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宋代經(jīng)濟繁榮,繪畫百花爭艷,在這樣的沃土滋潤下,培養(yǎng)了很多優(yōu)秀的繪畫藝術家。李公麟一生勤奮,繪畫范圍很廣,其中有人物、鞍馬、山水、竹石、花鳥、道釋。他學識豐富、自成一家,創(chuàng)作中非常注重觀察,其作品具有高度寫實性,富有真實感。
關鍵詞:李公麟;中國畫;寫實風格
北宋時期,知名畫家都擅長小尺幅卷軸,壁畫創(chuàng)作留給了不入流的畫工去作。從大手筆到小趣味,由俗而雅,繪畫形式正悄然發(fā)生著轉(zhuǎn)變,尤其是在宋徽宗時期,設立畫學,擴充并完善宮廷畫院,集中了許多優(yōu)秀的畫家。畫院畫師們有一定的特權和地位,也能和外界有一定的交流,代表著當時的較高水平。與之不同的是唐代文人畫的出現(xiàn),已成為北宋中后期的潮流。對于院體畫來說,條條框框束縛思想,而文人畫又缺少一定的造型能力。李公麟的繪畫,似乎介于這兩者之間,既有院體的精密工整,又不失文人的思想趣味性。
從現(xiàn)存不多見的李公麟繪畫作品和已經(jīng)失傳現(xiàn)今僅存摹本的有限資料來看,李公麟具有高度的寫實功底。蘇軾給了李公麟繪畫恰到好處的評價:“細致的地方像吳道子,瀟灑的地方如同王維?!边@是多數(shù)畫家所不能比的。
一、寫實風格的形成
李公麟學識豐富且注重觀察。他早期喜好畫馬,《宣和畫譜》記載,李公麟常去騏驥院畫御馬,例如西域于闐進貢,給北宋朝廷的名馬“好頭”“赤錦”“膊驄”之類。因其畫得太多太像,以至看馬人求他不要再畫,擔心馬會被神靈帶走,由此足以看出李公麟寫實之仔細逼真。
他畫《飛騎習射圖》,是他在應奉朝廷選拔時,看到衛(wèi)士班中的騎兵在演習球戲,回來后憑記憶作圖。正是有了他對馬的深入了解及對馬的習性的熟知,才能畫得惟妙惟肖。
李公麟一生臨摹了大量前人作品,有記載的有韓斡的《三馬》《獅子驄卷》、韋偃的《牧放圖》、顧愷之的《女史箴圖》《洛神圖卷》、李昭道的《摘瓜圖》《海岸圖》、閻立本的《春秋列國女貞圖》、吳道子的《四護圖》《天王像》以及《龍》、王維的《輞川圖》、徐熙的《四面牡丹》及周景元的《佳麗圖》,等等。李公麟受韓斡、吳道子、王維和顧凱之的影響較大,最重要的是他不蹈習前人,雖然學習的是吳道子,但從吳道子的作品中我們看到的是浪漫氣息,用的是“蘭葉描”,如莼菜條,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吳帶當風”,而在李公麟的作品中我們看到的是秀氣圓活的“游絲描”和“鐵線描”。
二、寫實風格的確立
北宋時期,每逢天氣晴朗,文人雅士便愛到山林中臨水而坐,吟詩作文,飲酒唱詞,欣賞美景,李公麟和他的文人朋友也不例外。他與同時代文人如蘇軾、秦觀、米芾、附馬王詵、王安石、黃庭堅等都是要好的朋友,經(jīng)常在一起吟詩飲酒,暢談心敘。樂道于雅聚的文人們覺得應該記下這美好的畫面,于是王詵請來善畫人物的李公麟描繪出這美好情景。圖中將蘇軾、蘇轍、黃魯直、秦觀、李公麟、米芾、蔡肇、李之儀、鄭靖老、張耒、王欽臣、劉涇、晃補之以及僧圓通、道士陳碧虛畫在一起,取名《西園雅集圖》。
《西園雅集圖》一共有描繪了22人,其中主人和友人16人,侍者、書僮6人。李公麟用高度寫實的方法描繪了畫中人物,有的在吟詩作對,有的在彈琴唱曲、或者打坐問禪。這些文人衣著得體,畫面有動有靜,連旁邊的書童也都有文雅的舉止,侍女也都落落大方。畫面中不同身份和不同階層的人物都有所區(qū)別,表情和神態(tài)體現(xiàn)他們的尊卑。
《西園雅集圖》可以說是在《蘭亭集序》后又一次轟動文人界的作品。李公麟對《西園雅集圖》畫過兩次,據(jù)說一次是在蘇軾被黜,離開汴梁去杭州做官以前;第二次是蘇軾恢復政治地位,再聚時又畫了第二幅。真跡雖然不知去向,但后人景仰之余,紛紛模仿這一題材,如馬遠、劉松年、趙孟頫、唐寅、丁觀鵬等都創(chuàng)作過這一題材。
在與之些文人雅士的交往中,文人們其實也肯定了李公麟的寫實畫法,這里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蘇軾,他們不但是詩書酒友,而且在交往中還有深刻的藝術點評,這在蘇軾的文集中都有所提到。在宋元佑年間(公元1086-1093年),秦少游做客黃山谷家,主人拿出李公麟的《賢己圖》與大家欣賞,恰好蘇軾也在場。圖中描寫了賭博者玩擲骰子,裝骰子的盆中五個骰子已出現(xiàn)了六點,旁邊一個神情緊張,俯身對盆內(nèi)大呼,旁觀者蜂涌而上,勝負在此一舉,兩面人物神態(tài)逼真,惟妙惟肖。而蘇軾看后大笑說:“李龍眠學閩人說話嗎?”大家聽后疑惑不解,問之道理。蘇軾說;“這不是很清楚了嗎?你們看,盆中五骰均現(xiàn)六,以求全勝!各地說六時都閉嘴,只有福建人說六時張嘴,畫中人張口大叫,那一定是福建人了?!崩罟肼牶?,謙虛地向蘇東坡點點頭,微笑,不得不承認蘇東坡觀察細致。
李公麟長期不懈的努力,學習古人但不蹈習前人,兼取眾長為己有。他自述出外做官30年來,沒有一天淡忘了家鄉(xiāng)和山林,所以作《龍眠山莊圖》表達自己對家鄉(xiāng)一景一物的熱愛。李公麟在這幅圖中不但讓觀者見識到他的寫實功力,更讓人佩服的是他概括特點的能力。畫作中不局限于一草一木,而把精力放在大的構圖經(jīng)營上。龍眠山似象非象,而龍眠山的錦繡靈氣卻躍然于紙上。這離不開李公麟年少時對龍眠山的了解及對家鄉(xiāng)的熱愛。長大后把銘刻于心中的龍眠山進行取舍、概括,甚至“意造”,畫出了家鄉(xiāng)龍眠山的那份“神”。也正是具備了寫實的功力,李公麟開始由最初的喜好畫馬,大致學韓斡,有人勸他不可多學,以免流入馬趣。李公麟領悟后改畫道佛,反而畫得更好。
三、寫實風格的體現(xiàn)
《五馬圖》是他的一幅寫生作品,也是現(xiàn)存最為可信的李公麟作品真跡。這幅畫的五位主角是騏驥院的御馬,分別是西域進貢的風頭驄、錦膊驄、好頭赤、照夜白和滿川花。黃庭堅在每匹馬后都提有小楷。
第一段:一個頭上戴頂小氈帽的西域虬髯公,牽著一頭灰白色花紋大馬,后題“右一匹,元祐元年十二月十六日,左騏驥院收于闐國,進到風頭驄,八歲,五尺四寸”,人馬展開,行進。
第二段:一名頭戴皮帽子的奚官牽著一匹前膊長有一塊方形花斑的馬,后題“進到錦膊驄,八歲,四尺六寸”,欲走還止。
第三段:畫一個虬髯馬夫,緩步前進,右臂袒露,褲腳卷走,一手拿毛刷,一手牽一匹全身淡墨色馬,題字“右一匹元祐二年十二月廿三日于左天駟監(jiān)揀中秦馬好頭赤,九歲,四尺六寸”。
第四段:畫牽一匹純白馬幞頭的奚官,題字“元祐三年閏月十九日,溫溪心進照夜白”。
第五段:畫一個手執(zhí)鞭子牽一匹大花馬的奚官,圖上沒有題字。這應該就是記載中講到的滿川花吧。
李公麟用行云流水般的單線勾勒出馬和人物,筆力遒勁,比例準確。馬體態(tài)健美,連毛皮都異常亮澤。人物區(qū)分不同身份、職業(yè)和民族特征。從面部到體態(tài)都特征明顯,五人精神氣質(zhì)都有差異,有驕橫、有氣盛、有謹慎、也有老成,其中三人為西域人,兩人裝扮為漢人,觀其外貌可知其年齡,可窺其內(nèi)心。李公麟吸收了前人的用筆特色,造型結構準確到位,給人精致典雅的視覺享受。不同的人物和馬匹,用或粗或細、或濃或淡、或剛或柔、或快或慢的線條表現(xiàn)不同質(zhì)感,如“風頭驄”,身體部用淡墨,眼、嘴、鬃、尾、腿用濃墨,配合近腿部斑紋,節(jié)奏明顯,充分發(fā)揮了線條的韻律美。
李公麟的另一幅描繪馬的繪畫是《臨韋偃牧放圖》,與《五馬圖》不同的是,《五馬圖》是畫在較為珍貴的澄心堂紙上,而《臨韋偃牧放圖》是一幅李公麟臨摹的古畫,并且是畫在絹上的。全景有一千多匹馬,百余名牧馬人在一片山崗、平原中牧馬,人馬嘶叫。畫面上的馬群從前到后,由擁擠漸漸稀松,有的在覓食,有的在飲水,有的在嬉戲,有的行進嘶叫,有的躺在地上,有的四腳朝天翻滾……好一派宏偉壯麗的風光景色。隨畫面節(jié)奏的放松,馬群稀稀疏疏,有的打盹,有的沉思,千姿百態(tài)??赐赀@幅畫,仿佛置身于草原。結構由緊到疏,由疏到散,兩個場景段落中,又可分為組,每組又各有不同的景色、馬群、人物,從而構成一首首優(yōu)美動聽的旋律,這些曲段又構成一場具有宏偉氣勢的交響樂。觀眾的情緒跟著畫面由緊張到放松,再到倘佯于畫中。整幅作品用筆用墨簡潔,恰到好處,著色淺淡,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對原作的尊重。雖然韋偃原作已不復存在,但李公麟的這幅畫,為我們再現(xiàn)原作的同時又有李公麟的特色,這幅臨摹畫凸顯了李公麟的寫實功力,如此龐大場面和精致局部的掌控,沒有很好的造型功底是很難做到的。
四、結語
李公麟一生勤奮,繪畫范圍很廣,他學識豐富、自成一家,在創(chuàng)作中非常注重觀察,其作品具有高度寫實性,富有真實感,是北宋時期一位頗具影響力的畫家??芍^是白描圣手,寫實大家。
參考文獻:
[1]周積寅.中國歷代畫論[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7.
[2]張書珩.宋代繪畫藝術.中國歷史風俗畫繪畫藝術.中國宮廷畫院繪畫藝術.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05.
[3]畫繼/(宋)鄧椿著.畫繼補遺/(元)莊肅著.2版.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
[4]徐建融.李公麟白描傳派?梁楷減筆畫派[M].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4.
[5]阮榮春.中國繪畫通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
[6]張法.中國藝術:歷程和精神[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7]周蕪.李公麟[M].上海:上海美術出版社,1982.
作者簡介:
鄭玲玲,桐城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教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畫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