壞藍眼睛
日本女作家吉本芭娜娜的小說《廚房》里曾經(jīng)寫過這樣一個橋段,一個女生吃到一盒美味的便當,實在是太好吃了,于是她捧著這一盒便當連夜打出租車去了另一座城市,給男友送去嘗嘗,男友當時已經(jīng)睡著,開門看到她嚇一跳,她說,只是想讓你嘗一嘗。然后又趁著黑夜回去了。
這個橋段我不只給一個朋友講過,可惜大多數(shù)人對此表示無語,覺得這女的有病,多好吃的東西,非要大半夜送過去?花那么多錢可以買一百份便當了。
在這些市儈價值觀的攻擊下,我依然被這個故事深深感動,喜歡一個人,喜歡到看到什么都想跟他分享,吃到好吃的要讓他一起吃,哪怕夜深,哪怕遙遠,哪怕花費昂貴,那一份“一起分享”的心情,是不會覺得虧的。
普通人的愛情之所以索然無味,大部分原因是因為彼此都太精明,雖然表面不動聲色,內(nèi)心里時刻有一個小賬本,算來算去,你多我少我多你少,在算計的情感中,真誠是無處藏身的。而沒有真情參與的愛情,沒有任何吸引力,也很容易激發(fā)怨恨,歸根結(jié)底,覺得對方不夠愛自己,“他為我做過什么呢?”
前段時間一個朋友鬧分手,心情很差,原因是男朋友要過生日,她左右衡量到底要買什么禮物,便宜的覺得表達不了心意,貴的又覺得自己付出太多,心里覺得不舒服。問她為什么會覺得付出很多覺得不舒服。她說,他也沒送過我很貴的禮物,我送給他,我是女人,我為什么要送那么貴的禮物給他呢?
可是送了又怎么樣呢?用物質(zhì)來衡量的得失,她真的能快樂嗎?又想到一個朋友,談了一段網(wǎng)戀,雙方相隔幾百公里,平時靠電話、微信、郵件聯(lián)絡,雖然遠隔千里很難見面,卻時刻保持24小時的黏度,信息是她發(fā)得多,電話也是她打得比較多,每當她有空,都會想辦法去男朋友的城市見面,很多人都覺得她傻,覺得她不該這么主動,注定會吃虧,異地戀談得那么遙遠辛苦,難道這一切不應該由男人來承擔辛苦嗎?
可是她從來沒有認為這件事很辛苦,反而覺得很快樂,為喜歡的人做一切事,辛苦付出,都會覺得很快樂,既然快樂,為什么要計較呢?
我一直覺得,能夠在愛情里自由出入不畏懼吃虧的人,才是真正的操控者,她強大到甚至沒有意識到自己處于吃虧的位置,她的腦子里只有:我想,我要,我愿意。
我當然不是在鼓吹女人應該比男人付出得多,我只想說不管男女,我們尋求一段關(guān)系,尋找愛情的終極意義是內(nèi)心的平靜和喜樂,如果可以放下內(nèi)心的層層規(guī)則,解放世俗的詛咒,為一段感情做任何事情,本身就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就像吉本芭娜娜筆下那個半夜被美食感動的女人,穿城送去的那份盒飯,那是她的心意,她愛的表達,她愛人的方式,哪怕對方懵懵懂懂,哪怕世俗認定這是愚蠢,然而,她自己開心,就足夠了。
(兔子熊摘自《世界博覽》 圖/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