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婧雅
摘要:蟾蜍是中國傳統(tǒng)的祥瑞動物之一,與其相關的圖像在中國漢代之前便以存在。蟾蜍雖然沒有非凡的外貌,但是其圖像、紋飾在中國傳統(tǒng)圖案紋飾中卻有著吉祥的寓意。如在陜西臨潼姜寨仰韶文化遺址中,發(fā)現(xiàn)繪制有蛙紋的彩陶盆。蛙紋腹部圓鼓,是古人對其繁衍能力強盛的崇拜。而漢代畫像石刻上的蟾蜍圖像,更是內(nèi)容豐富,圖像寓意多樣。
關鍵詞:漢畫像石刻;蟾蜍;圖像組合
中國漢代的畫像石刻多出現(xiàn)在墓室石壁上。內(nèi)容題材以中國神話傳說、百姓日常生活場景再現(xiàn)等為主。是研究中國漢代藝術(shù)、人文歷史的重要實物資料。蟾蜍圖像是中國傳統(tǒng)的祥瑞圖案紋飾之一,與其相關的圖像題材被廣泛使用在彩陶、青銅器、帛畫、畫像石刻、工藝美術(shù)品等地方。那么在眾多漢代畫像石刻中,使用蟾蜍圖像的石刻畫有哪些?這些蟾蜍圖像的特征及意蘊是什么?這是本論將要探討的。
在漢代畫像石刻中,蟾蜍并不單獨出現(xiàn)在一幅畫面上,而是常和其他圖像組合使用。搭配出來的畫面趣味十足、內(nèi)容豐富,有著多樣的寓意及象征性。以下便通過介紹圖像組合形式的方式,對漢畫像石刻中出現(xiàn)蟾蜍圖像的代表石刻畫進行列舉,并對畫面中的蟾蜍蘊意加以分析說明。祈方家指正。
一、蟾蜍與月的圖像組合
在中國古代傳說中,蟾蜍是居住在月中的。如在西漢劉安著的《淮南子·精神訓》中就有記載:“日中有烏,月中有蟾蜍,日月失其行,薄蝕無光[1]。”值得一提的是,這里的“烏”指的是三足金烏,居住在太陽中。而與之呼應的是居住在月中的蟾蜍。而且,古人認為之所以會出現(xiàn)月食這一天文現(xiàn)象,是蟾蜍吞噬的結(jié)果。所以漢畫像石刻中多有蟾蜍與月的圖像組合表現(xiàn)。如在一件出土于河南南陽英莊,東漢時期的畫像石刻上,畫面右側(cè)刻一圓輪,內(nèi)雕一蟾蜍圖像(圖1)。蟾蜍體態(tài)修長,四肢伸張,雙眼黑圓。在這里的圓輪便是圓月的象征,而蟾蜍則是月的代表。
此外,關于二者的圖像組合還被其他主題的石刻畫所使用。如現(xiàn)藏于河南南陽漢代畫像石刻藝術(shù)博物館的“嫦娥奔月”題材的畫像石刻圖上(圖2)。畫面左上角雕一輪圓月,月內(nèi)有一蟾蜍圖像。蟾蜍腹部圓鼓,呈四肢伸展狀?!版隙鸨荚隆笔侵袊裨拏髡f之一?!痘茨献印び[冥訓》中有載:“羿請不死之藥于西王母,姮娥竊以奔月[2]。”這里的姮娥即嫦娥,月中蟾蜍又名“月精”,是嫦娥的化身[3]?!舵隙鸨荚隆穲D表現(xiàn)的就是嫦娥偷食不死藥后飛上月亮化身蟾蜍的故事。
除了“嫦娥奔月”題材,“常和主日與常羲主月”也是漢化像石刻圖中常用到的題材。前面提到,金烏象征日,蟾蜍代表月。古人認為,日、月同時出現(xiàn)在畫面上,是陰陽平衡的象征?!痘茨献印ぬ煳挠枴分杏性疲骸叭照?,陽之主也……月者,陰之宗也[4]。”另張衡《靈憲》中曰:“月者,陰精之宗,積而成獸,象蛤兔焉。陰之類,其數(shù)偶?!彼裕谥袊鴤髡f中,蟾蜍便是陰精的代表。在畫像石刻中,蟾蜍與月,金烏與日,相互照應出現(xiàn)在畫面上,符合中國陰陽平衡的觀念,所以便在繪制常和與常羲、伏羲和女媧等的相關圖像時,將日、月或者金烏、蟾蜍的圖像一并繪制在畫面上。
二、蟾蜍與西王母的圖像組合
西王母是中國神話故事中的仙人。在先秦古籍《山海經(jīng)·海內(nèi)北經(jīng)》中是有云:“西王母梯幾而戴勝杖,其南有三青鳥,為西王母取食,在昆侖虛北[5]?!倍谇拔奶岬竭^的《淮南子·覽冥訓》中:“羿請不死之藥于西王母[6]。”可知,西王母是掌管長生不死藥的神仙。在漢代畫像石刻中多有其形象的表現(xiàn)。而蟾蜍圖像多以侍從的身份出現(xiàn)在西王母圖像周圍,且有豐富的形態(tài)表現(xiàn)和象征性。
比如長生不死的象征。這在山東嘉祥宋山小石祠堂西壁的東漢四層畫像石刻上有所表現(xiàn)。畫面上,一層右側(cè)是西王母像,左側(cè)則是蟾蜍與玉兔搗藥的圖像(圖3)。還有山東滕縣大郭村出土的東漢西王母圖像題材的石刻畫(圖4)。畫面左下刻畫了兩個蟾蜍共抬一缽的圖像。之所以將蟾蜍視為長生不死的象征,其一與西王母掌管長生不死藥相關;其二與蟾蜍本身作為藥材可入藥治病的特點有關。古人認為蟾蜍有不死之神力,食之可長壽。北宋郭茂倩所編《樂府詩集》中《相和歌辭九·董逃行五解》中便有關于以蟾蜍為藥的記載:“教敕凡吏受言,采取神藥若木端。白兔長跪搗藥蛤蟆丸。奉上陛下一玉柈(盤),服此藥可得神仙”而可入藥的特點后來又延伸出了蟾蜍圖像鎮(zhèn)災的作用。
另外,蟾蜍圖像與西王母圖像組合中,還有呈舞蹈形態(tài)的。如四川彭山一號石棺側(cè)面的西王母題材圖像(圖5)。畫面中間為西王母坐像,其右側(cè)則刻一蟾蜍。蟾蜍頭偏向右側(cè),單腳踩地,身體向左傾斜,呈舞蹈狀。活躍了畫面氛圍。
而且,漢畫像石刻上的蟾蜍,還有辟兵的作用。如出土于山東嘉祥洪山村的一三層畫像石刻上,上層西王母像右側(cè)有一立姿蟾蜍,雙手各持一劍的圖像(圖6)。關于蟾蜍辟兵的說法,中國古籍中多有說明。如在道家著作《文子》(《通玄真經(jīng)》)中道:“蟾蜍辟兵,壽在五月之望”[7]??梢姡蛤鼙俦膱D像并不是空穴來風。
除了與月、西王母圖像組合以外,蟾蜍也有和其他圖像素材一起使用的石刻畫。如在南陽漢畫像石刻如出土于山東曲阜韓家鋪村,“東安漢里”石槨墓東壁畫像上。畫面刻有穿壁紋、龍、烏、兔以及蟾蜍等圖像(圖7)。這些圖像都有吉祥的寓意,所以畫面主題應是祈求吉祥的祥瑞圖。而蟾蜍在這里就是代表吉祥的圖像。
三、結(jié)語
綜上所述,蟾蜍圖像大量存在于漢代畫像石刻中,且有著多樣的表現(xiàn)方式和豐富的圖像寓意。蟾蜍是月和嫦娥的代表,所以漢畫像石中關于蟾蜍、月、嫦娥這三個素材的主題畫有很多。而且蟾蜍圖像作為西王母的侍從,也常出現(xiàn)在關于西王母的主題刻畫中。且不同主題中的蟾蜍圖像還有著豐富的象征性與代表性,如搗藥圖、抬缽圖中的蟾蜍是長生不死的象征;手持兵器的蟾蜍有辟兵的作用,舞蹈形態(tài)的蟾蜍能夠活躍畫面等。此外,蟾蜍本身作為祥瑞之物,也會和龍、兔、金烏等圖像素材一起被應用到關于吉祥寓意的主題石刻畫中。
參考文獻:
[1][2][4][6]高誘.淮南子注[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86.
[3]王建中,閃修山.南陽兩漢畫像石[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5]袁珂.山海經(jīng)校注(最終修訂版)[M].北京:北京聯(lián)合出版社,2014.
[7]杜道堅.二十二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作者單位:
鄭州大學美術(shù)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