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廖金林
李邦強青瓷記憶的守望者
文/廖金林
Li Bangqiang: the keeping watch of celadon memory
在文明日漸消逝和文化荒蕪的時代,歷經歲月洗禮的中國古陶瓷文化,也似乎早已失去它的原本模樣。當我們無視抑或惋惜之余,有人為了探究事實的真相,為了酷愛的陶瓷藝術,潛心研究數(shù)載,只為掀開沉淀六個世紀的明代龍泉為宮廷燒制青瓷技藝的面紗。在他身上,我們找到了關于夢想的最初定義,在他的作品中,我們感受到文化承載的力量,他就是中國陶瓷設計藝術大師李邦強。
It is an era when the civilization has gradually disappeared and the cultural has gone out of cultivation. The Chinese ancient ceramic culture which had passed the baptism of years seems to lose its original appearance. While we ignore and regret it, some body wanted to explore the truth because of his love for ceramic art. The purpose of researching it for many years was to reveal the celadon veil which had been covered for six centuries. We find the original definition of the dream and feel the power of the culture bearer from him---Mr. Li Bangqiang who is a great master of ceramic design art of China.
《刻花蓋罐》
龍泉,一個有著濃郁特色的地方,如果有兩種產品可以定義這座城市,那么一定是青瓷與寶劍。談及青瓷制作,這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yōu)勢,但與景德鎮(zhèn)匯集了來自五湖四海的愛陶志士不同的是,龍泉的制瓷環(huán)境相對簡單了許多,基本都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走在龍泉的大街小巷,似乎一不經意,就容易錯過一個青瓷世家。李邦強一家就是當?shù)芈暶@赫的制瓷名家,從岳父陳壇根到小叔陳華,都是業(yè)界有口皆碑的行業(yè)翹楚,但與傳統(tǒng)的制瓷家族不同的是,一家人雖都從事青瓷創(chuàng)作,卻都風格迥異,就像李邦強尤其擅長破解古陶瓷密碼。
一襲深色的格子襯衫,低調而沉穩(wěn),一頭常見的平頭發(fā)型,親切而隨和,溫文儒雅的氣質在李邦強身上得到淋漓盡致的彰顯。說來也怪,在與李邦強謀面之前,只是見過其照片,卻從中實在地感受到一股隱約的氣場,它自由散發(fā)卻并不張揚,讓人感覺沉靜而安寧,一如他的作品干凈而純粹。事實上,這種不加修飾的自然流露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成長軌跡。他的父親是解放后龍泉窯恢復時期上垟青瓷廠的第一批技術工人,從小受青瓷文化的熏陶和影響,對青翠欲滴的釉色與獨具特色造型的喜愛早已深植于心。1980年考入浙江省龍泉青瓷陶瓷技術學院的他,畢業(yè)后走上青瓷創(chuàng)作之路似乎也就順理成章了。1983年后,李邦強先后在龍泉瓷廠和龍泉藝術瓷廠、龍泉青瓷研究所從事一線技術工作,在那里李邦強不僅熟練的掌握了制瓷的工藝,也培養(yǎng)了包括設計在類的自主創(chuàng)新的能力。然而或許是因為生于廝而長于廝的緣故,熟習陶瓷技藝的李邦強卻尤其喜愛傳統(tǒng)文化,對古陶瓷的熱愛更是情有獨鐘。1996年,適逢龍泉國有企業(yè)破產,他與岳父陳壇根決定開始自主創(chuàng)業(yè),合伙創(chuàng)辦龍泉古窯瓷廠,之所以取名古窯,李邦強解釋稱“這都始于自身對古代陶瓷的鐘情,一直以來的心愿就是要恢復龍泉青瓷好的傳統(tǒng)的燒成技藝”。不曾想,多年后這一夢想真的實現(xiàn)了。
《刻花三果執(zhí)壺》
如果說矢志恢復好的青瓷傳統(tǒng)燒成技藝是李邦強一直來以來的心愿,那么2006年9月,考古部門對龍泉岙底片楓洞巖窯址的挖掘工作則為他堅定了信念和方向。與景德鎮(zhèn)歷來被奉為宮廷御用的官窯圣地不同的是,龍泉的瓷器燒造史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被認為在南宋達到輝煌后逐漸敗落,而本次挖掘中出土了一批制作精細、釉色滋潤、器形碩大的青瓷瓷品,其裝飾圖案與景德鎮(zhèn)御窯廠明初的官窯器的青花紋十分相似,經專家認定,該窯址應該為明代宮廷在龍泉設立的官窯,這也印證了此前李邦強在查閱史料中所介紹的關于明代宮廷有在龍泉燒造瓷器的歷史。這一突破性發(fā)現(xiàn)著實讓他激動不已,而恢復失傳600年的明代龍泉官窯青瓷技藝也成為一直縈繞心頭的大事。
2008年,李邦強與家人創(chuàng)辦了龍泉明代官窯青瓷研究所,真正開啟了他的圓夢之路。
在龍泉,雖然青瓷生產一直有仿古的傳統(tǒng),但明瓷恢復基本還是一個空白。想要恢復失傳600多年的明代龍泉官窯青瓷燒制技藝,沒有任何相關資料,恢復一度無從著手。正如李邦強所言:“不知道胎釉配方,不知道如何燒,想要恢復失傳的燒制技藝比創(chuàng)新很難?!闭斠换I莫展時,也算機緣巧合,“明代龍泉官窯青瓷工藝技術”被浙江省科技廳列為重大科技項目。同年,龍泉大力開展市校合作并順利與浙江大學聯(lián)姻,該項目被浙江大學列為科研合作項目,成立了以李邦強為組長、由周少華為副組長的《龍泉青瓷明代官窯工藝技術的恢復研究與開發(fā)》項目小組,共同開展研發(fā)。談及此事,李邦強不禁感慨“選擇技術力量強大的名校作為技術支撐,加上政府及各部門的重視與支持,可謂天時、地利、人和具備,給恢復失傳已久的明代龍泉官窯青瓷燒制技藝帶來了希望。”
《刻花貼印三魚紋葵口洗》
《刻花帶蓋梅瓶》
然而,面對封存了六百余年的明代龍泉為宮廷燒制青瓷技藝,想讓其重放異彩,縱使天賦異稟,沒有汗水與時間的積累也是枉然。所幸的是,有以周少華為主的浙江大學專業(yè)技術團隊的加入,對出土古瓷殘片的胎釉組成進行了全面的科學技術測試和分析,最終破譯了明代龍泉官窯青瓷坯體、釉面的配方體系,這無疑為復興之路解決了一大難題,但接踵而至的是更繁復的尋找瓷礦、測試配方的挑戰(zhàn)。李邦強帶領技術人員長途跋涉、翻山越嶺,只為尋求那一處處可能匹配的泥土礦,然后進行調配再快遞到浙江大學進行檢驗,不過更多的時候,都是李邦強親自送到杭州,因為這樣可以減少路途耗費時間,更快得知檢驗結果。這期間歷經3年時間、測試300余個配方,尋找30多處瓷土礦,試驗100多次瓷片燒制,我們很難想象這些簡單的數(shù)據背后需要付諸怎樣的艱辛。從拜訪數(shù)位民間陶瓷專家、老藝人到不斷地往返龍泉與杭州之間,李邦強一直行走在路上。對于這種忙碌,李邦強顯然樂此不疲,或許就像他所說“古老的藝術有著它不可思議的藝術魅力,如梅瓶,它的比例和姿態(tài)讓人聯(lián)想的是古代清幽如蘭的美女,現(xiàn)在雖然我們可以仿制它的造型,但是那種創(chuàng)作的藝術思維和理念卻不是一朝一夕能掌握的。因此只要有機會接觸那些古老的藝術,我就會全身心的投入。”
《觚》
《永樂帶蓋梅瓶》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在無數(shù)次的奔波與反復測試下,李邦強及其團隊終于找到包括明代官窯翠青、豆青釉色在內的配方,并在試驗100多次瓷片燒制后,成功研制出了故宮博物院館藏明代龍泉官窯青瓷5件、臺灣國立故宮博物院館藏明代龍泉官窯青瓷10件、龍泉青瓷博物館館藏明代龍泉官窯青瓷(修復)15件、國外土耳其托普卡帕皇宮博物館館藏明代龍泉官窯青瓷8件及明代龍泉官窯青瓷工藝技術新成果作品5件,使失傳600多年的明代龍泉官窯青瓷傳統(tǒng)制作技藝再現(xiàn)當代。2015年5月12日由浙江大學與龍泉市人民政府在浙江大學圖書館舉辦“大明龍泉官窯青瓷再現(xiàn)”李邦強仿明官窯青瓷作品展。由浙江大學副校長羅衛(wèi)東教授、龍泉市人民政府徐達偉副市長參加開幕式。參展作品得到了中國古陶瓷專家高度評價,被稱為“國寶再現(xiàn)”,為中國陶瓷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作出了杰出的貢獻。
不難看出,在當代藝術熱鬧的表像下,李邦強有著一顆極為清醒而沉穩(wěn)的心,從他對復興傳統(tǒng)制瓷技藝的執(zhí)著信念中,我們也有理由相信,他對中國古陶瓷文化有著寬泛的認知和最篤實的理解,這種來自靈魂深處對藝術的深邃思考也如實地反映在他的創(chuàng)作中,散發(fā)著獨特的光芒。靜觀李邦強的作品,沉靜而安寧,典雅而脫俗,有著宮廷御用的大氣風范,事實上,早在2003年曾為國家主席習近平時任浙江省委書記期間設計制作“關懷瓷”五個龍泉青瓷作品選為對外文化交流用瓷,作品《哥窯燈籠壺》、《哥窯蓮花對碗》被選為2016年G20杭州峰會在西子賓館國宴元首貴賓廳陳列用瓷。他設計、創(chuàng)作的作品更是多次在全國性陶瓷評比中獲金、銀獎。代表作品《吉祥如意》以吉字為造型、如意為裝飾圖案榮獲第二屆中國·浙江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上“天工藝苑杯”金獎;作品《千峰爭秀》獲2008年中國工藝美術協(xié)會美術陶瓷作品評比金獎。此外,他在技術創(chuàng)新上同樣碩果累累。早在2000年,李邦強就研究出了龍泉青瓷梅子青釉色,并很快獲得了陶瓷市場的認可,2004年,他與岳父陳壇根共同成功研制的龍泉青瓷冰裂紋還獲得了國家發(fā)明技術專利;2011年成功研制的明代龍泉官窯青瓷工藝技術,使失傳600多年明代龍泉為宮廷燒制青瓷制作技術重放光彩,確定了明代龍泉官窯青瓷的豆青釉最佳配方和明代龍泉官窯青瓷翠青釉的最佳配方;次年還榮獲國家知識產權局發(fā)明專利;2016年獲麗水市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必須承認的是,每一次技藝的突破,都無不承載著李邦強無數(shù)個日夜的苦心經營,這是一份對藝術執(zhí)著追求的熱情,更是一顆對泥土對青瓷深入血液的熱愛。正是基于這份喜愛,他還積極參加各種青瓷文化交流活動,2009年參加中國青瓷專家代表團赴韓國進行龍泉青瓷文化交流、展覽,2013年參加龍泉青瓷政府代表團赴法國盧浮宮進行青瓷文化交流、展覽。
《拱花石榴尊》
榮譽沒有減慢李邦強創(chuàng)作前行的腳步,反而更激發(fā)他上下求索的決心,他幾乎在用“洪荒之力”經營自己對青瓷的熱愛,很顯然這種不分晝夜的付出也讓其收獲頗豐,正如明代龍泉為宮廷燒制青瓷技藝的成功復興,這是可以伴隨一生的財富,也讓其仿制的作品頻繁光顧各大頂級博物館的櫥窗,如《刻花三果執(zhí)壺》就與明宣德青花執(zhí)壺一致,作品《刻花帶蓋梅瓶》也因圖案內容及裝飾與景德鎮(zhèn)明永樂時期官窯青花瓷梅瓶基本一致,都被北京故宮博物院古陶專家高度評價。此外,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民族博物館、英國珍寶博物館等也都可以看到他的身影。
自從恢復失傳600年的明代龍泉為宮廷燒制青瓷技藝以來,李邦強肩負著使命前行不綴,一直以來,他都心存對古人的敬畏之心,并始終堅信只有深入了解讀古陶瓷制作的前世今生,方能更好的詮釋青瓷文化的精髓。他比任何人都明白,仿古瓷制作只是基礎,但也只有基于這種對傳統(tǒng)陶瓷文化足夠的理解才能破而立新。和所有癡迷陶瓷創(chuàng)作的藝術家一樣,李邦強最大的期望和夢想所在,是創(chuàng)造一種適合當下審美的、獨特的、與時俱進的存在方式。如果說青瓷是有靈魂的,那這靈魂早已浸入他的血液,成為身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為青瓷技藝的守望者,他將用一生去踐行和延續(xù)這份青瓷之美,我們也期待他的傳承之旅中有更多的精彩呈現(xiàn)。
《三足鼓釘洗式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