋒鋒/攝,2015年10月10日第一版。
7.《男子行竊暴露后行兇警方6小時速破命案》,作者:陳凱杰馮斐葉聰魏志華,2015年6月12日04版
(本欄編輯:古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