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傳龍,李怡飛
(中山大學 a.旅游學院,廣東 珠海 519082; b.旅游休閑與社會發(fā)展研究中心,廣東 廣州 510275)
?
[學術信息]
旅游研究:問題與方法之爭
——第三屆“粵港澳青年學者旅游研究學術沙龍”綜述
吳傳龍a,b,李怡飛a,b
(中山大學 a.旅游學院,廣東 珠海 519082; b.旅游休閑與社會發(fā)展研究中心,廣東 廣州 510275)
旅游作為一個既是復雜現(xiàn)象又是新興學科的領域,近年來吸引了眾多不同學科背景的學者交叉互動。多元研究視角與方法共同推動了當代旅游研究不斷走向深入。與此同時,旅游學術共同體在創(chuàng)設中國旅游一級學科的熱潮下開始形成,新一代T-generation開始在國際化的旅游研究氛圍中展示新生代力量。在這樣的背景下,由中山大學旅游學院主辦,中山大學旅游發(fā)展與規(guī)劃研究中心、中山大學旅游休閑與社會發(fā)展研究中心協(xié)辦的第三屆“粵港澳青年學者旅游研究學術沙龍”于2016年6月11至12日在中山大學南校區(qū)文科樓隆重舉行。本次學術沙龍以“旅游研究:問題與方法之爭”為主題,匯聚了來自香港理工大學、澳門科技大學、華南師范大學、暨南大學、華南農業(yè)大學、廣州大學和東道主中山大學等粵港澳高校,以及南澳大利亞大學、俄勒岡大學、昆士蘭大學、中國科學院、中央財經大學、南開大學等國內外高校的40余名青年學者和博士生與會。
會議開幕式由中山大學旅游學院副院長孫九霞教授主持。隨后,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副研究員、《地理研究》編輯部主任朱曉華博士受邀作特邀報告。朱主任詳盡介紹了中國地理學期刊的學術現(xiàn)狀與《地理研究》的期刊定位、近年關注焦點、投稿要求、學術貢獻等。接著,他對《地理研究》“觀點與爭鳴”欄目開張一年半以來的文稿主題進行梳理,并對欄目中筆談形式的創(chuàng)新進行詳盡解讀。中山大學旅游學院院長保繼剛教授對特邀報告作出回應,他以《地理研究》近期推出的“胡煥庸之問”筆談為引,反思了中國地理學學術期刊在社會服務與學術貢獻之間的定位與行動,并號召與會人員將研究視角放長遠,不能過于政策導向,社會服務落實到社會問題的同時也要在理論構建方面多努力。
在為期兩天的學術沙龍中,共有19位發(fā)言人分7個場次進行了論文演講,每位發(fā)言人都有對應專家進行特邀點評,每場主題演講完畢后還設有自由討論環(huán)節(jié)。與會者互動爭鳴熱情高漲,會場氣氛極為熱烈,就“旅游研究方法”“旅游經濟與管理”“旅游元論”“旅游與社會文化”等論題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討論。
11日上午,學術沙龍第一節(jié)以“旅游研究方法”為主題,由中山大學陳朋博士主持。劉冰博士首先就“旅游學科研究中的社會網絡思想及其研究范式”這一主題進行演講,在系統(tǒng)梳理社會網絡思想脈絡、探討社會網絡在方法論中的角色、剖析關鍵概念“行動者”和“關系” 以及關系測量等的基礎上,她結合旅游領域相關研究探索社會網絡研究范式,指出已有研究仍徘徊在靜態(tài)層面,僅將網絡視為“變量”“環(huán)境”“渠道”,卻忽視了社會網絡研究在動態(tài)層面的重要意義,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未來可能的研究問題,這也引起黎耀奇博士的強烈共鳴與回應。曹國新副教授在題為“旅游田野調查的研究主體規(guī)范”報告中,帶來了對旅游田野調查的研究主體的一些思考。孫九霞教授回應指出,人類學已有一些對田野調查規(guī)范的要求和反思,影響比較大的是英國皇家人類學編寫的《田野技術調查手冊》,后現(xiàn)代主義人類學也對此進行了反思,并呼吁研究者在進行跨學科研究時回歸原著。
第二節(jié)繼續(xù)圍繞“旅游研究方法”主題進行交流,中山大學羅鮮榮博士后擔任主持人。來自南開大學的陳增祥博士和暨南大學的黎耀奇博士就實驗研究方法分別做了精彩的演講。陳增祥做了題為“旅游與酒店研究中的實驗法”的報告,對于旅游學科采用實驗法較少的原因,他認為與旅游學科發(fā)展現(xiàn)階段對因果關系研究的需求不足有關?;趯嶒灧ㄖ械南嚓P議題,陳增祥博士對實驗法的優(yōu)劣勢、適用范圍、未來研究方向展開了討論。評議人劉冰認為,無論運用哪個學科的研究方法,做旅游研究還是要立足旅游,并與陳增祥就“學生樣本是否是魔鬼”進行了探討。黎耀奇在題為“虛擬現(xiàn)實:實驗研究中的有效性問題探討”報告中,分享了實驗研究方法在旅游研究中遇到的“春天”與“瓶頸”的相關思考,其中提到的后行者劣勢、效度危機、樣本困境等問題引起了參會學者的熱烈討論。隨后,陳鋼華副教授匯報的題目是“旅游研究中的量表開發(fā)及(跨文化)驗證:一些個人的經歷與思考”,在回顧自己量表開發(fā)與驗證研究工作的基礎上,他對當前旅游研究中量表開發(fā)與驗證工作的意義、目的、過程等進行了反思。評議人余曉娟認為,西方的量表不一定適用中國,中國目前處在一個量表大量開發(fā)的階段,并與陳鋼華討論了預測效度的問題。在自由討論環(huán)節(jié),學者們還就量表開發(fā)中的反向問題、對等性問題等進行了深入的討論。李咪咪認為,在量表開發(fā)的跨文化驗證中,除了語言、方法上的對等性之外,還應注意到概念上的對等性。
11日下午,學術沙龍舉行了以“旅游經濟與管理”與“旅游元論”為主題的兩節(jié)討論。第三節(jié)交流由來自南澳大利亞大學的黃松山副教授主持。首先,王潔博士做了題為“旅游風險及危機管理研究進展”的報告,主要基于國外的研究成果對風險、危機以及災難管理的研究進行系統(tǒng)的分析,總結當前這一領域主流研究的不足,并分享她目前在進行的多個試圖與多學科進行合作與突破的課題。徐紅罡教授評議時指出,“研究者需要反思為什么要研究危機,管理更多的是現(xiàn)代性的思維,含有控制的意味,但是危機不一定是可控的,風險一直都在,因此可能我們要做的不是危機管理(management)而是危機適應(adaptation)”;接著,關新華博士做了“旅游公共服務質量對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影響”的論文報告,他以游客感知的旅游公共服務質量為切入點,建立了旅游公共服務質量、游客滿意度、游客對政府的信任感和旅游目的地形象四者之間的理論模型。評議人凌茜的評論焦點集中在量表開發(fā)的難度和風險問題方面,她提出“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只需要在原有量表的基礎上做加減法”,在新概念需求和跨文化背景等少數情況下才有必要開發(fā)新量表。隨后,羅浩博士做了題為“因地制宜的旅游業(yè)增長方式”的報告。羅浩分享的第一篇文章通過擴展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而構建包含旅游要素的旅游業(yè)增長模型,以旅游經濟增長的旅游資源共享率和旅游資源稟賦的比較優(yōu)勢在全國排序的差值,衡量各省旅游資源利用與其旅游資源稟賦的適宜性。第二篇在第一篇的基礎上,研究比較優(yōu)勢偏離度對酒店經營績效的影響。評議人李軍質疑說,將旅游資源要素引入到旅游業(yè)中建立增長模型是否有必要?另外,李軍還對該報告的實證模型進行了質疑,如有關穩(wěn)健性的問題、模型的變量選取以及擬合成果等。在最后的自由討論環(huán)節(jié),張朝枝、李軍等圍繞旅游資源測算的精確性問題,進一步提出造成旅游經濟學研究瓶頸的重要原因是沒有可靠的旅游業(yè)數據,目前政府公布的旅游數據往往受到行政干預的影響;孫九霞針對旅游的風險和危機管理,認為這一領域的研究需要更深層次的人文關懷,而不是僅僅滿足于技術層面。
第四節(jié)交流由來自美國俄勒岡大學地理系的蘇曉波教授主持,張朝枝教授與黃松山副教授分別做了報告。張朝枝基于政府文本的資料分析進行了題為“旅游是什么?——政府的視角”的報告,他通過對國務院、國家旅游局近年來發(fā)布的一系列旅游相關文件進行話語分析,嘗試分析探索政府理解的“旅游”是什么;接著,黃松山教授在報告中從一個海外華人學者的角度來思考中國旅游研究的歷史和未來。評議人保繼剛認為,中國旅游研究一個很大的問題是沒有學術問題意識,“五四”之后自然科學的學術問題意識很清晰,但是社會科學沒有這個傳統(tǒng)。在自由討論環(huán)節(jié),蘇曉波感嘆道,目前旅游的經典文獻都是來自別的學科,旅游學科何時才能有知識溢出?他還提出將旅游作為一種思考方式。徐紅罡教授認為,所有社會科學都是與社會問題聯(lián)系在一起的,旅游這么大范圍的現(xiàn)象,伴隨而來的社會科學應該會出現(xiàn),對于知識溢出這個問題,也許我們需要一點點耐心。張驍鳴則提出,“我們在研究中能不能不只是總結現(xiàn)象,而是重新界定問題”。他認為旅游學科要構建自己的理論框架,“或許有兩條路:一條就是像張朝枝、黃松山發(fā)言中所做的,反思過去的研究做了什么;另一條則是‘超越’,用一種決絕的態(tài)度從更宏大的層面來探討”。他批判道,“我們總是談論旅游發(fā)生了以后怎么樣,但卻很少思考旅游是怎么發(fā)生的。跳出旅游業(yè)來看旅游,旅游是不是可以看作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社會機制?一種教育方式?一種思考方式?”。張驍鳴最后總結道,“如果旅游能夠成為我們的思考方式,那么我們就不再是人類學、管理學等別的學科的思考了”。
12日,學術沙龍圍繞“旅游與社會文化”主題進行三節(jié)交流討論。中山大學魏雷博士后、陳鋼華副教授、王心蕊研究員依次擔任主持人。在第五節(jié)交流中,張靄恒博士報告了她對于陽朔跨國婚姻的外籍配偶與東道主社區(qū)之間雙向文化適應的思考;丁紹蓮博士通過對中山市華僑返鄉(xiāng)旅游與當地文化變遷的研究,認為在不同階段華僑返鄉(xiāng)旅游對目的地文化的影響方式不同;苗學玲博士通過對背包旅行者的個人成長的研究,提出要客觀地看待旅行對旅行者的作用,并需要革新研究方法和研究內容,研究方法上可采用自我民族志,研究內容上應從關注旅行結果轉為關注旅行過程。
第六節(jié)交流主要關注飲食文化與文化創(chuàng)意話題。戴俊騁博士通過對家鄉(xiāng)羅源飲食地理變遷的研究,從飲食地理角度透析一個普通城鎮(zhèn)日常生活如何受到更大尺度政治經濟結構的影響,并在一定程度上呼應文化地理學地方理論及飲食地理中的原真性和標準化問題;王乃考博士從菜名、原料、烹飪、拼盤、待客等方面分析了澳門葡國菜,提出“第三種文化”的概念;錢麗蕓博士分享了澳門創(chuàng)意旅游的相關思考,認為澳門創(chuàng)意旅游目前處于發(fā)展的初級階段,以本土創(chuàng)意階層與博彩旅游企業(yè)相互作用為表象。在自由討論環(huán)節(jié),曾國軍教授與蔡曉梅教授也帶來了他們關于飲食地理學研究心得的分享,并期待與發(fā)言者有進一步的學術合作。
學術沙龍最后一節(jié)有3位發(fā)言人。崔慶明博士是來自于中山大學旅游學院的T-generation,他在題為“旅游攝影:從后殖民主義到展演性”的報告中,深入分析了旅游攝影研究的轉向歷程。評議人郝小斐對該報告給予高度評價,并與崔慶明探討了東方主義和布迪厄的實踐論,就旅游研究中如何超越結構-能動性、主觀-客觀等二元對立模式進行探討。魏雷博士后通過對云南瀘沽湖大洛水村的長時段追蹤研究后,提出了應該發(fā)展“本土現(xiàn)代性”的理念,她認為旅游發(fā)展加強了邊緣社區(qū)現(xiàn)代與傳統(tǒng)之間的緊張,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互動在物質與精神領域都展現(xiàn)出不同的實踐方式,而現(xiàn)代性應該有多元的樣式,基于本土價值的文明觀與發(fā)展觀的“本土現(xiàn)代性”即是其中之一。評議人陳麗坤對此報告評價較高,她認為現(xiàn)在關于現(xiàn)代性的研究主要有兩條路徑——社會結構和行動策略,自己走的是結構的路子,魏雷走的是后面一條路徑。她評價道,魏雷已經在試圖進行實質框架性的拓展,但目前這個機制過程還沒有闡釋清楚。最后,林清清博士分享了關于旅游研究中口述史應用的一些思考。
在沙龍的最后,在場的每位學者都得到機會總結發(fā)言。學者們充分肯定了沙龍多樣化的主題內容、多學科互動討論的氛圍和自由爭辯的精神,普遍希望這樣的活動能夠繼續(xù)堅持辦下去,并對未來的沙龍形式提出了建議。最后,孫九霞教授對本次學術沙龍做了總結發(fā)言,回應了大家的建議,并與大家相約“來年再見”。
本屆沙龍的參與者已經不局限于“粵港澳”地區(qū),來自北京、江西以及美國、澳洲學者的加入,進一步擴大了對話者的地域范圍和學科背景,也反映著沙龍本身正在形成越來越廣泛的學術影響力。學術沙龍中有支持、有反對,有爭辯、駁論、反駁,有初探、有再思,有觀點、概念上的沖突,有立場、倫理上的差異,甚至還有假說、猜測、直覺……充分展現(xiàn)了知識生產過程中中國青年旅游學者學術熱情與學科認同。會后,沙龍主辦方擬將現(xiàn)場討論整理成文出版。根據前兩屆現(xiàn)場發(fā)言整理而成的《中大旅游評論(2014)》《中大旅游評論(2015)》已經出版發(fā)行,也期待《中大旅游評論(2016)》能夠盡快與大家見面。
吳傳龍(1994-),男,重慶人,中山大學旅游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興趣為旅游飲食與消費文化、替代性食物體系、傳統(tǒng)村落與社會記憶。
李怡飛(1990-),女,湖南人,中山大學旅游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興趣為旅游人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