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文
著一身旗袍,挽一個高髻,踩一雙細高跟,撐一把油紙傘,江南女子娉娉婷婷穿行在寂靜的小巷,在青石板上留下一個剪影,撒下一絲芬芳……
青石板,是一道流淌在時光深處的記憶。
沿著一塊塊青石板自南向北,就可以縱貫整個紹興城。到紹興不走青石板似乎就少了水鄉(xiāng)江南的韻味。
一塊石板印下一段古韻。長的、方的,看似不規(guī)則的石板,卻平平地延伸著一段段千年古越的傳奇。朱紅的屋檐下靜靜地橫躺著幾級石階,臨風搖曳著爛漫的鮮花,這就是青石板沿街的風景。女兒紅、會稽山等陳年老酒、孔乙己茴香豆、紹興霉干菜等,小巷彌漫著古越的味道。那一個個老臺門,正向你傾訴著一個個美麗的傳說。
“古越笙簫夜,清夜?jié)M倉橋”。新開的“御龍井”,隨著悠揚的古箏伴奏,帶給你懷舊的情緒,與“半俸菜”隔街對峙,吸引著不同口味的游客。那沿街的古越青花瓷,玲瓏的身姿,別致的造型,不禁讓人想起博物館里陳列的那些千年出土的珍品。
“臭豆腐,買臭豆腐嗨!”青石板的路邊總會排滿各類行人?!敖o我一串!”隨著那“吱吱”的冒油聲,一串串臭豆腐漸漸地由先前的青灰色轉(zhuǎn)眼變成金燦燦、香噴噴的串上食品。聞聞奇臭,嚼嚼味純。外地人一到紹興,必定要排隊等候這臭豆腐。青石板上因為有了這臭豆腐也就彌漫著其特有的味道。
青石板橫貫倉橋直街的東西南北,直通府山公園。府山,又稱種山、臥龍山。與紹興古城內(nèi)蕺山、塔山鼎足而立,為水巷古城平添氣勢,以盤旋回繞、形若臥龍而得名。越大夫文種葬此,又名種山??滴跄涎?,駐蹕于此,易名興龍山。舊時府治據(jù)東麓,故俗稱府山。舊時越國王宮,南宋臨時皇宮都在此。府山在南宋前稱為臥龍山,南宋福建莆田人宋進士副都統(tǒng)黃府在此山剿匪平倭,戰(zhàn)功赫然。理宗下詔誥授光祿大夫、太師后,紹興百姓為紀念黃府公的平寇豐功偉績,便將臥龍山易名為府山。山上文物古跡眾多,今為府山公園。走出府山公園,往右穿越青石板的小弄堂一直通到府山西路。
紹興的青石板是固態(tài)的“船”,穿越在古越的大街小巷。而烏篷船則是素有“東方威尼斯”之稱的紹興的流動的風景。頭戴烏氈帽的艄公,船頭掛著大紅燈籠,烏黑的船篷,載著口吃茴香豆,抑或醉著紹興老酒的游客,隨著那劃動的雙槳,彈奏出一曲“重回鑒湖”,在悠揚的旋律中穿越稽山鑒水。
“船在河中游,人在畫中坐”。夜賦予環(huán)城河更多魅力,夜給予環(huán)城河更多的包容。環(huán)城河位于紹興市區(qū),全長12.2公里。經(jīng)過整治后,環(huán)城河重現(xiàn)藍天碧水綠地的水城美景。沿著青石板,沿著環(huán)城河緩緩前行,一路領略沿河新建的稽山園、鑒水苑、治水廣場、西園、百花園、河清園、迎恩門、都泗門等八個園景,若璀璨明珠串成的項鏈鑲嵌于古城四周,凸現(xiàn)出“不出城廓而獲山水之怡,身居鬧市而有林泉之致”的古城特色。夜游沈園,還可以看沈園之夜的演出。
紹興的水是靈動的,古越的歷史是厚重的,這是一個承載著五千年文化的古城。每一塊青石板上都曾留下眾多偉人的足跡。
這里,刻下了魯迅的童年與少年時代。一條青石板砌成的長長的小路,貫穿整個魯迅故里。一代文豪魯迅在周家新臺門內(nèi)留下了許多耐人尋味的蹤跡。魯迅對三味書屋仍留下非常深刻的記憶,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中對它作了生動細致的描繪:“出門向東,不上半里,走過一道石橋,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從一扇黑油的竹門進去,第三間是書房。中間掛著一塊匾道:三味書屋……”三味書屋是當時紹興城內(nèi)一所頗負盛名的私塾。魯迅12歲開始到這里讀書,前后長達約五年的時間。百草園的名稱雖雅,但其實只是一個普通的菜園。魯迅曾經(jīng)回憶說:“我家的后面有一個很大的園,相傳叫作百草園……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
跟著課本游紹興,記憶中的紹興就是去魯迅故居,接著我又帶著兒子與學生重游魯迅故里。魯迅帶給我們整個童年的記憶。讓我們順著魯迅先生的筆觸,感受這份水鄉(xiāng)的獨特風情吧。
“為國為民孺子牛,任勞任怨絕代尹”的周恩來;中國女權和女學思想的倡導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秋瑾;任北京大學校長時提出“兼容并包”學術思想的蔡元培;“半生落魄已成翁,獨立書齋嘯晚風。筆底明珠無處賣,閑拋閑擲野藤中?!边@首《題墨葡萄詩》正概括了徐渭的寂寞。瘋狂的天才徐渭走筆如飛,那種棄世的落寞,那種生命的沖動,浪漫的詩人徐渭震撼著我們的心靈。因為徐渭,大寫意中國畫成為中國藝術精神的象征。
紹興是實的,五千年的歷史文化是厚重的;紹興是虛的,那沉淀的古越精神內(nèi)涵是無界的,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閃光。而青石板的厚重與古樸,正好承載了這座城市的底蘊,實而不虛,這是紹興人民的本質(zhì),這是沉淀在古越大地上的精魂。
責任編輯:鄧雯雯